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在另外一个国度常常难以获得作家和诗人那样的关注与礼遇,但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却在中国得到了真诚的赞赏、高度的评价和广泛的接受,这与鲁迅对他的倾心认同大有关系,其根本的原因是,勃兰兑斯对于丹麦文学的检讨对应着中国现代文学家对于本国文学的批判,他对于世界文学批评的贡献投合了中国现代文学家的批评要求。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通过他不朽的批评论著,形成了非常难得的世界性文学影响.<流亡文学>--六卷本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第一卷,是这种巨大影响的最重要因素."流亡文学"及流亡主题,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欧洲到全世界的时代热点,引起了不同背景的读者的阅读、谈论和介绍的兴趣.从日文文本,到德文文本,以及在美国的英文文本的介绍,都突出了第一卷<流亡文学>的地位.勃兰兑斯在写作此卷时充溢着燃烧的激情,感召着人们阅读和介绍的兴趣.在中国,鲁迅和其他著名文学家也对第一卷投诸更大的研究热忱.  相似文献   

3.
勃兰兑斯(G·M·C·Brandes,1842—1927)比泰纳稍后,他的代表作《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完成于1872—1890年之间,比泰纳的《英国文学史》及《艺术哲学》。约晚出十多年。勃兰兑斯出版于1867年的《美学研究》表明他原是个形式主义者,但1870年前后旅欧期间与泰纳的接触,使之从抽象思辨转向实证主义,并撰博士论文《当代法国美学》,传播实证主义原则。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册的扉页上,赫然写着“献给伊波利特·泰纳先生。”甚至在具体的语言表述上,都可以嗅出泰纳的气味:“文学评论家对一个时期的文学典型逐一加以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很象科学家在不同的动物品种中通过对形变的研究考察某种生理结构的演变。”凡此种种均足以表明勃兰兑斯是泰纳的弟子。但另一方面,勃兰兑斯不是一个平庸的无创造性的弟子,他对泰纳的超越在文学史社会学的发展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9,(6):126-136
比较文学界围绕"世界文学"话题的讨论时来已久,然而却在很多问题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作为文学批评家及文学史家的勃兰兑斯也曾表达过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看法。他认为:相较于优势民族语言,使用弱国语言的书写在进入世界文学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翻译并不能作为民族文学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工具;优秀作家必须要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在全球化语境的时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民族文学如何传播、翻译怎样起作用以及世界文学是否可能这些百年前曾让勃兰兑斯焦虑的话题。美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姆若什分别从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翻译的可行性及作为一种阅读模式等三个方面来重新定义世界文学,这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勃兰兑斯提出的问题并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的大部分著作是关于政治批评、历史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理论,但同时他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又是文学家或者作家.勃兰兑斯称他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1];有人将他视为杰出的文学家并提名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有传记资料显示:"瑞典文学院提名两位东方人作为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一位是印度的泰戈尔,另一位就是辜鸿铭.  相似文献   

6.
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法国的浪漫派》中说:“文艺战争也有它的‘阵亡和失踪’文艺事业的情况是:几百个参加竞争的人们,只有两三名达到了目的。其余的人都精疲力尽地沿途倒下了”。“天才们显示给我们的浪漫主义是健康而茁壮的,浪漫主义的病态一面,则要从这些不幸者的作品和生活中去研究。”(第419.438页)读了勃文,再翻了几部《中国文学史》和一些研究文章,深感研究中国文学中的不幸者和沿途倒下者,从反面揭示文学发展规律,至今是一个被忽略和被遗忘的角落。这个角落,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先秦散文流派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散文流派的划分李旦初唐主张“以生活为主体,以反映生活主体的文学流派为中心来编写文学史”①,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从属于各个层次的“总体”。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丹麦著名文艺理论家勃兰兑斯、美国权威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与文学的关系看,再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无力涵括文化的广阔内容,所以勃兰兑斯说:“尽管一本书是一件完美、完整的艺术品,它却只是从无边无际的一张网上剪下来的一小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导言》)但是,也应该说,文学有可能以它的“一小块”在某个角度上沟通和显现“无边无际”的文化,关于这一点,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有一个绝妙的比喻:“鱼在大海之中,大海也在鱼腹之内。”(《小说面面观》第117页)当然,鱼有大小,但只要是一条真正的鱼(这相当难),并深潜在大海中,便能或多或少地沟通着大海。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初,当中国现代作家们开始走向世界文学这一艰难的历程时,中国新文学批评的现代意识也随之生成.现代意识以其勃勃生机给文学批评带来了民主气息、宽容意向和开放眼光.新文学的倡导者和活动家们从西方攫取输入的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有五花八门的文学思潮和批评模式。让这些“洋货”流涌进来,其意无疑在于与传统的惰性相抗衡,从而冀求在这种碰撞、交汇中诞生新型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在创作和批评相辅相成中建构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系统。这种自觉意识,在当时文学界最有影响的《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中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同人以为今日谈革新文学非徒事模仿西洋而已,实将创造中国之新文艺,对世界尽贡献之责任。……西洋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批评主义(Cri ticism)相辅而进;……‘必先有批评家,然后有真文学家’,此亦为同人坚信之一端;同人不敏,将先介绍西洋之批评主义以为之  相似文献   

10.
朱寿桐 《学术研究》2022,(6):164-17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两方面的学术基础,第一是中国文学的学术基础,第二是西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术基础。鲁迅是将西方的文学研究传统引入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学术开拓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开辟了以西方文学学术体制的文体研究为主导的研究方法,他还是比较文学研究和勃兰兑斯式文学批评的首倡者和卓越的实践者。鲁迅自己的文学实践也为瞿秋白开创社会政治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准备了基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新文学发生十数年后,在鲁迅等文学家和文学研究者的开辟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创建了自己的学术基础,只有在全面继承和发展新文学研究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才有可能建立起这个学科的学术辉煌。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青年》最早发表的新诗,现有的一些现代文学史及论文中,一般都沿用朱自清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的说法:《新诗第一次出现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作者三人,胡氏之外,有沈尹默刘半农二氏;诗九首,……”因此往往把四卷一号(1918年,1月)“三巨头”的诗作为中国新诗的始作,新近出版的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也是如此以为,而且特地作了这样的说明:“1917年《新青年》第3卷第4期上虽已有  相似文献   

12.
傅璇琮先生作为当代学者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与学术个性的思想体系,其来源,一是以丹纳《艺术哲学》和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观;二是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尤其是以王国维、闻一多、陈寅恪为代表的前辈学术大师的启示。其学术思想体系一是以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为主体的方法论,二是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总体设想的学科论,三是关于研究者自身素养及治学态度的主体论。  相似文献   

13.
勃兰兑斯曾经说过:“文学史,就其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心灵史,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序》)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文学作品来认识、挖掘作家的心灵历程,并进一步剖析作家所处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与美学思潮,从而像心灵史一样地去构建文学史,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最近一批青年学者撰写的《中国文人心态史》丛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意图。而由池万兴、刘怀荣二位博士合著的《梦逝难寻———唐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则是这套丛书中颇富特色的一本。一、角度新颖,方法得…  相似文献   

14.
心理史,精神史?──论勃兰兑斯的文学史观温潘亚文学史家总是站在自己的时代对过去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史现象作出种种评说,并描述出一个合乎自己理论的发展史。在此,表征着某种文学观念的文学史观对如何描述文学史起着决定性作用。换而言之,如果说各种文学史著作之...  相似文献   

15.
与异域唯美主义的彻底相比,中国现代唯美观念表现形式上更为中庸、潜隐;现代唯美批评文字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重印象、感悟的特质,又借鉴了西方非理性生命观,从而体现了唯美主义主张的文学上的为艺术而艺术、行为上的人生艺术化、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的结合,使唯美主义文体在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一些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著述,只注重梁实秋以新人文主义或古典主义批评五四文学或“普罗文学”,忽视了梁实秋在建构文学批评学科上的贡献,而梁实秋在这方面的努力才是他作为现代重要的批评家的主要方面。梁实秋将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哲学、美学、伦理学、科学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严格的界说,并且对西方批评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反省,这是现代其他批评家所没有做到的。  相似文献   

17.
文学批评的四重境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守森 《文史哲》2006,(1):87-95
依据内容构成,文学批评大致可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种基本形态,依次相对应的是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四重境界。复述归纳式,也许还算不上真正的文学批评;体悟阐释式,也因缺乏深入分析而批评意味不足;达至第三重境界的分析评判,才更具文学批评的本性;而最高境界则是思想空间的开拓与创造。正是依据四重境界,可进一步看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不足大多批评文章,达到的尚是低层次的第一或第二重境界,与之相关,在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我们还找不出一位像刘勰、巴赫金、赛义德那样具有独立思想创造的批评家,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的批评家也不多见。一位批评家,要达至第三重境界,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与深邃细腻的文学眼光;要达至第四重境界,需要的则是元理论的反思能力与超文学的批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西欧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描写“世纪儿”的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歌德的《少年维持的烦恼》、复多布里昂的《勒内》、塞南古的《奥培曼》、贡斯当的《阿道尔夫》、缓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以及拜伦的喘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病态性格,他们往往被忧郁迷们的情绪所困扰而难以自拔。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曾经指出:“十九世纪早期的忧郁是一种病,这种病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国家所独有的,它是一场由一个民族传到另一个民族的瘟疫,就象中世纪常常传遍整个欧洲的那次宗教狂热一…  相似文献   

19.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也是大批评家.作家的茅盾和批评家的茅盾两相比较,不但批评家的茅盾先于作家的茅盾,而且,在创作活动中止之后,茅盾始终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文学活动,便是文学批评.他是现代文学批评,特别是现代小说批评的开拓者之一,是社会——历史文学批评流派的杰出代表.茅盾的文学批评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前一阶段,文艺战士和思想战士的茅盾,以文学批评为武器,在剧烈动荡、复杂曲折的中国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坛,不断地进击和战斗.特定的时代和文学历史进程,培植了茅盾特定的人文心理,和对于文学批评的历史使命的认识,为他的社会——历史文学批评提供了舞台,也形成了他的批评的优势,还有局限.他以现  相似文献   

20.
刘大生 《学术界》2002,(2):167-169
陈明先生在《学术界》2 0 0 1年第 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的批评文章 ,对李申先生的大著《中国儒教史 (上 )》提出了批评。为此 ,李申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是“豆腐渣” ?什么是“学风败坏” ?》的反批评文章 (见《学术界》2 0 0 2年第 1期 )。该文除了对陈明先生的批评一一进行反批评外 ,还向发表批评文章的《学术界》提出了批评。笔者对有没有儒教之类的问题没有研究 ,不敢就此问题发表看法。但是 ,笔者以为 ,李申先生对《学术界》的批评却是值得商榷的。一、“豆腐渣”之类的断语能否见诸于报刊  李申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