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林彪、“四人帮”猖狂实行封建法西斯专政时期,张志新同志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心,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炬,奋起同谬论邪恶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与专制势力进行殊死的较量。她为真理而献身的凌云壮举,充分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和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忠贞不渝的坚定性。张志新  相似文献   

2.
吴淡如 《社区》2011,(26):23-23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邻居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会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相似文献   

3.
常理 《今日南国》2008,(21):16-17
简单一句“我喜欢尝试新的东西”,道尽了李崇基十余年的职场人生。李崇基一贯都是行色匆匆。要不是她那个稍显硬朗的名字,记者很难把眼前这位操着吴侬软语的典型江南女子与那个在业界大名鼎鼎的女强人划上等号。她的名字是为了纪念母亲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而取的。小时候她一度觉得这个名字太男性化了,长大以后,她才逐渐欣赏起自己这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名字。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潘金莲这个形象似乎已成定论,那就是“渲淫导欲” 的“荡妇”。从书中的吴月娘(西门庆正妻)骂潘金莲是“九尾狐狸”始,一直到现在,都是把她作为伦理的罪人骂个不休。其实,仔细考察起来,也觉骂得有失公平,从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看她的人生追求以及心理变态,倒可入木三分地揭示那个病态社会的本质。 张竹坡在批评《金瓶梅》写法时说:“写春梅,用影写法。写瓶儿,用遥写法。写金莲,用实写法。然一部金瓶,春梅至不垂别泪时,总用影写,金莲总用实写也”。不难看出,为表明“女人祸水”这一传统观念,作者有意让她参与大量的淫秽场面以暴露她的丑恶灵魂。但是在封建时代又有谁谴责过促使潘金莲放荡的罪恶社会呢?她从小“父亲死了,做娘的因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学习弹唱,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作张作势,乔模乔样。”家庭的不幸,使她过早地失去了父爱和母爱;社会的残酷,使她堕入卖弄声色的生涯。是那个病态的社会剥夺了她的人身自由,扭曲了她的灵魂,改变了她的正常心理,使她最后成为封建礼教的祭品。潘金莲的“三段姻缘”集中地反映了她追求理想、而沉沦、绝望的全部生活历史。  相似文献   

5.
有一回,那个自诩“正确路线代表”的江青,竟煞有介事地当众做起“自我批评”来了:“我不仅对你们作自我批评,我已经多次作自我批评”了,当年“我骂了林彪两次”,“干扰了战略部署,这个我都作了自我批评”,“作记录的都可以证明”。以上出处见她擅自召集的十二省、这会议上的讲话。且不论江青这个林彪同伙,妄图伪装成  相似文献   

6.
《国际公关》2013,(3):66-66
关于公关人的“幸福”,有一个很形象的描述:女人像男人一样工作,男人像牲口一样工作。这里的“妹纸”很多都爱上了那个帮她写稿的男生,但这里的男生一般都爱上了颓废的人生。说来,公关人的“幸福指数”,恐怕要拖祖国后腿了而且直接拖到了大腿根部。  相似文献   

7.
借题发挥,反对中央军委 一九七四年六月,“四人帮”的那个头面人物江青窜到我们师。当她看到队伍中的女战士头上戴着无沿软帽,就阴阳怪气地说:“你们戴的什么帽子,尼姑不象尼姑,和尚不象和尚。”“打了几十年仗把帽活都打掉了。”“你们说说,你们的帽子好不好?”她硬逼着女战士表态,并煽动说:“我就造了军委的反,我就没有戴。你们也要造军委  相似文献   

8.
二十一岁,如花绽放的年纪,她被遣送到遥远的乡下去改造。不过是一瞬间,她就从一个幸福的女孩儿,变成了人所不齿的“资产阶级小姐”。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的荒唐。而这样的荒唐,几乎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护士微笑着走近他:“分娩进行得很顺利,你不想进去吗?”“哦,不。”男人摇摇头。护士回到女人身边。新生儿即将诞生的时候,护士回来找那个男人,他正在走廊里烦躁地来回踱步。“她干得很棒。”她安慰他,“你不进来看看她吗?”  相似文献   

10.
希尔斯代尔大学校长乔治·罗奇说了一个有关两个人在圣诞节期间彼此开玩笑的故事:生意怎么样?“兴旺极了,”在百货商店工作的那个人说,“商场里从早到晚都是人头济济。”“可怕极了,”在邮局工作的那个人说,“那个地方从早到晚都是拥挤不堪。”  相似文献   

11.
1963年,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  相似文献   

12.
李剑红 《社区》2009,(35):22-22
卡伦住在一个窄小的公寓里.她说她恨那个公寓太小了.整天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很烦闷。有一天,我们一起喝咖啡,我对她说:“你不如再找一个大一些的公寓。”她说:“等我度假回来,再去找一个公寓。”  相似文献   

13.
同学聚会,听说原本不参加的他临时从深圳飞来,她几乎一路跑着赶到酒店。名义是一群人的相聚,但可以说,她只为一人而来,只捕捉他的声音,每到他开口,她不露声色,其实格外用心。已经分手六年,分手时,她决绝转身,一起去过的地方,一律绕着走,和他的“界限”划得严格分明。他也是,校友群里遇见,淡定地打个招呼走开,六年都这样走过,她沉稳而骄傲,可听他称那个她“我的妻”时,她的心无法抑制地疼痛。  相似文献   

14.
“巴桑”,藏语里是星星的意思。美丽神奇的雪域高原上群星闪耀,巴桑就是其中明亮的一颗。岁月的凄风苦雨没有磨砺去她的光芒,世事的沧海桑田没有淡化她的信念。她用自己的光照耀著那一方神奇的土地,用自己的爱温暖著那一片圣洁的草原。 她,就是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藏族人民心中慈祥的妈妈——巴桑。 苦难是一本写满辛酸的日记簿。巴桑的记忆里浸透了太多的苦涩,在那个苦难的年代,身为农奴的孩子也就决定了终身为奴的宿命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有的辛酸。”而在那个不幸的年代,不幸的家庭也似乎演绎著相似的…  相似文献   

15.
周立波 《可乐》2010,(12):25-25
我妈那时天天打我,除了不打头,其他都是她的打击目标。打了之后,我就像斑马一样到学校去,真的很丢人。两个女同学看到我,老起劲儿了,说:“呀!周立波,你妈妈又买新拖鞋啦?”我问:“你们怎么知道?”她们说:“你今天这个花纹跟昨天那个花纹不一样啊!”  相似文献   

16.
公正的奖赏     
1963年,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相似文献   

17.
与她相识二十年了,突然间,她叫了我的全称。在旅游景点,她挥着手喊我的名字,我觉得那样陌生,原来,我们竟然习惯了那个“哎”字。  相似文献   

18.
贺莉丹 《21世纪》2011,(1):21-23
正如她那篇广为传诵的《不相信》一样,龙应台“永远是那个站在边缘看主流的人”。  相似文献   

19.
积雪草 《社区》2014,(25):54-54
一个女孩,结婚才半年,原本粉嫩的脸蛋很快便消瘦下去,像一朵快要凋谢了的花儿。她唉声叹气,愁眉不展,看到我便说,人还是那个人,为什么一结婚就不一样了呢?原来的那个人去哪里了呢?我笑着问她:“你说什么啊?什么这个人那个人啊?”  相似文献   

20.
人生的成本     
《北方人》2006,(12)
上个世纪末,我在哈尔滨一所高中读书,那时每天都要路过一家叫“精剪时光”的发屋,发屋并不起眼儿,引起我注意的是站立在门口的那个女孩,她十四五岁的年龄吧,每当行人经过,她都要鞠一下躬,说:“欢迎光顾本店。”这是一条很繁华的街道,来往的行人络绎不绝,照这样推想,她每天要鞠多少次躬,费多少次口舌?而一个月、一年呢?我不敢想像,这机械而卑微的工作,对一个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会是何等的煎熬和折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