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翦伯赞的历史研究声名太著,无形中遮蔽了他在其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戏曲研究即是一例。综观翦氏的曲论文字,既有“疏凿手”的开阖大度、运斤成风,又能若女红针黹般穿引材料,行文熨帖绵密。其文采之流丽、文情之渊然、文心之炽烈,为同一时期戏曲研究人物所少有。本文全面盘点翦伯赞戏曲论著,总结其戏曲研究的学术方法及当下启示。  相似文献   

2.
清代徽州文人曲家凌廷堪,其《论曲绝句三十二首》等戏曲论著着重讨论了戏曲渊源、作家作品、戏曲创作、戏曲语言、戏曲格律等诸多问题,全面展开戏曲理论的研究,反映出独特的戏曲文体思想,如推崇北曲杂剧的戏曲史观,坚持醇雅的正统标准,指出戏曲创作效仿的特殊性等,构架起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值得古典戏曲理论研究者予以重视和重审。  相似文献   

3.
刘于锋 《学术论坛》2012,35(8):90-94
王国维先生对戏曲概念的辨析以及新的戏曲史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戏曲研究新模式。王国维认为戏曲起源于歌舞,同时确立"戏曲"、"戏剧"、"真戏曲"、"真戏剧"等概念,认为真正的戏曲成于宋元。王国维的戏曲史观,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及近30年引发了学者对于戏曲起源、形成与本质等问题的多次反思与探讨。学术论争经历的百年学术递嬗,也是对中国民族戏剧的艺术特征进行探讨的过程,研究者没有囿于一家之成说,反而走向了多元化和开放性,成为戏曲研究中的百年学案。这也应该是学术史论争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除了文学创作,台静农曾在多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他是一位教育家,人目之为台湾国学界的"祭酒";又是一名书法家,行草隶篆,无不精妙;还是古典文学研究者,重要著作论断创新,精微独到。目前学界对其关注,仍多是其早期小说创作、与"五四"巨子的关系、书艺成就及教育实绩,对其古典文学研究特别是戏曲小说研究的重视和利用程度皆不够。本文即以此为关照对象,为台氏戏曲小说研究著述辑目,梳理他学术方法的内在理路,总结其谨严质实学风的成因及对当下研究之启示。  相似文献   

5.
吴晟 《学术研究》2001,(4):126-128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是新近学术热点之一。它已由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四大类体裁板块 ,即文学文体各自内部分类研究 ,扩展到文学文体与实用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研究 ,进而从文化视角来透视文体形式所积淀的深厚“意味”。我新近的研究兴趣和重点就是中国古代戏曲文体。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体 ,戏曲内部结构颇复杂 ,欲对其体制、渊源、流变等作整体描述和思考 ,需先从其局部构成因素入手 ,进行个案考察。这里只探讨联章诗或组诗与戏曲歌词承接之间的关系 ,以考察诗歌联章对戏曲歌词承接的影响。王国维有感于“元人之曲” ,…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二日至十八日,在河南郑州举行首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古代戏曲学会成立大会。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古代戏曲研究与教学工作者一百五十余人。这次会议是一年前开始筹备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河南省文学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发起的。会议得到各省学术界及戏曲爱好者的热情支持。 会议分两阶段举行。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举行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7.
李简 《殷都学刊》2002,(2):74-79
本文对王国维戏曲论著中的“戏剧”、“戏曲”两个概念进行了探讨。指出王国维笔下的“戏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包括成熟的戏剧和多种与舞台有关的演出形式。“戏曲”一词则或指真戏剧 ,或指戏中之曲 ,但主要用来指称真戏剧 ,即代言体的、包括歌舞、动作、故事诸因素的成熟戏剧 ,并非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通称 ,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戏曲”含义不同 ;且这一用法可能受到日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首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4月12日至17日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五十多名从事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志参加了大会。会议收到论文92篇。这些论文选题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古代戏曲研究方面的成就,不少论文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材料,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会议上,代表们除阐述自己的论文观点外,还着重就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就古代戏曲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及戏曲研究方法的革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9.
张晓兰 《殷都学刊》2013,34(2):59-63
王国维是清末民初的学术大师,他不但在戏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同时也是戏曲“尊体论”的有力推动者,他借用西方之文学观点,论证戏曲为“真正之文学”,戏曲家为“专门之诗人”,并将元曲视为“一代之文学”,使之获得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地位.同时他全方位研究戏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旧曲学的集大成者和新曲学的开山者.王国维通过以上角度不遗余力地推尊曲体,使得戏曲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品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  相似文献   

10.
泉州戏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系闽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同仁考证文献,追溯源委,并不局限于南戏本体的研究,而将其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教育、音乐等领域来探讨,产生一批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台湾戏曲学界也掀起一股研究泉州戏曲的热潮,尤其是一大批硕、博士论文的出现,将泉州戏曲研究推进到各个关联的文化领域,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1.
古代戏曲目录与古代戏曲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古代戏曲目录对古代戏曲史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它在古代戏曲家、戏曲体制沿革、戏曲角色源流、戏曲剧本内容等研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立戏曲史框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凌廷堪是清代乾嘉学派礼学和乐学大家,他在戏曲理论和戏曲乐律学研究方面也成就卓著,而其戏曲思想和戏曲研究又深受其礼学和乐学思想的影响。凌廷堪的戏曲思想和戏曲理论集中体现在《论曲绝句三十二首》、乐律学著作《燕乐考原》和词集《梅边吹笛谱》中。他的戏曲观与他的学术观、文学观有着同构性,均表现出来崇古、崇雅、崇“礼”和重视格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古代戏曲目录与古代戏曲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戏曲目录在古代戏曲文学批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戏曲文学批评之先河,是古代戏曲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它也为今人评价前人的戏曲创作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史料。今人研究古代戏曲文学批评决不可忽略戏曲目录。  相似文献   

14.
戏曲作品中的李白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李白及其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原典之后的影响研究。李白的影响非止一端,戏曲文学的叙事技巧带来了较之传统诗文的表现更为汪洋恣肆的故事流传,戏曲作品受到审美创造者和接受群体———读者(听众)的制约也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时代意识。本文正是通过对后世戏曲中的李白题材作品全面系统的考证叙录,梳理其故事情节的渊源变化,反映出李白形象在后世的流传特点,从而揭示中国文化中李白接受史的内涵构成。  相似文献   

15.
孔尚任是清代戏曲大家,其名剧《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多年来,研究其人、其作的论著绵延不绝。近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又推出暨南大学洪柏昭教授的新著:《孔尚任与桃花扇》。该书传论并佳,叙议双美;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著作等身,生前即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活字典"。其《中国音乐文学史》虽非专门的戏曲研究著述,但学术观点却生面别开、独树一帜,似有开风气、辟领域的作用。综括该书在戏曲研究史上的意义,最主要的乃是作者在考究音乐与文学共生关系的同时,着意在民族音乐形态的嬗变中找寻古代戏曲潜伏于历史表象之下"草蛇灰线"般的发展印辙与演进规律。这一革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戏曲的音乐属性,具有特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金圣叹小说戏曲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小说戏曲理论家.本文在对20世纪金圣叹的小说戏曲理论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就金圣叹的思想和他腰斩<水浒>以及金圣叹小说理论中的人物论、创作论、欣赏论和戏曲理论等热点问题的研究分别进行了评述,兼及20世纪金圣叹研究中的不足以及对金圣叹研究的前瞻.  相似文献   

18.
郑素华 《阴山学刊》2004,17(3):33-37
李渔戏曲导演理论的鲜明特色在于其系统性,他从剧本的选取原则、剧本的改编艺术及导演对演员的指导三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戏曲导演艺术。强烈的时代感、对戏曲接受者的重视、戏曲的实践意识贯穿其理论始终。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30年代,邵茗生在《剧学月刊》发表了大量功底扎实、视角独特的戏曲研究论文,引起学界关注。他的音乐史、舞蹈史系列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当时研究的趋向。邵茗生对戏曲研究的新的路径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若干局限,难以给人留下整体的印象和深刻的回味,这也是他较少为戏曲主流研究视野所关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乾嘉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由理学迈向朴学之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戏曲评点理论发生转变的关键期.清代戏曲评点在清初顺、康年间达到鼎盛,乾隆以后又迅速走向衰落.较清初而言,乾嘉时期的初戏曲评点在延续中有变化,主要表现在:戏曲叙事结构理论的延续与变异、形式批评的崇尚和反剧场化的艺术追求.这是时代思潮规训和文人戏曲评点家忽视戏曲综合性艺术的"类"特征二者合力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戏曲评点日渐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