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建平 《阅读与作文》2010,(6):F0002-F0002
要想知道一年的价值,那就去问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要想知道一个月的价值,那就去问生了早产儿的母亲。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心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我一如既往的推着自行车要去学校。可我左脚刚迈出门槛,母亲突然大喊了一声:“扣子”我低头一看,我的上衣掉了一个扣子,又一看,就掉在我的左脚旁。我说:“哦”就弯腰把扣子捡起来放进了衣兜里,然后就往前走。不料母亲又说道:“等一下,我给你缝上。”  相似文献   

3.
1994年中考后,我意外地收到了上海市园林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母亲极力反对,因为她简单地认为搞绿化如同种田一般,非常辛苦。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觉得要抓住这机会去闯出一番天地来,母亲拗不过我,最后我如愿进入了园林学校。  相似文献   

4.
失落的版图     
我平生参加的第一个葬礼,竟是母亲的葬礼。 今年三月的一个下午,我照例完成了一天的写作,吃了一顿以牛奶为主的“站立午餐”,心里莫名地生出一阵微痛的思念;我通常是存这种思念之痛突然发作时.一把抓起电话的.因为是心血来潮,往往在电话那端有了应答时,发现自己并不知想说什么;只不过觉得母亲的声音比之信中的字更来得有声色些,更物质些,并且使我和母亲远隔重洋的沟通,  相似文献   

5.
青春十年     
32年前,也就是1982年,26岁的我做了人生中一个重大的决定——离开工作了十年的上海市物资局机电设备供应公司,到上海市物资学校(现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当老师。这一年的4月25日,我第一天到校。途中一路泥泞,灰也很多;放眼所及,学校周边都是农田,没有其他建筑物;学校里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只有“台格路”和泥路,“台格路”的石头缝里都长出了杂草;校内建筑只有几幢平房和四层楼高的2号教学楼;2号楼是方圆几里内最高的建筑物……跑上2号楼楼顶的我,面对这一切,暗暗下决心:我要努力改变这所学校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依旧是这条小路,细细的,长长的,一头通向我家,一头通向我们的学校。这是我每天上学的路。它就像妈妈的手臂,每天早晨迎着朝阳把我送到学校,每天下午又伴着夕阳送我回家。这条小路,我不知走过了多少次,但是有一次,给我的印象最深。 那是一个早晨。由于期末考试的时间要到了,学习变得异常紧张。同学们都在努力复习,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面对每天黑板上那向我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汪老师:您好!三年前,我一进中职就确定了想考哪所大学。为此,我给自己制订了年度、学期、月度、每周、每日计划,并严格执行,刻苦的努力换来了不错的结果——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在老师眼里,我是一名优秀学生。可我知道,别人花半小时就能学好的内容,自己要花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才能掌握。也因此,三年来我不敢松懈,连三校生高考前的春节都在刷题。最近,录取结果出来,我大失所望——与心仪学校失之交臂,最后被调剂到一所自己先前没怎么了解过的学校。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进入南昌县竹林小学上一年级。母亲拿着我从学校领回来的新书凝视良久,她闻着新书散发的阵阵墨香,嘴角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她想读书的梦,在我这里终于实现了。之后她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个书包,书包的正中还缝了一颗红五角星,它使书包更美观、更光彩夺目了。母亲郑重地帮我把书包背上,对我说:"你碰上好时代,好好读书吧。"我牢记母亲的嘱咐,兴冲冲地背着母亲自制的书包,走进学校。  相似文献   

9.
字条     
每次给母亲留字条,母亲都 会很激动。9岁的时候,我给生病 的母亲买好早饭,然后留了字条 悄悄上学去了。中午回家,母亲一 把抱过了我,把眼泪滴到我肩膀 上。那张字条上写着:妈妈,我去 上学了,早饭在厨房里,您一定要 吃,这样病才会好的。 青春期后,我变得叛逆。有一 次我郑重其事地甩下一张纸条, 头也不回地逃离了母亲。那张字 条上写着:我不想被你管了,我要  相似文献   

10.
记得,小时候,我的书包是单肩斜背的军绿色布包。临上学的前一晚,母亲用红棉线在上面绣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刚开始,我嫌难看,不愿背,母亲却说:怎么会难看呢?雷锋都是背这样的书包啊!我一听,半信半疑,就勉为其难的背去了学校。到了学校,老师以及高年级的学姐、学哥们都嚷嚷:“吆!雷锋来了!”我一听,便高兴得不得了。后来,那个书包一直被我背到磨出了洞。  相似文献   

11.
纯贞的心     
隔壁二十三号里的郑德菱,这人真好!今天妈妈抱我到门口,我看见她在水门汀上骑竹马。她对我一笑,我分明看出这一笑是叫我去一同骑竹马的意思。我立刻还她一笑,表示我极愿意,就从母亲怀里走下来,和她一同骑竹马了。两人同骑一枝竹马,我想转弯了,她也同意;我想走远一点,她也欢喜;她说让马儿吃点草,我也高兴;她说把马儿系在冬青上,我也觉得有理。我们真是同志的朋友!兴味正好的时候,妈妈出来拉住我的手,叫我去吃饭。我说:“不高兴。”妈妈说:“郑德菱也要去吃饭了!”果然郑德菱的哥哥叫着“德菱!”也走出来拉住郑德菱的手去了。我只得跟了妈妈进去。  相似文献   

12.
刘震云 《可乐》2010,(12):53-53
在我这一生中,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姥姥,一个是母亲。姥姥是十里八村的名人.一米五几的个头,割三里长的麦趟子不直腰。我六岁时,村里有了学校。家里没钱交学费。姥姥拔下头上陪嫁的簪子到镇上卖了,让我进了学堂。  相似文献   

13.
文丹 《老友》2008,(9):13-13
去年汛期,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台赈灾义演暨捐赠晚会,一位现场捐赠500万元人民币的私营企业主的一番肺腑之言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他自幼丧父,随母亲到城里捡破烂谋生。一次他身患重病,母亲带着他去医院就诊,医生说他的病非常严重,必须立即做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但母亲手上只有几百元钱,交不起数  相似文献   

14.
陨落的月亮     
又是一个中秋之夜,一轮圆月高悬在正空,青蓝的天际里没有几颗星,显得这般寂寥,这般冷清。我的心头原是有著一轮明月的,她养育了我二十个春秋。五年前的今夜,当幸福的人们正合家赏月的时候,当我步行四十馀里匆匆赶回那总被母亲收拾得清亮得体的家中的时候,曾经是精力那麽充沛的母亲半卧在床头,她面色腊黄瘦骨伶仃,正努力睁开那沉重的双眼。她是在寻她的儿子。她用最後的力气紧紧抓住我扑向她的双手,一并我手中要递给她的我的第一次月薪;两颗苦涩的滔珠在她深陷的眼窝里滚动;她只嗫嚅了一句凝结著她全部母爱的只有我才听清了的话…  相似文献   

15.
骆海林 《金陵瞭望》2006,(22):62-62
我是江宁区湖熟镇和进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我感到物质丰富并不能算什么.关键在于精神也要富有。我在南京市区有两套住房.多年从事建筑劳务也积累了一定财富。但为了年迈的母亲和患病的弟弟.多年来我一直住在老家。我母亲今年80多岁.生活基本不能自理.40多岁的弟弟从小痴呆.时时需要照顾。2000年.我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家担负起赡养母亲、照顾弟弟的重担。几年来.我给年老的母亲和痴呆的弟弟端茶送饭.日复一日.毫无怨言。有人不解,问我:“老骆.以你的条件.完全可以雇个保姆照顾他们啊?”我说:“外人总没有自己人贴心嘛!”为了让亲人生活得更好.我动足了脑筋:痴呆的弟弟喜欢玩.我买来了玩具;母亲出行不便.我买来了轮椅;卫生间距离远.我买来了便携式马桶……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却用行动、孝心感动了亲人.打动了众乡邻。  相似文献   

16.
接到母亲的电话时,我正在公司楼下餐厅吃午餐。手机屏幕上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一闪,我的心里便微有些暖意。母亲用略带沙哑的温柔嗓音念出了一串手机号码,告诉我她换了手机,这个住宅电话就要报停了。  相似文献   

17.
近日,学校举行公开课活动,我有机会听了几节课。教师们在课堂上,有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的连续发问,精彩纷呈;有的一环套一环,结构紧凑;有的讲析精当,条分缕析……无论是课件制作的合理性,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都难以找到瑕疵。按道理说,这应该是都上了一节好课,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后来,我反思发现,是课堂上缺少教师们的范读。  相似文献   

18.
1995年6月。上海。盛夏。 一辆小车轻盈地停在了曲阳路一所学校的门前,53岁的郎建中在上级领导的陪同下,又一次站在了他所熟悉的、走过无数次的北郊中学的广场上。他的面色很平和,眼睛却分外亮,在亮亮的眼睛深处,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与激动在悄悄闪光──母校哦!那六年平凡而又绝不平凡的中学生活哦!是您教我懂得了知识的力量;是您赋予了我终生使用不尽的的宝藏;是您给我年青的翅膀注入了拚搏的力量;是您帮我树立一生都要从事教育的远大志向──整整35年了,邱建中自 1957至 1963年在这所学校读了六年书,渡过…  相似文献   

19.
我病了,病得很严重。 一种叫“郁闷”的东西,偷偷地潜入我的体内,在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月。“郁闷”真不是个好东西,它让曾经爱说爱笑的我,变得愁眉苦脸;它让曾经不可一世的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它让原本平淡无奇的一场考试,变得使人胆颤心惊。  相似文献   

20.
《新少年》2015,(4):26
每一次考试,都有人欢喜有人忧。不管是学校里的大考小试,还是兴趣班的等级考核,或者是生活中的种种考验,你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体验和变化呢?附加题明天期末考试,我照例去取三角尺。打开抽屉,一沓百元大钞正热情地朝我笑。我眼前立刻浮现出各种玩具,心中也掠过了四年前从家偷拿钱的情形。一夜煎熬后,我恍然大悟:这就是妈妈说要给我出的思品"附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