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台湾被日本割占后,海峡两岸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在贸易方面,台湾已丧失了单独与中国大陆通商的资格,沦为中日两国间商品贸易的转口地,且两岸间贸易多以走私的方式进行,闽台尤其如此;在投资方面,来自台湾的资本投向的主要领域是贸易商行和黑色娱乐业,是为日本对华经济侵略服务的。本文认为,日据时期的闽台经济关系实际已成为当时中日关系的一种特殊体现。  相似文献   

2.
日本占据台湾期间,为巩固其统治,大力推行对台湾人民的同化教育。同化教育重在文化教育,而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因而语言的同化教育便成了日本殖民教育的重心所在。台湾人民为抵制殖民当局的不均等教育制度及其同化教育政策,也以语言教育为武器进行抗争,其主要表现形态为汉文书房、义学及汉文私塾等的设立。  相似文献   

3.
天主教是近世台湾社会的一重要力量,但大陆对其研究的各种论述却极为鲜见。日据时期,天主教会改变传教方法,吸收台湾民众入教,信徒人数不断发展,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抗日时期,苏联由于和中国革命、中共的特殊关系,与中共文化领导权建构产生了重要交集。一方面,苏联对中共文化领导权建构给予重要的指示、建议,另一方面,苏联对中共文化领导权建构提供人事、经费、文本和其他帮助。这些苏联因素促使了抗日时期中共文化领导权建构的理论基础的形成;促成了中共文化领导权建构主体的成熟。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总之,苏联因素对抗日时期中共文化领导权建构乃至建国后的文化领导权巩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台湾日据时期的民间方言歌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的民间方言歌谣,特别是闽南和客家民歌,具有中国传统民歌的含蓄、达观、凄婉等特质,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台湾南岛语系群族歌谣则在本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情况下,发挥了传承历史记忆的功用.这些民间歌谣贴近乡土,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真实声音,它生命力强,不易为统治当局所扭曲变形,为文人作家提供了鲜活丰富的素材和生动活泼的语汇.在此基础上,文人创作的闽南语歌谣以及闽南语流行歌开始在台湾出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作为日本殖民经济体系组成部分,台湾煤矿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日据初期,台湾岛内的抗日运动及日本殖民政策失当使得台湾煤矿业发展缓慢;一战前后,台湾煤矿业出现了明显的现代化特征,出口市场的扩张成为煤矿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日系资本则通过产业整合,重新掌控了岛内煤矿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权。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因应迅速膨胀的军需工业体系的需求,台湾煤矿业强制扩大规模并被纳入统制经济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着中共与北方地区国民革命运动的关系,对北方地区国民革命运动、中共的地位与作用给予了系统评述。文章认为,中共北方地区党组织对北方地区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对北方地区国民革命运动的开辟与推广,以及北方地区国民革命运动对南方地区国民革命运动的促进和对北伐的支援上,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主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只在共产国际划定的范围内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积极开展对外交往,跳出了以前狭小的活动空间,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工作新局面.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密不可分的.此外,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为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开创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国内条件.  相似文献   

9.
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虽一直处于殖民统治的政治高压之下,但却始终高扬着不可征服的中华之魂.唯其如此,它才能顶着殖民宗主国所推行的皇民文化运动,自觉追随着祖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步伐奋然前行,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上的反抗品格和文化上的革新品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反殖反封建的、现实主义的和台湾乡土的基本品性,成为中国新文学悲壮而珍贵的海上篇章.承传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的民族文化血统,有着多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据时期台湾通俗小说的创作语言表现为汉语文言、中文白话和日语等不同的语言形态。这些通俗小说侧重于婚姻、爱情、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层面现象的揭示与描绘,较少正面附和或反抗殖民当局的时局政策。其中,文言通俗小说传承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营养两者兼具,日语通俗小说侧重规避政治时局的言情,中文白话通俗小说有着持守汉语与无奈媚日的矛盾性,它们大都具有在日本殖民当局语言暴政压迫下隐性抗争的特点和炎黄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在战略方针上存在着诸多不同,由此引发了双方的合作与冲突.这说明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不是开始于赫尔利来华,而是始于赫尔利来华"调停"失败后.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且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重要传统和特征,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一个逐步发展并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其中,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熟,主要体现在:党在军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成熟;形成了专门的重要文件,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更加系统化;党的七大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论党务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务公开就是指党的工作和活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具有或应该具有公开性.党务公开是党务活动由秘密走向公开的必然趋势;是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是政务公开形势发展的必然.党务公开在内容上要全面、真实、具体、合法;在形式上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在程序上要力求规范、有序、到位;在时限上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要建立相关制度,确保党务公开的工作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15.
移风易俗,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大任务,它上承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时期的“六劝”活动,贯穿延安13年,开启了新中国移风易俗实践的崭新历程.这一时期的移风易俗实践内容丰富,涉及生活方式、社会风气、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社会、民生层面的内容,直指群众生存需求,群众参与积极性很高,效果明显.因此,考察延安时期的移风易俗运动,总结历史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的实质是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参加党和人民的事业,达到党的团结、巩固、统一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刘少奇在60年前曾对党内民主的实质作过精辟的论述,是党的建设极其重要的理论成果,它对于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仍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实现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立新中国的目标,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立足民族战争的视野,不断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立足民主建设的视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党际民主、人民民主,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立足形势变化和实践推动的视野,十分重视理论创新,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不仅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而且凸显了党的先进性,使党成为全国抗战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8.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对国共关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说明.了解周恩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说明,对于正确认识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关系问题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对于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在这些问题上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对于进一步认识周恩来对中国革命的思想理论贡献,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保持纯洁性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成功应对各种考验的核心因素。井冈山时期党的建设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相辅相成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整党是党的建设的有效方式;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党建的基本保障;必要的方法、制度是推进党建的基本途径;思想建设是党建的灵魂;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建的着力点。今天,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坚守艰苦奋斗的品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八大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阐述了八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揭示了这次改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