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摆脱政治、社会因素的纯粹经济性财产的出现,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反对封建特权,建构自由、平等、所有权、契约的市场经济,促进了政治社会的转型和公民社会的出现.财产权的实现与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切实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构建,社会成员逐步摆脱“单位”身份束缚开始以个人(即公民)的资格并以市场经济的契约方式来界定国家、社会和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确认和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自由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公民身份的主导理念,奠定了西方公民身份的基本格局.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以个人为基点,以权利为核心,建构一种消极的公民形象.它追求自由最大化,强调价值多元,但也认为秩序良好的自由社会同样需要价值共识.因此,自由主义公民教育以权利教育为核心,辅助以公民美德教育,目的是培养捍卫权利的消极公民.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市场经济造就公民社会,强大活跃的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成功的重要保证。公民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四个根本转变。公民社会与契约精神内在关联,社会生活契约化体现着自由、平等、法治的价值追求。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科学界定和规范国家权力;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古典政治哲学中的政治自由通过求善原则体现出来,城邦的公民只要服从善的原则,他们就是自由的.进入中世纪基督教时期,这种求善的原则被拯救概念所取代,人们通过获得上帝的恩典而获得自由.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对古典政治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反思,马基雅维里开启了现代政治哲学,以"无支配自由"的概念为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政治自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志愿者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改革是计划因素逐渐弱化与市场因素渐次增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由国家所承担的资源开发、组织与调配等功能让渡给一些非政府组织,曾经受行政权力强制的志愿者精神得以复兴.志愿者精神的复兴有其深层的人性基础,也是中国情理社会和市场化过程中"社会自我保护运动"使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者精神是公民社会孕育和生长的智力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淑梅 《社会科学》2012,(6):108-118
施蒂纳将"自由主义"理解为崇拜国家、社会或"人"的理论,包括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人道自由主义。他认为,只有消灭国家和社会观念,消灭一般的"人"的概念,摆脱这些外在力量的束缚和限制,个人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才能成为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唯一者"。马克思揭露了施蒂纳对自由主义划分和理解的狭隘性和扭曲性,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说明现存国家、社会和思想观念,把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作为实现人的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理论之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政治社会学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公民社会理论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各国学者为了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对公民社会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虽然理论界认可的公民社会理论具有构成要素及价值上的共同基础,然而,公民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存在着众多理论及实践上的困境。一是公民社会理论构建的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内在结构性问题。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自身内涵的局限性造成外延上的逻辑冲突,而非政府组织在实现自治并形成对国家权力制约的过程中,由于其内部的科层结构以及外部对国家的依赖很难实现其应然目的。二是公民社会理论价值方面存在严重弊端,表现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多元主义理论的缺陷。占有性个人主义以及自由主义所阐述的人性的缺陷和精英多元主义对公民社会理论的构建造成严重障碍。三是公民社会理论的实现要素受到国家主义的干涉。国家和社会的划分问题至今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周尚君 《学术界》2012,(7):135-142,288,289
古典自由主义早就试图在自我的自由与共和德性之间达成和解,但最终不得不在资本蔓延的现代自由主义面前走向"虚无"。黑格尔从宪政的伦理国家角度提供一种共同体的德性保全,最终也免不了被马克思看作是君主制的时代翻版。马克思发现,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基础不是使人回到人的类本质上来,反而是分裂人的这种本质。左翼自由主义同样放弃了对自身法权根据的追问,无法解决古典自由主义的德性缺失难题。  相似文献   

9.
韩凤春 《理论界》2005,(10):78-79
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代社会所关注的国家、社会、公民三者的关系,并对个人权利、公共价值、平等、公正、自由理念等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探究,由此形成了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等学术流派之间的争鸣。  相似文献   

10.
学界从自发性与嵌入性层面,对市场经济的本质展开论战.自发性观点主张,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秩序,能生成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进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这种视角突出个人权利、个体理性与自由,反对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干预.嵌入性视角则主张,市场经济嵌入在政治权力、社会制度和公民社会中,是国家和社会推动的结果,它应当积极为实现社会平等和公民的社会权利服务.两种视角由于固守自身的理论边界,形成了对市场经济认知的碎片化和片面化现象,曲解了人类经济行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从对市场资本主义和计划社会主义的双重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市场社会主义,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和许多可资借鉴的发展思路,为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关基础环节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材料.此外,中国由于注重了体制变迁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超越了市场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不再延续计划经济体制时并没有深入地研究什么是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留下了对市场经济的诸多误解,包括对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混同.站在21世纪的高度,从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可以明确指出:商品经济只有一个市场,即只有商品交换市场;而市场经济有两个市场,即商品交换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商品经济不存在生产要素市场,而市场经济存在生产要素市场.与传统的市场经济相区别,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标志是建立了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远远没有到位,并且没有抓住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必须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建设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这一核心.  相似文献   

13.
伦理经济原理与市场经济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学和经济学仿佛是互有敌意的兄弟。说它们是兄弟,因为它们都是关于人的行动和决策的理论,都关心行动和决策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说它们互有敌意,因为它们的规范性内容似乎是互相矛盾的,伦理学追求至善,而经济学追求效率,至善的东西未必有效率,有效率的东西未必至善;追求至善的好心人未必总是得到好报,追求效率的坏人未必总是得到恶报。怎样解决两者之间的这种矛盾,伦理经济提出了若干基本原理,其中最重要的有:善的三重性(道德、效果和效率)原理;伦理经济的双重性(经济和伦理性质)原理;作为伦理学经济的伦理经济原理(如道德利益相容性原理、普遍利益权重原理等);作为市场经济的伦理预设的伦理经济原理(如契约第三方原理、双重效应原理、超动机原理等)。  相似文献   

14.
人性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中属于“自然倾向”的东西 ,构成人性的自然本性部分 ,它们本身并不存在善恶的问题。不过 ,一旦进入追逐私利的过程中 ,就有选择与遵从何种道德法则的问题发生 ,这时人性就有了善恶之分。计划经济体制与人的自然本性不相符 ,对此命题的证明可以由经济的与伦理的两方面组成。在规范的情况下 ,市场经济是与人性相符的。它不仅符合人追逐自己利益的自然本性 ,而且还以获利的导向引导人选择善的道德法则。不过市场经济本身潜藏着许多导致道德沦丧的因素 ,因此需要大力提倡与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与责任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传统的经济伦理道德,被围绕实利作取舍的价值判断标准取代,行为混乱失序,在经济行为上表现为严重的经济信用失常,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建立一个秩序良好的、规范的市场,要依靠法律,也需要道德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者经营者在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否随意确定自己商品的价格?能否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能否以低于个别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这几个问题是基础性的市场经济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认识.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活动中,生产者经营者可以随意确定自己商品的价格,市场竞争不能以排除竞争对手为目的,不能以低于个别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都是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的,值得我们用市场经济理论对这几个基础性的市场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共关系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又作用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和心理冲突——关于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雄 《社会科学》2000,(1):54-58
一、精神追求紊乱:现代化进程中突出的社会心理现象  党的十五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场社会整体性结构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所带来的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状况,深深地影响着转型社会中人的思想价值观念。与此同时,中国国民的社会心理也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这种心理转化可能比社会结构的转化来得更为复杂。这种复杂性突出表现为社会文化冲突中价值选择的双重取向:社会显观念和潜意识相互矛盾并存,先进思想意识的诞生和陈腐观念、传统行为定势的延续相互交错。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的人格和社会行为在趋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丁栋虹 《学术界》2003,(3):52-56
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有相应的道德观念和法制基础。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 ,道德是一种过程 ,而决不是一种工程。传统的道德机制需要调整 ,道德的市场经济基础必须建立。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研究 ,不能拘泥于个体的道德规范与教育的研究 ,而应该扩展到制度的道德建设上  相似文献   

20.
计划经济在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有其特定的价值含义,但由于这一体制的人性假设过于高远,具有理想化的特点,实际支撑这一体制的经济理论大部分属于数量测算和技术控制,是价值的技术化、工具化。把人作为技术的对象、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体现了计划经济的价值缺失。正是在审视和思考计划经济缺陷的过程中,人们不断丰富和深化着对市场经济内在价值的认识:由于以人类关心自身利益的本性为基本假设,因此,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符合真的价值要求;由于认识到人类的知识是分散的,有限的,只有通过自然扩展的交易、合作等途径才能使各种资源禀赋得到配置优化和不断改进,所以市场经济符合善的价值要求;由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时不在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只有多样性、独立性以及责任权益对等才能把社会经济的风险控制在局部和阶段的范围内,避免人类走上整体危机的歧途,所以市场经济符合美的价值要求。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计划经济的前提是人类能够掌握社会经济运行的全部规律,而市场经济则隐含人类认知的有限性,进而把经济发展视为一个不断发现知识、不断完善制度的过程。显然,后者更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