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博 《兰州学刊》2014,(10):112-115
作为文学网站重要作品类型的玄幻文学,借助多种媒介形式充斥在文化生产领域,已然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玄幻文学依托网络媒介产生,深受网络时空观念、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开放性以及网络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游戏精神的形塑和引导。玄幻文学以想象力见长,充满天马行空的夸张变形,游戏风格浓重,尽管其艺术风格、审美意蕴等面向有待斟酌,但玄幻文学促成了新世纪以来众声喧哗的文学格局,帮助实现了相互对话与交流的文化生存方式,因此其文化价值是积极和正面的。  相似文献   

2.
网络造句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如今已经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网络走向现实,形成各种流行语,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网络造句的大量出现不仅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对公权滥用的质疑讽刺以及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真相的渴求。网络造句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既体现了对权力化社会的颠覆与反抗,又体现出在复杂的社会转型中个人的无力与无奈。它无意间契合了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狂欢因素,上演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颠覆传统的盛大全民狂欢。  相似文献   

3.
网络突发性事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网络空间的群体仪式,它是一场集体参与的仪式狂欢,在其中中心得到消解,权威逐渐丧失,但其承担的道德精神和价值理念却对现实生活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突发性事件的产生表明网络媒介的功能正由浅层面的娱乐交往转向深层次的社会建构,其闻交织着主流与草根两种话语主体的沟通与互动.网络突发性事件中平衡个体自由与社会控制二者之间的张力关系不仅会促进社会结构的内在整合,也对于现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提升和网络空间伦理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低头族”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成瘾已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已有的研究详细地勾勒出了哪种类型的用户更可能社交网络成瘾的图谱,但未能给出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本文认为,“祛除巫魅”的理性化进程及其所带来的目的论宇宙观的瓦解使现代人陷入到虚无和无聊的存在性体验之中,催生了一套依靠外在新奇事物来获得即刻满足和填充空白自我的存在性需要。社交网络的非主题化、实时更新性、碎微化和真人秀特性使其成为一个纯粹的景观世界,能够随时带来直接的视觉快感;社交网络的阈限性则可以让用户在狂欢体验中暂时摆脱单调无聊的日常生活。此外,社交网络成瘾还可能与互联网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和网络多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媒质时代的诗歌写作也迅速地发展演变.网络诗歌是大众文化和新媒质发展的产物,是广场性、狂欢化的诗歌写作形态.为了梳理和厘清文学和诗歌,我们需要正确分析和探讨这种新出现的并且也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诗歌形态和现象.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这部小说大约创作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虽然其中假借了北宋末期政和牟间的故事,但隐喻讽刺的仍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明朝,世风日下,人情淡薄,这两者又互为袁里,共同织就一幅光怪陆离的病态社会图景,集中展示在清河县这块地域上。作者以水浒传中的断故事作为引子,加以铺排渲染,将兼有官僚、恶霸和富商三种身份的西门庆与几位女性的利益纠葛和恣肆畸情生动细致地描画出来,读者可以从中知悉那个时代的诡谲以及人性的畸变。但作者又不是以揭露和批判作为最终旨归,意在通过这个故事来表现儒、道、释三种宗教在当时的明朝是如何沦落和变形的:沦落意味着道德的崩解,变化则蕴含着三种宗教新的发展可能。同时,官势、利益和欲望在小说中又相互推波助澜,这三者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其中不仅与宗教有涉,又和其他因素相关联,具有了迥异于通常叙事所具备的单声部的特征,这种特征契合了巴赫金所谓“众声喧哗”的内涵,并且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汪磊 《天府新论》2013,(3):91-97
随着中国社会的“脱域”演进,普遍的焦虑情绪弥漫开来,这种不安情绪的郁积表现为弱势心态的泛化蔓延,而网络技术的生活嵌入,为内隐的焦虑情绪提供了宣释的出径,生成出以“话语符号”为标帜的网络狂欢景观.网络的狂欢是对现实压抑的反弹,映射出了社会焦虑的镜像.社会焦虑要获得安顿,在根源上应化解社会的结构性压抑,促进社会资源流动的良性循环,并提升社会成员的效能感,避免习得性无助.此外,大众媒介的认知引导,社会治理理念的柔性转向以及社会信任的培育,也是化解社会普遍焦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网络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者对网络社会的注意。与一般的看法不同的是 ,我们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 ,而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社会”的看法有不妥之处。为此我们从互动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网络社会 ,即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所具有的特点。提出要建立一门新的社会科学———网络社会学 ,并对之新近应研究方向和内容作了粗略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恶搞是当前十分流行的网络文化。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了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10.
信任、契约与网络组织治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对单个企业治理的研究已经拓展到对网络组织治理的研究,对治理机制的研究也在发生同样的转变。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组织的契约属性,论证了信任是网络组织形成的基础;进而梳理了国内外网络组织治理机制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网络组织治理机制的两阶段论,即网络组织创建时的正式治理机制和创建后的关系治理机制;最后分析了作为网络组织形成基础的信任,这种治理机制的内涵、功能及其与其他关系治理机制的关系,并指出信任治理机制是网络组织基本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隐喻来说明艺术和人生 ,而酒神狂欢是更为本质的动力。网络艺术中的审美所体现的就是一种绵延于大众文化思潮中的酒神精神。这种在网络空间得以夸张表现的酒神艺术反过来对现实不断渗透和影响 ,参与了现实的美学重构。看到它张扬感性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它精神意义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重地、高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培育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当前,学界和理论界围绕信息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大意义、面临挑战、对策优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成果,但现有研究也存在时代性研究跟进不及时、学科视域相对窄化、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坚持结果导向、整合研究方法、加大创新力度是今后该课题研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乔依斯和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阿Q与布卢姆,指出他们形象的怪诞源自于对狂欢文化的继承.本文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这两个人物身上的狂欢化特点:艺术主题,人物形象,文体和修辞.两作者继承了拉伯雷的写作方法,选取反英雄的小人物,也发展了小说这种创作形式,把日常生活写得如同历史和史诗.  相似文献   

14.
余建清 《兰州学刊》2007,(9):158-160
恶搞是当前流行的网络文化.文章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了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15.
网络消费已成为当下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而网络消费主义片面夸大网络的消费功效,极力追求感官刺激和符号消费,已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和社会引力。网络消费主义是网络成瘾形成的重要原因和表现方式,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一种异化的生存方式,并给社会生活和大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卓斐 《学术论坛》2006,(3):159-162
网络文际交流是以超文本为中介的网际对话活动。通过强调即时性体验的超文本结构,网络文际交流瓦解了等级、权力、隔阂和禁锢,使参与者对当下世界的敏锐感受得以实时表达出来,最终制造出富有网络时代特征的狂欢式交流景观。而与此同时,网络技术本身包含的平面化逻辑规则又导致了交流过程中泛审美危机的滋长,从而令人类难逃网络框架支配的陷阱。面对这一技术进步与人类诗意生存关系失衡的重大辩题,只有恪守审美化的尺度,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协调人—机关系,努力使科技创新的旋律与原点性的人文情怀达成和谐统一,并将其嵌藏于网络的连结和互动中,方可能尽量遏制网络技术的异化因素,实现与审美化交流的境界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7.
异类婚恋故事是指人与动植物和其他神仙鬼怪等幻想出来的非人类之间的神奇婚恋为主题的故事。以此指称的作品必须在情节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在文本的角色性质设定上一方为人,另一方为非人。是“和人类相异的一类,指用幻想手法创造出来的可以与人婚恋的所有配偶”:  相似文献   

18.
网络组织是在新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组织形态 ,具有动态开放、自组织、自适应的特点 ,存在一个形成、发展、稳定和分化瓦解的生命演化过程。从网络组织的拓扑结构出发 ,分析它的形成与演化机理 ,说明它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对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组织网络化正逐步展开于经济与社会的各个层面。这是因为,完全市场背景下的非协作行为和科层制权威关系分离背景下的单独行动都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合作才是行动者的理性选择;网络关系的建立并拓展,才能使组织维持稳定、长久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某奶企网络组织形成与变迁轨迹的描绘,来探寻内部行动者互动对网络组织形成与变迁的影响。从如何避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为着眼点我们发现,网络组织关系紧密的关键在于合作者之间需要进行不可撤回性的共同投资。由此看出,网络联结的最稳定形式,也是最有效避免机会主义存在的结构就是建立在行动者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的合作型组织。  相似文献   

20.
汤雪灏 《天府新论》2020,(5):143-152
“抽象”文化是近年来中国青年群体中兴起的一种亚文化现象,通过对“抽象”文化的认同,青年中形成了一个无组织的“抽象”文化群体。“抽象”文化群体通过对“抽象”话的生产、使用来表达情绪,这些“抽象”话的素材包括网络主播的口头禅、“语录”与改造后的网络语言,以及对其它亚文化群体话语的借鉴,甚至包括对emoji表情的创造性开发。“抽象”文化现象深刻折射了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群体中盛行的怀疑、解构、消解等后现代主义性质的心态,并在一定程度映射出了他们的现实生活态度。对待这种亚文化,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严防死守,要重视对其发展动态的监管工作,积极培育青年群体正确文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