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开万 《理论界》2007,(5):104-106
周作人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渊博的知识与见解在民俗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他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众,贴近民生。从思想脉络上讲主要有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成分,同时也受到日本民俗学者的影响,更多地还是继承了中国传统风俗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本文在梳理周作人民俗研究的目的及思想脉络的基础上,讨论其在民俗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希望对现代民俗学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轰轰烈烈的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国的民俗学者感觉到自身陷入了进退维谷、喜忧参半的两难境地。结合德国民俗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与传统文化遗产问题的纠葛,着重探讨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若干问题,即民俗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传统文化保护职责的"原罪"意识,关于民俗主义讨论的出现和兴起为民俗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哪些启示和契机,民俗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学科取向以及学科的自我认同。通过探讨认为,对文化连续性和文化变迁力量的探讨是民俗学的根本性任务,尤其在社会、文化发生急速转变的当今中国,民俗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文化批评而不是文化保护。为了使民俗学的文化批评获得相应的力度和质量,民俗学科的社会科学取向则是一种顺时应变的睿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之间,民俗学不存在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贯彻执行的今天,民俗学的重建和发展已是无可置疑的了。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顾颉刚等前辈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民间文学》和其它一些杂志已开始刊载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一九八○年四月间召开的江苏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开展民俗学研究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的问题;九月间召开的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上,又提出了举办民俗  相似文献   

4.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门类是根据民俗学的范畴列出的,民俗的事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却出现了逻辑混乱问题:种属相混,如民俗本是一个大的概念,结果列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使得人们对民俗的概念产生了误解,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学学科。实际上,民俗的文化意义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为重要,非遗保护只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民俗学的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文化建设的理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民俗学研究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对中国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俗学是多民族民俗学,我们研究的视野,既要重点研究传统民俗,也不能弃都市新民俗于不顾。民俗学者要深入发掘传统民俗资源,学习国外民俗理论,拓宽知识面,选择好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的构建,使之在民族精神,社会制度及物质增殖诸方百发挥功用。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传播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环境被互联网影响和重塑。互联网中勃勃新生的大量新型民俗事象,反映出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生活语境中发生了深刻衍变。这类在网上生产、传播的新民俗,虽保留了传统民俗的“种”的基因,但也反映出因社会生活内容更新、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诸多衍变,且已蜕变为栖居网络空间的“新民俗”。基于数字化时代“民俗”出现的变化,民俗学研究既要关注数字化时代社会正经历的“再习俗化”过程,聚焦网络民俗的“元问题”并作出整体性观照,展开网络民俗的多学科、系统性研究;同时也要积极跟进互联网时代生活数字化带来的民俗学概念性框架的新议题,拓展原有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推动民俗研究理论范式创新和现代民俗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民俗学和文艺学早有结盟的渊源.田野作业理论中的田野定位说,在打通民俗学和文艺学上,是一个重要关节.田野定位的含义,指在学术研究工作中,把学者的知识相对化,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围绕它所构建的学说,可以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两个学科的历史关系,也可以分析两个学科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  相似文献   

8.
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早在1846年英国的汤姆斯(W.J.THOMS)将撒克逊语之“FOLK”(民众)和“LORE”(知识)合成为民俗学的代名词,这个词后来被各国学者所接受和使用;1913年周作人由日本将这个名词引入,特别是1922年他为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号撰写的《发刊词》中正式使用了“民俗学”这个术语,于是逐渐在国内“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而落户。在中国的历史上,早已有民俗的记载。在《礼祀·缁衣》中所云“彰好以示民俗”,表明了古代人已经有了民俗这个概念。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宋代…  相似文献   

9.
民俗学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民俗学百年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现代民俗学的发端 ,自 184 6年英国汤姆斯创造了“Folk -lore”这个民俗学科名称起 ,到现在已经有 154年的历史了。中国引进这门学科的时间 ,如果从北京大学于“五四”前后创办《歌谣》周刊和成立风俗调查会算起 ,至今也有 80年了。然而 ,进入 90年代以来 ,随着国际民俗学交流活动的频繁和青年民俗学者纷纷留学欧美 ,出现了当代欧美民俗学理论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学说中迅速夹带传来。这些说法形成了两种态势 :一是以美国民俗学发生的严重危机造成的影响 ,即“民俗学既没有自己学科的‘祖先’ ,又没有自己的理论 ,民俗学只…  相似文献   

10.
三月二十日,在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扩大)会议结束后,镇江、南通、苏州和南京的十多位同志,相聚于春意正浓的南京莫愁湖畔,举行了民俗学座谈会,共商积极开展我省民俗学工作,倡议筹建江苏省民俗学会。座谈会上,姚迁、马春阳、穆烜、周正良、王骧、郭维庚、金煦等同志,联系江苏的实际,畅谈了开展民俗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交流了各方面的情况以及对今后活动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中文信息》2007,(12):1-1
又到岁末,各地的各种民俗活动多了起来,民俗旅游也逐渐升温。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地方性民族性。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说,也具有奇特性和区域垄断性。中国56个民族,各民族的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各地都可以看到精彩的活动场面,喜欢旅游摄影的朋友真的是不愁没节目可赶。同时,民俗学分类在各国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并不是尽善尽美的,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俗学经历了一个恢复、嬗交和发展的历程,至今,依然处于学科不断完善和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呈现出具有鲜明当代特征的理论形态.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民俗学科的重新认识,二是对民俗学范畴的体系拓展,三是对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民俗学会大会诸同志:在这全国热烈准备庆祝伟大的建国三十五周年纪念前夕,江苏省民俗学会宣告成立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俗学发展的一个喜讯!我作为老一代的民俗学工作者,早就盼望你们这个学会的成立,现在它果然实现了。这是何等令人高兴的事!我谨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江苏是我国人文鼎盛的省份,民间文化也十分丰富,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上具有自己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琴 《学术论坛》2008,31(4):186-191
我国古代区域民俗的采录与研究最早始于<诗经>,经过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无数学者的努力探索,我国区域民俗研究在20世纪末已取得重大成就.展望21世纪,我们应该调整视角,强化区域民俗基础理论研究,关注民生现实,注重区域民俗的立体性研究,构筑我国区域民俗学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俗学是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民俗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翻译西方民俗学论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比较普遍的误译,妨碍我们对原著思想的正确认识,影响我国民俗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在民俗学界开展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翻译学术批评是我国民俗学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二年七月,吉林省委宣传部在省宣教干部学校举办全省各市、地区、县委宣传部长轮训班,集中半个月时间,系统修完了民俗学概论课程。干校特聘辽宁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民俗学者、辽宁大学乌丙安副教授担任了主讲教师。从七月五日开始,连续讲授三十五课时。讲授内容,以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分析了大量东北三省的多种民俗事象,特别是以辽宁、吉林两省各民族风俗为例,讲述  相似文献   

17.
对语言现象的民俗学研究是一片有待开拓且富于魅力的园地。与语言学家注重研究语言的形式构造不同 ,民俗学者将民间语言当作民间文化现象予以整体性把握 ,不仅关注语言形式 ,而且更加注重考察与语言形式紧密关联的生活情境和民众精神。在民俗学视角中 ,民间语言体现为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活生生的民众行为、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中国民俗史一直是民俗学研究中的弱项。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民俗学被打入冷宫,作为其分支学科的中国民俗史自然也难逃厄运。七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民俗学的复苏,中国民俗史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门学科尚囿于资料的叙述、整理与专题民俗  相似文献   

19.
从上届民俗学代表大会四年以来国家发展的大视野,看未来30年中国民俗学面临的挑战,传统民俗学赖以生存的田野急剧消失,将造成民俗学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危机,民俗学应重新定位,认真制订30年发展规划,抓住历史的机遇:1、加速进行传统民俗学工作,加大对传统民俗文化抢救保存的力度和效度;2、大力开拓新民俗学,积极投身于民俗与经济发展、民俗与社会发展、民俗与文化发展的事业之中;3、勇于承担重塑民族魂的历史使命,投入复兴民族文化精神的大业;4、促进中国民俗的国际化传播、开辟世界华人民俗学.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民俗学的态度、立场和定位,进而建立积极入世、服务时代、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俗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