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外国的比较研究中,对中日两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包括工矿交通运输通讯各部门)的活动作一番比较考察,是一个令人饶有兴味的课题。19世纪40~50年代,由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大举东渐,频频叩关,中国在鸦片战争(1840)  相似文献   

2.
《论语·季氏》“均无贫”本意辨析王铮《论语·季氏》是一篇先秦时代的散文经典,后世学者注解颇多。原文记载有孔子这样一段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今人通常认为“均无贫”一语,是指财富分配及结果而言,如...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与早期产业工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一直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近年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虽然其说不一,各持己见,但基本上趋向对其进步作用的肯定。本文侧重讨论洋务运动与中国产业工人的关系。19世纪60年代至gO年代,为洋务运动第一阶段,主要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和技术,在中国兴办军事工厂。如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兴办的安庆军械所。这是兴办军事工厂最早的一个。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这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军工企业。此外,还有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等兵工厂。尔后;从中…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华夷之辨”或“夷夏大防”的观念。鸦片战争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民族主义的这三种观念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萌发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但作为一种已根植于民族血液之中的思想,它不仅没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下,还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首先是由梁启超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梁启超和知识界的其他一些人对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来看,第一,他们都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民族建国”,而“民族建国”所要建立的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第二,他们介绍和宣传的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第三,他们都视民族主义为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的不二法门。但到了1903年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辛亥革命前后,建立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并得到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5.
中国20世纪初“国民”问题讨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初,中国一批资产阶级新学家曾大声疾呼,要求中国人由奴隶变而为国民.并曾对国民应具的资格及提高的途径等问题作了探讨。这场关于国民问题的宣传、讨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史上重要一页,对中国近代的观念变革、人民素质的提高,对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追求.正规说来是从早期维新派开始的。但是,在那时,他们尚没有公开宣传“主权在民”,而是主张“君臣共主”。到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向前迈进了一步。依据西方资…  相似文献   

6.
闻瑞东 《探求》2005,(Z1):110
儒家文化自近代以来经过那么多的磨难,经过上百年艰难的自我转化,如今确已成为"当代世界性的显学"、"诸多现代文化思潮中的一支".儒学的现代价值更是20世纪80年代儒学复苏以来人们谈论的重要问题.儒学的理论价值在于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是一种弱宗教文化或强世俗文化,其人文和人文精神的特质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与正统宗教神学相颉抗的世俗化人文主义理想和价值精神.  相似文献   

7.
郑家栋 《求是学刊》2001,28(2):10-13
18 91年康有为刊布《新学伪经考》 ,7年后 ( 1898年 )上海大同译书局出版康氏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孔子改制考》 ;是年康有为辅佐光绪皇帝实行托古改制。尽管后来的新儒家学者似乎并没有对“康圣人”表现出什么好感 ,但康氏以“帝王师”的身份所从事的那场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的变法运动 ,或许是近代以来儒家距离自己的“圣王”理想最近的一次。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 ,世事更迭 ,中国变化之快令人瞠目。尽管人们后来认识到许多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不过是在原地打转 ,但今日之中国较之一个世纪前毕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国近代以来的变化是与西方…  相似文献   

8.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近代思想家之人格观的转变与近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经历了钢常名教为体、以中化西和确立自主平等人格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一转变与西方思想的引进和中西思想的融汇有着很大的关系,它既使中国人民接触到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发展脉络,又使古老的中国思想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出现了某种适应近代化发展方向的转机和再生,并由此影响到中国近代改革的面貌。然而不同阶段的变换并不完全是由中国社会内部新经济、新阶级因素的壮大所推动,而主要是由于对西方入侵所造成的亡国危险的回应。因而中国近代人格观的演变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急就章的痕迹,往往都带有过分强烈的感情色彩,而能以充分的理性来全面分析中西思想,从而影响了对改革的指导深度。研究中国近代人格现的演变,不但有助于人们认清中国近代改革成败得失的原因,也有助于人们总结历史经验,比较分析中西思想之特点,并在实现两者最优组合的基础上,创立一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人格。  相似文献   

9.
中法战争对中国思想界之影响述论刘国军思想领域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与深刻的民族危机密切相关、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紧密相连,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特点之一。发生于19世纪80年代前期的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战争,与近代史上发生的其他...  相似文献   

10.
浅论中日儒学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儒学比较,是我们从文化史角度解开近代日本经济飞速增长之谜的一把钥匙。近代日本社会正象明治维新时期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所说,是“论语+算盘”或“东洋论理+现代西洋科学技术”的“儒学资本主义”。近年来国际日本学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已经融合成为民族心理和国民深层文化的儒学思想是日本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因此,中日儒学比较,对于探索日本经济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因,对于挖掘以孔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学的合理成分,对于建立既符合我们民族特点。又能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是非常有益的。中国儒家思想公元5世纪前…  相似文献   

11.
牛顿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中的自然科学情结魏义霞牛顿力学的诞生,不仅对物理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使西方近代哲学烙上了深深的机械力学的痕迹。几个世纪过去了,牛顿力学再一次以其浓重的哲学内蕴引起了中国近代哲学家的关注和兴趣。被中国近代思想家所极力推崇和狂热...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商号内部结构的等级系统问题初探齐大芝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中的等级系统问题是中国近代企业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无疑对我国目前企业内部关系的变化以及企业机制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探讨的就是近代中国传统商号内部等级系统的一些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由于从西方大量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实际中广泛运用,因而引发了中国近代的产业革命。这一革命大致经历了洋务企业引进和试用大机器、民营工业的发轫及中国政府科技政策的变动与产业革命进一步发展这样三个历史阶段。与此同时,在一部分先进的实业家身上也萌发了近代产业革命精神。然而,由于中国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深重,近代科技并未转化成广大中国人的普遍意识和精神,科技理性意识还相当薄弱,因而,中国近代产业革命终未能顺利完成,甚至遭受重大挫折。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思想与文化的巨人,他对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洞悉与广泛的文化批判使他的著作已经成为了解和改造中国人及社会的伟大经典。不仅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犹如一颗文化巨星照亮了文坛,成为一代文化人中的精英,即使在后来,甚至整整一个世纪,鲁迅的影响也从未停止过。文化批判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从70年代中后期到世纪末,近20多年中国当代文化中有两个人是不能被遗忘的,那就是王小波和王朔。尽管他们从未声称他们是师承鲁迅或受其影响,但从作品中不难看出,那种大胆挑战权威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文化行为和言论以及彻底的革…  相似文献   

15.
近代初期,亦即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一段时期,是东亚历史上经历重大转折的非常时期。此前,东亚地区是一相对独立存在的国际社会:中国文明处于中心地位,朝贡是相对稳定的国家关系纽带。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最早是在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随后日本...  相似文献   

16.
救亡、变革、启蒙是戊戌思潮的主题,批判与创新是戊戌思潮的根本精神。这就决定了它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使变革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使变革成为近现代中国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使人们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变革乃是社会的转型,而在此过程中,人的近代化至关重要。它对推动中国近代的观念变革、文化革新,哺育一支新型的知识分子队伍,也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所决定,戊戌思潮在理论上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和急躁情绪。同样是由中国近代特殊国情所决定,在戊戌时期思想启蒙与政治变革是同步展开的,因考虑服从现实斗争,也势必要影响思想启蒙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一、战前的中国研究——以支那学为中心日中两国交往源远流长,文化联系密切。人们常用“同文同种”、“一衣带水”形容两国关系的特殊亲密性。但近代日中关系史却不象言辞那样美妙,基本上是日本侵略与中国抵抗的历史。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二十多年前缔结《日清修好条规》时,明治新政府对中国的野心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在这一背景下,战前的“日本中国研究”也得到特殊发展。近代以前,江户幕府采取锁国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近代文化研究,有当时人研究当代史的传统。尤以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和学术团体围绕着中西、古今、新旧等文化问题展开激烈论辩,众说并峙,层峰叠起,开启了我国近代文化研究的热潮,亦为后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具体、生动的素材。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再掀热潮,其中以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收获尤多。进入新世纪,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更为广阔、精深,学者们所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9月出版了魏义霞副教授著的《中国近代哲学的宏观透视》(以下简称《透视》),这是一本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具有新见的力著,该书的出版将对中国近代哲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哲学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近年虽然出现了一批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优秀成果,但是这些论文和专著大都是对某个人物思想的具体研究,宏观性的综论不多.《透视》一书在全面论述中国近代哲学方面作出了第一次尝试,它打破了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只限于具体人物的思想界限,从整体上对中国近代哲学作宏观把握…  相似文献   

20.
从“中体西用”到“中西合用”─—晚清统治阶级学习西方思想的变迁黄士芳近代中国是一个嬗变激烈的过渡性社会。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打开了紧锁多年的封建主义大门,中国始从迷顿状态中走出中世纪,继而踏上蹒跚的近代化道路。综观晚清的最后几十年的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