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的黑洞     
近年来中国愈发进入了一个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时期。据《2005年社会蓝皮书》和《瞭望》周刊等报道,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从1993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2004年则上升至7.4万起,2005年为8.7万起,2006年超过9万起,并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转型加速了社会利益的分化,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强烈变动,利益关系深度调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迅速打破,各种利益群体开始出现,贫富差距扩大趋势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收入低与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日益突出。各种问题大量积压,特别是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就业难、食品安全等问题越发严重,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加剧,并往往通过群体性事件的方式出现,且呈多发态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4至2004年,全国群体性事件从1万起快速上升到7.4万起,年均增长22.2%,参与人数从73万人次上升到376万人次,年均增长17.8%。","全国群体性事件在2005年曾一度呈下降趋势,但从2006年起又开始上升。2006年全国发生各类群体性事件6万余起,2007年为81万人次,2009年上升到90万人次。"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群体性事件的大量暴发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及和谐。  相似文献   

3.
2013《社会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群体性事件作为公民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正在给政治环境带来重要的变革。本文在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现状以及政府应对情况的基础上,探索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使政治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政治环境的改变对行政组织的变革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刘颖  韦磊 《现代交际》2012,(4):224-225
高校隐含的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小规模群体性事件已经说明高校存在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当前高校蕴含了一定的社会矛盾,这极有可能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这一群体参与群体性事件具有较强的可能性。高校大学生一旦发动群体性事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在于:高校大学生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群体性事件中往往善于利用其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学生发动的群体性事件更容易博取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从历史上看,高校学生发动的群体性事件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往往是深远而广泛的。  相似文献   

5.
高海红 《现代妇女》2013,(11):44-44,42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的当今社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预警处置机制等都相继推出,各种方案也充分运用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其作用也难以充分地发挥。该论文通过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并通过云南孟连事件和贵州瓮安事件这两个典型案例来加以说明。这对于各级政府、基层领导、公务人员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的发展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内部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要处置得当.本文通过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类型、特点、成因的分析,提出初步治理的对策,这对维护高校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导刊》2008,(23):53-53
据统计,德国每47分钟就发生一起自杀事件,累计起来,一年的自杀事件高达1.1万起。统计还显示,65岁以上老人的自杀率明显上升:每3个自杀者中间就有一人年龄超过了65岁。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中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现象是:在中上阶层快速崛起的同时,社会底层也在扩大。这一现象使得当前中国社会阶层面临着日益分化的风险。近期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幼儿园小学凶杀惨案以及企业员工自杀等社会冲突事件,与这种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底层扩大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9.
江娴 《公关世界》2023,(4):65-67
法社会学是研究法律与社会的关系的学科,是法学与社会学相互结合的产物。法社会学视野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大学生对自身利益没有借助公力救济或者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权利保护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大和群体性等特点,本文基于法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建立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管理机制。建立评价预警机制,实时监测高校中的不稳定因素,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化解。主要是通过对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及治理,来实现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环境事件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基本语境,其危害性不容小觑。而受害民众为此作出的抗争也屡见不鲜.有的甚至从环境污染事件发展到民众抗争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群体性事件。环境事件之所以酿成,文中认为与市场及政府面对环境事件的失效媾和有密切关系。文中将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层面探究环境事件发生的原因.试图找到阻遏环境事件的频发态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给和谐校园的构建及社会稳定带来了考验。在限定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预防、引导和反思这三方面探讨应对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路径,为处理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社会转型的加剧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且有增多增强的趋势,其社会关注程度高,传播扩散快,且容易向社会波及,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当前工作形势,加强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增强对新媒体、群体性事件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地、妥善地做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处置工作,在工作体制机制、舆情分析研判、网络文化建设等相关研究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利益格局已经被打破新的利益机制尚未健全.社会冲突、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群体性事件正是现行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产物。文章试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点、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解决方案,以期更好的处理好这一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从“南康事件”看群体性事件的处理 2009年6月15日10时许,江西省南康市发生一起因当地政府整顿家具市场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造成105国道和赣定高速公路南康进出口处拥堵,并有十多辆警车被掀翻在地。这一事件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媒体后来称之为“6·15南康事件”或者“南康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遏制民粹化特别是青少年的民粹化是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体现出来的民粹化因素对我国依法实施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群体性事件与民粹主义存在密切联系,两者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阶层基础、简单逻辑、非程序主义、非理性狂暴和组织性不足。这些相似性正是中国群体性事件中民粹因素涌动的逻辑基础和学理根基。群体性事件中民粹因素的主要表现是要求正义立马兑现、要求诉求直达天听、极端仇视精英、攻击体制象征物、自恃道德高尚、非理性的打砸抢烧等六个方面。青少年是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主体,应警惕群体性事件中关于青少年民粹化的三种发展趋势,分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民粹化、青年知识分子的民粹化和青年叙事话语的民粹化。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过程中,谣言扮演着推波助澜的重要角色.在自媒体时代,每介人的言论都可以迅速、大范围的扩散,这使谣言对社会的危害更加严重.如何引导公众甄别谣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缓解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社会各种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对群体性事件的防处必须立足于爆发的根源。文中以石首事件为例,确定了对此类事件防处的根本方法——安全阀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及政府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深刻历史变革时期,这种变革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由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尚不健全,社会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些因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上访、罢工、抗法等群体性事件,我们有必要吸收和借鉴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健全社会舆论引导机制,加强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预警防范机制、处理机制和领导问责制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相关措施,抓住应对群体性交发事件的有效时机,正确处理和引导群体性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9.
随着虐童案的多发,社会关注亦开始升温,尤以温岭虐童事件达到高潮,此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使舆论再次陷入热议之中,民众和专业人士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但是从刑法罪刑法定和谦抑原则出发拷问此事件,公检双方处理结果于法有据。只是我国的未成年保护的法律尚不完善,缺乏罚则。文章也从上述三方面检讨了虐童这一社会事件的刑法法理。  相似文献   

20.
刘中起 《城市观察》2011,(5):5-14,43
从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群体性冲突具有明显的社会转型期特点,利益补偿机制与表达机制的制度性缺陷以及相对剥夺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焦虑构成群体性冲突的外部和内部形成机制及动因。针对快速转型期日益复杂的群体性社会冲突,我们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国现阶段群体性冲突调节的“社会安全阀”机制,即为防止意外社会事件发生而建立的某种可以确保社会安全的装置或有意实施的安全体系。从建构“安全阀”体系角度看,这一新型冲突调节机制可以从社会沟通机制(调压阀)、社会自治机制(缓冲阀)、社会预警机制(监测阀)及社会整合机制(平衡阀)几个环节加以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