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朋霍费尔论证了传统基督论提问方式之失当,即"如何问题"的矛盾本质;他进而提出针对耶稣基督的新的追问方式:今在与昔在的耶稣基督是谁?并在展开"谁问题"时,坚持了恰当的解释学路线,即认为唯有从今在的基督才能认识昔在的耶稣.  相似文献   

2.
朋霍费尔论证了传统基督论提问方式之失当,即“如何问题“的矛盾本质;他进而提出针对耶稣基督的新的追问方式:今在与昔在的耶稣基督是谁?并在展开“谁问题“时,坚持了恰当的解释学路线,即认为唯有从今在的基督才能认识昔在的耶稣。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在"信"的基础之上的知、情、意的完美统一;从信仰的发生学上看,信仰与集体潜意识有关,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完成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和宗教是信仰实现的两种方式;信仰为人提供有效的认知策略;信仰能够满足人的不同需要,体现终极关怀;信仰为人提供价值体系,指导个体自律生存;信仰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有学者认为“信仰”乃宗教用语且为西方独有,中国没有信仰的历史和传统,故不宜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用.一字之差,关乎是否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阵地的问题.尽管“信仰”和“信念”并非性质对立的概念,也有着意蕴上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二者的区别却是不容忽视的.更为重要的是, “信仰”非狭义宗教独有,更非西方独有.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不足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伟大性,反而容易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适宜的困惑,并因此而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督教文化之所以盛行,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民的信仰空白,这从侧面隐性地反映出当前农民信仰缺失.基督教文化的盛行会对农民的信仰体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村原有文化结构、乡村治理权威产生深刻的影响与冲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后,基督教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对农村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农村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发展存在着多方面的非理性。为了消除这些非理性,促进西方宗教在中国健康发展,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申来津 《学术论坛》2003,27(2):36-39
从信仰的现实形态出发 ,初步探讨了信仰本体、价值、意义和信仰心态 ,并从历史向度诠释了“信仰危机”和“信仰重建” ,预设了新时期信仰发展维度及其多元表现形式 ,并试图展示信仰新视界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人之生存信仰,对其解读只能是一种生存论解读.信仰是人在精神世界中渴慕崇高而对现实自我的当下超越,从而为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人之为人的意义领悟和价值关怀,使人挺立起主体的自足.信仰源于人自觉人生的缺憾,需要以某种意义弥补自我存在的残缺,信仰的本质就是信仰人生有意义,从而使人生值得一过.信仰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明了生死之惑;超越庸常生活;指引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9.
清朝从1693年开始了百年禁教,但事实上在华基督教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地下传播致信徒日增。这在当时中国是普遍的情形,福建也不例外。这说明,基督教扎根中国社会的阶段早已完成,且根基深稳。本文认为,明末清初到1723年是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的扎根阶段。这种扎根通过信仰的交谊舞而完成。具体地说,基督教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在信仰层次上巧妙地利用了中国本土信仰中与之相通的部分。孔孟之道,佛教和道教,以及民间信仰,都成为了基督教信仰的辅助信仰,成为人们转变信仰的基础。这是基督教扎根中国社会的奥秘所在,也是最有效力的适应。  相似文献   

10.
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的转型必然会冲击人们原有的信仰和原有的精神支柱,导致社会公众思想上的混乱。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已带来了人们社会主义信仰的倾斜、精神失落、物欲膨胀等信仰危机。强化社会公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寻找失落的精神支柱,已成为目前中国社会实践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中的个人信仰,如何成为公民个体信仰,而不在是私人化的信仰方式,这是当代中国信仰的重大问题。但在目前社会语境之中,个人信仰已经成为某种制度外的纯私人事务,甚至形成了一种私人性的退出。迄今为止,中国改革经历了从经济个体户到信仰私人化的过程。这种情形如何才能得以改变,最后也在信仰方式层面上,经由私人化而社会化、公共化。这可能预示着中国人信仰方式的最大变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信仰、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之间的关系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的分析,文章得到一个基本结论:信仰包括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尽管个人信仰具有自身独特的个人的信仰体验,但是,从根本上看,个人信仰是在一定社会信仰基础上的个人信仰。信仰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会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天主教、基督教在河湟流域传播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就河湟流域民间信仰与基督教间的互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天主教、基督教在乡村社会传播须植根于民间信仰这一文化土壤,与此同时,依托宗族、村落、部落等民间信仰祭祀圈、信仰圈具有一定自我保护封闭功能,对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力。  相似文献   

14.
精神信仰研究的新视角:间接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世界 ,是形而上的但历来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人们除了维持正常生存活动的物质世界外 ,还有特有的精神世界 ,它是人类精神为逃避无限和永恒的压迫、摆脱自身在宇宙中的漂泊和孤寂而构筑的“精神家园”,藉以获得生命的确定和归宿。只要人的生命存在 ,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都离不开精神信仰以及对终极世界的依托和关怀。信仰激励着人们历经千难生存下去 ,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了信仰 ,寻常的生活才富有意义。一、传统精神信仰研究的范型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现象的探究长期驻足于哲学、宗教和社会学领域。这表明…  相似文献   

15.
唐代净土信仰具有丰厚的美学意蕴:净土信仰意味着来自彼岸世界的无穷召唤;构成了此在生命的超越场域;导致了人们想像空间的拓展。在价值论意义上,它给众生带来的是一份审美的无限盼望,“天堂”向现世的凡俗张开双臂,绽放美的光芒。同时,具体的净土像饰追求华美,成为信仰对象;而唐代净土艺术的繁荣,更使信众的崇拜与审美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6.
赵玉强 《阴山学刊》2008,21(6):97-100
周问卷法对336名包头地区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包头地区高中生精神信仰具有如下特点:(1)总体状况表现为社会信仰最强,其次为实用信仰,超自然信仰最弱;九个二级维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民族主义、生命崇拜、家庭主义、国家主义、政治信仰、家族崇拜、神灵崇拜、金钱崇拜和宗教信仰;(2)男生实用信仰程度高于女生,在二级维度上表现为男生的家族崇拜和家庭主义程度高于女生;(3)年级、是否班干部以及家庭所在地对高中生的精神信仰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信仰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其产生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的信仰史经历从原始社会的自然信仰到阶级社会的人为信仰再到社会主义的科学信仰等阶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科学的最高类型的信仰形态,具有历史的超越性,表现在信仰对象的科学性、信仰愿景的现实性和信仰价值的崇高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基督教在拉祜族地区的本土化。基督教的现代理念和手段,有利于拉祜族社区的生产技术、教育卫生、生活观念等的提升,并在厄莎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共构了一种拉祜族传统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但是近年来未成年人越来越严重的犯罪现象,让我们忧虑的同时不得不作出思考。信仰是人的最高精神世界,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方向和形成。正确评估和了解未成年犯的精神信仰的现状,寻找其与其他群体存在差异的精神信仰因子,对于未成年犯罪的预防,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及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批判性地考察现行法治理论的共同性内涵可以看出,其重大理论误区在于:对物质性的法津制度的过分关注和对精神性的法律观念的极度忽视。形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在于这种理论忽视了在法治历程中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现代法治包含或者应当包含的观念要素为:法律情感、崭新的法律态度、主人翁的独立意识、社会成员的自主性、政府的绝对守法义务等。而对法的真诚的信仰乃是现代法治真正的精神意蕴。以此审视中国的现实,其步入法治境界之路的确还相当遥远、艰辛而漫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