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入STP营销战略模型,立足福州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以FZ学院为例,在对营销人才需求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从市场环境与竞争对手及学校现有资源与能力分析入手,研究探讨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市场选择,提出高职营销人才培养定位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多方资源,形成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共育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营销人才。  相似文献   

2.
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专业化、差异化和个性化趋势。因此,高校市场营销专业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企业对多元人才之需求。以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培养人才、以赛促合、教师服务于企业等校企深度融合的方式,创建了"职场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兼顾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此人才培养模式对其他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及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各高校根据"人的全面发展观"进行的教育反思,是我国高校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有益尝试,是应对当前越演越烈的高校人才竞争和同质化趋势,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综合化的需求的改革。高校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及人才培养,既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了当前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有利于高校内部的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效率;有利于高校因材施教,提高人才素质;体现了高校"按需培养"的人才培养原则。高校应当通过构建"大专业"课程体系、严格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考试评价机制以及做好后期专业分流等方式来做好高校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改革。  相似文献   

4.
依据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人才培养与人才发展的规律,从差异化视角重塑应用型本科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结合市场需要,对应用型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发展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应用型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目标定位模糊、同质化与专业近视等问题。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要以创新为驱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实用人才。最后,从特色培育视角,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依据教师特色培养差异化人才等营销专业培养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人才市场严重缺乏技术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就是具有专业特长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企业用人需求角度探讨高职生应如何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适应社会、企业需求,更好地发展自我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推动江苏区域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为江苏沿海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沿海开发对人才的需求、沿海高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沿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接轨的几点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从调查分析当前电器产品质量检验行业现状着手,明确当前该行业对质量检验人才的需求状况,归纳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可以探讨立足珠三角区域的高职院校电器产品质量检验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原则,探索电器产品质量检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8.
对于高校而言,从社会对营销类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出发,逆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已是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营销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三点教学改革的建议:课程设置“模块化”,职业指导“全程化”,教学过程“情景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与行业背景出发,分析了电子商务特点与电子商务人才的层次特性,并对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定位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比较,提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于"技术型""营销型""交易型"的电子商务人才,课程设置上突出"网站""营销""物流"和"国贸"四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必须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凸显"市场导向"的定位,以增强文秘人才与市场的匹配度和适应性。本文从提升高职文秘人才的专业性入手,分析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文秘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凸显文秘人才"能力本位"的优化对策,为拓展高职生职业道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旨在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比较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和美国州立大学的经验,围绕"应用型",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地域性特点,从办学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师资队伍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方面明确转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使得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顺利转变,并且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始终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其关键是要面向社会需求。以高职人才定位和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态势为出发点,提出了高职生的从业现状、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课程体系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订单式培养下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订单式培养是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办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对接,实现校企双赢合作,对高职院校培养企业所需应用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实践为例,就订单培养的内涵、订单企业的选择、订单培养合作模式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珠三角区域是具有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如今,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导致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处于理论经验不足和实践操作缺乏的尴尬境地。为更好地服务于珠三角区域经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所广东省内高职院校近200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个体需求现状的调查,并对15个相关企业进行社会需求的调研。综合对学习者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分析,对当前的珠三角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指出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思索和探讨,对改进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和就业提出可行性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营销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取而代之的是数字营销的飞速发展,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急需专业的数字营销人才.数字营销时代背景下,高校服装营销课程教学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课程内容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需要搭建全方位的服装营销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课程内容,优化教学,完善师资队伍,强化信...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到在此基础上为市场经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回顾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有得有失,"得"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经济与个人发展的需要,"失"在趋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了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的专业化要求存在矛盾,不适合直接面向就业市场培养人才的普通高校。普通高校本科人才仍应以专业知识传授与专门技能培养为主,只有专门领域的深入,才能实现面上的拓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应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7.
基于ESP需求分析理论,分析了水利水电对外承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人才需求;并深入剖析了水电类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对基于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水电类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拓宽英语人才的培养思路及办学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校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较大变化,如何培养能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定制培养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能有效解决传统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程合作,通过认知教育、定制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实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地方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严重脱节,即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地方高校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采用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个案调查法和功能分析法等方法,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探索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地方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应对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和人才培养方向,但在高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依然存在严重的不足。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实际,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完善"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