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曹雪芹的《红楼梦》,既精熟地刻画了无论在数量上或在质量上都超过前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非常精巧而缜密地安排了作品的布局,从而创造了世上稀有的美。我们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就象走进了一座珠光闪烁、眼花缭乱的艺术宫殿,我们为一件件艺术珍品所感动,却常常找不出或不大注意这些艺术品是怎样组合起来的。艺术需要伟大的创造,而组合更需要伟大的艺术,艺术品只有在组合中才更能呈现它们的美。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可算一个地地道道的反面形象;然而,不仅这个形象本身有着特  相似文献   

2.
弗莱理论与《红楼梦》艺术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诺斯洛普·弗莱提出的原型文类理论认为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传奇、喜剧、悲剧和讽刺四种文类或叙述形式与春夏秋冬的季节循环变化有某种对应关系,也构成一种循环变化过程。《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史诗,但从小说叙述形式来看,第一回到三十回大致属神话传奇,三十一回到六十三回属喜剧,六十四回到九十八回为悲剧,而最后二十二回为讽刺直到回归神话,照应卷首。与四种基本叙述形式的变化相应的是季节变化。最后二十多回感人力量之锐减不仅是因为雪芹未定稿或高鹗识短才薄,而且与叙述形式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章回小说,多以惊险离奇、波诡云谲的故事情节取胜,构成了鲜明的民族文学传统,早期的小说美学理论家,如金圣叹、毛宗岗等.都强调小说的传奇性,要求用惊奇险急的故事情节提高读者的审美兴趣,激起惊极吓极的快感。他们说:“不险则不快,险极则快极也。”①“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②到了《红楼梦》,这种追求传奇性、惊险性的传统写法和美学风貌被打破了。曹雪芹从家庭日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在完成小说《红楼梦》的统一的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具体手法?《福建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张文潜、颜纯钧的文章指出几点:(一)实体和整体.《红楼梦》反映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细",能在琐细、分散的描写中见出整体,如第二回先从整体上对贾府作了一次介绍,以后在秦可卿出殡、元妃省亲等事件中从整体上去表现贵族家庭生活的规模和气派;还别出心裁地通过人物的眼睛介绍和描绘贾府的环境,使各个纷繁冗杂的生活场面联成一个整体.(二)干扰和打断.对中心情节的干扰和打断,是《红楼梦》庞大复杂的艺术结构的一部分.这些有意插入  相似文献   

5.
<正>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如王国维所说:乃“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①显然,《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正是从它那感人的悲剧结构中产生的。因此,站在现实主义美学立场上,从悲剧角度探求《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红楼梦》的梦幻艺术李广华《红楼梦》以梦幻始,以梦幻终,用奇特的梦幻手法表现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因此,研究《红楼梦》的梦幻艺术,对于揭示《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思想及审美意蕴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来源。在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7.
艺术技巧决定于内容,但同时具有独立性的一面。譬如绘画,同样取材于生活,忠实于生活,但画出来的图象硬是有文野、高低、优劣之分,这是由于作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不同所造成的。 “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都十分重视曹雪芹的创作经验,以及《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鲁迅的名言:“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对《红楼梦》一书的极高的评价。茅盾在《关于曹雪芹》一文中指出:“《红楼梦》继承了中国古典文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诗意美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意之美的追求,是《红楼梦》较之其他古典小说在审美理想上的一个独特之处。《红楼梦》的诗意之美是曹雪芹将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传统诗歌的艺术精神创造性地融汇于小说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主要体现在意境营造的虚实相生、人物刻划的复层面组合和情节结构的空白效果等小说全局的整体建构上。含蓄深永的诗意之美不仅构成了《红楼梦》独有的艺术风貌,而且大大提高了它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小说结构学原理的角度来解析《红楼梦》梦境描写的构成方式和艺术功能。《红楼梦》中对梦境艺术描绘的着眼点,虽未脱出传统的结撰情节和刻划性格的窠臼,但其笔锋,已触及人物的潜意识领域,特别是对男女主人公宝黛的性爱与情爱的梦境描写,真实地表现了人物处于潜意识的情意综,写出人物“本我”脱却“超我”时的显形。这些梦境描写,虽然凌乱无序且非理性化,却保留着心理真实,这是该书作者在梦幻描写艺术上的重大突破,这说明他们兼有了小说家的气质和心理学家的细腻。  相似文献   

10.
《艺术与美》(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版)是姜耕玉先生关于艺术理论的一部力作。这部著作主要围绕艺术创造规律展开论述,文字可读性强,读者能在作者诗化的语言中寻求到审美的家园。姜耕玉的艺术理论思维是开放的,他立足于中国丰厚的文论传统,汲取西方的艺术与美学理论,并根据自身的艺术体验与感悟,为建构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作出了努力。本书总体上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从理论整体格局上看,作者注重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换,借西方现代理论之火,发掘和点亮民族理论之光。以往文论研究的视野一味地面向西方,忽略了本民族优秀的理论成果,而…  相似文献   

11.
<正> 管窥一斑,一以当十《红楼梦》第十五回,写凤姐受铁槛寺老尼的撺掇,弄权做弊,害得张金哥自缢,守备之子自溺,自己却坐享了三千两银子.此事叙过,作者加了一句小注道:"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这条小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说明:第一,弄权舞弊在凤姐不是偶为仅有,虽然作品中只写了这一件,但是读者应该想到,凤姐还做了许多的伤天害理的事情;第二,凤姐的胆大妄为有一个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红楼梦》中贾府男性人物命名的研究,探讨曹雪芹的人物命名艺术。观点有三:一暗含了中国民俗,二暗示了贾府命运,三暗喻了作者的身世,从中可以窥见曹雪芹为《红楼梦》人物命名的高超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古典小说《金瓶梅》刺穿封建化理道德的外壳,大胆否定传统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傲睨古今、惊世骇俗运用对比艺术手法,描绘了明中叶市井细民的生活嗜好,表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本文简析《金瓶梅》的对比手法,兼与《红楼梦》的嬗变作比较,舛误处俟大家教正。 冷与热  相似文献   

14.
悲剧是人生灾难与厄运的演示。从浓郁着自觉而强烈的悲剧意识;建构起规模宏大的悲剧架构;设计着包罗万象的悲剧冲突形式这三个方面,分析《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悲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秦德君整体看价值就象一座大观园,如果不走遍全园,只盘桓于某一处,那么虽然有滞湘馆之清雅、衡芜院之幽冷、怡红院之明丽、稻香村之野趣,也只是一处一景而已,很难看出园之“大观”.看出整体的妙处。《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如果不是着...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的绝技台湾女作家三毛称《红楼梦》是“妖书嗳一部”,她说“这部书极易引人入迷,因为它涵盖的东西太多太深太广”,具有“鬼魅一般美”。(见三毛《倾城》和《谈心》)这部迷人的奇书,自问世以来,评论家无不用奇言妙语对它加以赞美,而最妙者莫如清人戚蓼生的《石头记序》开头:  相似文献   

17.
论《红楼梦》叙事结构的三重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在小说创作中,叙事结构模式的使命,在于替艺术形式的孕育提供土壤。一般来说,小说通过一个叙事结构模式所要把握的,是确立一个叙事中心点,这个点作为叙事结构展开的基点,控制着作品中的人物配备、事件设置、方式选择以及风格的形成。实际上,在叙事结构方面,《红楼梦》并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写法,而是在传统写法上的复合、变异和创造。如果说,《红楼梦》在叙事结构上比前人提供了新东西的话,那就是作者围绕作品的三个轴心,巧妙地把历史传奇、爱情传奇、宗教传奇的三大叙事结构模式交织为一体,从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多…  相似文献   

18.
论《红楼梦》的网络式叙事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平 《东岳论丛》2000,21(5):123-127
《红楼梦》的叙事结构呈现为网络式 ,即由三条经线与若干纬线交叉编织而成。三条经线之间既独立又相关联 ,纬线则穿插于其中 ,从而使全书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方式与以往章回小说所曾采用过的缀段式、单体式及辐射式均不相同 ,表现了古代长篇章回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和海明威处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环境,但《红楼梦》和《老人与海》在结构形式上,却显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以一则虚拟的大寓言故事覆盖全篇小说,其中又插入一则则寓意相近的小寓言,相互渗透、相互深化,形成大寓言套小寓言的结构框架。 张世君在对欧美小说的结构模式的分析里说:“寓言是具有讽谏和道德寓意的小故事,同时也是现代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西方现代派作家推崇寓言,他们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进行创作,建构起现代小说的寓言结构。”①《城堡》、《审判》、《局外人》等。《老人与海》也是这样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种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悲凉之雾”,便是《红楼梦》的整体氛围.黛玉葬花、凸碧堂品笛、凹晶馆联诗,都是美景哀情,“悲凉之雾”早已弥漫其中了.连宝黛爱情的欢乐,也总带着一种秋天的萧瑟,如连绵不断的秋雨,缺少一些明朗的颜色.甚至于在元妃省亲这样“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非常喜事中,作者念念不忘的仍是“盛筵必散”的俗语.笼罩在旧日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上的,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