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7,(2):57-58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日寸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西汊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2.
现代历法的演变张定河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历法,都是阴历,如埃及阴历。阴历是以月亮盈亏的周期(从一次新月到另一次新月)为基础的历法。月亮盈亏的一个周期被定为一个月,根据阳历标准计算,约为29.5。阴历的观测和推算简便易行,但问题是由12个月组成的年只有35...  相似文献   

3.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一年明月今宵多,但愿一见九州同”。中秋和天上的月亮紧相连,月亮牵动着无数诗人的情愫,发出万千咏叹。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不仅我国,在外国有些地方也有过中秋节的习俗。 非洲的眠丁拉族人把中秋节称为“月圆节”。节日晚上,一家人围坐在草地上共同赏月。麻加雨各答岛的居民过月圆节时,要在海滩上举行盛大的“吹螺会”,且吹且舞,大声呼喊,感谢月亮的恩典,在欢乐中饮酒吃鱼饭。 坦桑尼亚共和国桑给巴雨地区的人民也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节日傍晚,在一轮明月升起之前,人们成群结队来到庭院或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默默地静坐着,一直坐到月亮下沉,才开口说笑,开展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5.
月亮不见了     
王君心  王峥 《新少年》2023,(Z1):64-67
<正>月亮不见了!在我们静夜城,没有比月亮更贵重的宝物,也没有比月亮不见更重要的事了!月亮不见的这天,全城的百姓都走出门外,望着一片漆黑的夜空议论纷纷。夜幕之下,滚动着疑惑、张惶、愤怒、不知所措种种情绪,沸沸扬扬,不得安宁。“月亮是被偷走了!”溜去别的街区打听的蛐蛐一边喊,一边气喘吁吁地跑回我们身边。“谁!谁敢偷我们的月亮?”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阴阳理论认为月亮、海洋均为阴。根据同气相求原理,确认月亮对海洋及其生物有着明显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围绕月亮成潮作用引发了传统潮理的千年争鸣;二是潮—月同步理论推动了天文历算法在潮时推算中的广泛应用;三是古人广泛认为海洋生物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太阴日周期;四是古书广泛记录海滩生物群落的生态变化有着半太阴日周期。  相似文献   

7.
月是故乡明     
吴敏朝 《今日南国》2009,(21):43-43
“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一个月亮,每一个人,对自己故乡的月亮都有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  相似文献   

8.
叶永烈 《社区》2008,(32):52-52
在中国,习惯于按月发工资,称为“月薪”;在美国,按年计算工资,称为“年薪”;到了澳大利亚,发现这里是一周发一次工资,称为“周薪”。澳大利亚实行周工资制,每周四为发工资的日子。澳大利亚人对待金钱的观念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喜欢存钱。据统计,2007年中国居民储蓄总额突破12万亿元。澳大利亚人不存钱,没有储蓄的习惯,工资一到手就花,直到花光为止。  相似文献   

9.
世纪是什么?     
进入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世纪”一词出现的频率,可能是最高的。与“世纪”相关的语言、现念、文章、报告、书籍、影视数不胜数.面对“世纪”热,我总在想:“世纪”到底是什么?世纪似乎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它与年、月、日不同,与时、分、秒也不同。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准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圈准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圈准是一天,这是绝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同时,60秒钟1分,60分钟1,J’时,24,J’时一天,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世纪呢?它不反映任何自然规律。你说IO年、50年,或20o年、100o年…  相似文献   

10.
曾金财 《社区》2014,(26):48-48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晚月朗星稀,一轮明月像一盏宫灯照亮人间,秋风微送,空中云彩洁白而灵动,田野间虫鸣鸟语,清脆而动听,这大概就是中秋月节的前奏曲吧。看着夜空上皎洁的月亮在云际间涌动,彩云时而像一匹马儿闻风追月,时而像一座山峰屹立于月亮之上,思绪穿越时空界限,回忆起故乡中秋夜“请”月亮的一幕幕……  相似文献   

11.
1918年1月,《新青年》四卷一号刊载了胡适等人的《诗九首》,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正式诞生。与此同时,在我们的东邻日本,一批中国留学生也已经开始了新文学活动。他们积极筹办新文学组织,准备出版文学刊物。次年,“五四”运动“引爆”了他们长期以来“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这批文学青年中的郭沫若首当其冲,以“差不多是狂了”①的创作激情,写出了大量火山喷发式的气势磅礴、热情奔放的诗篇,引出一支突起于当时诗坛的“异军”。1921年6月,创造社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成立;8月,中国新诗的奠基作———郭…  相似文献   

12.
守望遇见     
《金陵瞭望》2009,(22):40-41
又见一年月圆。 古老的中秋佳节,起源于周,兴盛于唐宋。三千年的漫步,在历史中款款而行。看尽迁客骚人。赋诗吟盐:阅尽离人游子。相思哀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阴晴圆缺总是那么撩人心弦,然而月亮却始终如一,静对苍穹。  相似文献   

13.
(一)古代中国农历历法(甲)中国农历历法要点中国农历历法,其要点是在殷周以前,三千年以前,就基本定下来了。这些要点是: (1)阴阳合历; (2)以地球绕日一周,一个回归年的天数为一年; (3)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一个朔望月的天数为一月; (4)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个平年; (5)十二个朔望月与一个回归年相差的天数,在某个时期内插入一个闰月以资调剂。这些就是三千年来的农历要点,也是殷周以前的历法要点。甲骨文已有十二月和闰月(十三月),也已有大月三十天和小月二十九天。周金文也有闰十三月。可知这个历法在甲骨  相似文献   

14.
丁开杰 《社区》2009,(13):43-44
近年来,国外兴起的社会企业实践在国内也开始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期望从西方社会企业帮助政府有效解决许多棘手社会问题的经验中,寻求能“再造”中国非营利部门的有益方法。国内一些非营利组织开始以“社会企业”的身份开展活动,而少数从事公益活动的人也开始被称为“社会企业家”,或以成为社会企业家作为价值追求。但由于“社会企业”概念来自西方,  相似文献   

15.
题目设计请以“月”为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望月、月下沉思、月之嫦娥、月的圆与缺、月的清雅、月的思乡之情、登月计划与外星探索、借光与借鉴、客观之物与主观寄情、文学之月探秘等等。思路点拨在我国,月亮巳成为思乡、思亲和寄托感情的象征。“今人不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可以这样说,人类的历史有多长,月也就有多长,甚至更长。因此以“月”为题,选材的范围,立意的角度很宽泛:怀古,思亲,寄情,有写不完的人和事;议论,抒情,写意,无论对准哪一点均能成篇。写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堆砌材料,内容空泛,难以出新、深入。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文化中,人类都怀着一种普遍的“月亮情结”。虽然月亮只是自然界中的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了人类“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母系社会知识的缺乏,古人发现月亮和女性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对女性和月亮产生了最原始的崇拜,并且不约而同地认为月亮是女性象征。文章通过对一些典型文化现象的分析,试图找出女性化月亮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毛涛涛 《21世纪》2010,(1):48-49
从2008年开始,一个被称为“3G”的新名词开始走进百姓的生活。从排一整天的队在邮电局打电话到人手一部功能几乎无所不包的手机,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  相似文献   

18.
月亮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且尤以女性诗,特别是在闺怨诗和思妇诗中出现次数最为频繁。月 亮虽然只是自然界中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是华夏“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离愁别恨为主题且具有柔婉 风格的诗歌中,月亮体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并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女性特有的轻柔祥和的气质,细腻委婉 的情绪。本文作者从女性诗中有关月亮情境融合的意境来论述月亮意象女性化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天涯共此时     
伊兜 《新少年》2022,(9):4-7
<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著名诗句,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诗人看着一轮皎洁的月亮升起在茫茫的海面上,他想到了远方的朋友,也在看着同样的月亮。提起月亮,人们会最先想到哪个节日?没错,中秋节!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大加赞美的“花好月圆”之夜,西方人却视其为妖魔鬼怪出没之时。月圆能对人类和动物产生消极影响的说法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几乎每个西方人都听说,在月圆之夜外出是不安全的。那么从科学的角度讲,月亮对人和动物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