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画发端于工笔重彩画。从中国绘画史看,工笔重彩画在汉唐时期达到鼎盛,宋元以后走入低谷,直至20世纪80年代,被旁落千年的工笔重彩画才再度振兴。现代重彩画是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是当代中国画坛一个相对独立的画种,它融合了水墨画、青绿山水和壁画的技巧,吸收了油画和岩彩画的营养,在重视颜料、材料、技法和绘画语言开发研究的前提下,重视题材的选择和意境的开拓,如今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动的视觉效果在画坛独树一帜。“重彩”之“重”字在绘画上的材料,是指矿物质颜料(石色),从颜料的质感上讲,它是以矿石为原料,经研磨成粉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重彩画历史的回顾 ,追根溯源 ,深入探讨了现代重彩画的艺术语言 ,指出现代重彩画是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 ,是汲取西方艺术营养后以新的绘画形式充分表现东方艺术神韵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重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表现形式。现代重彩画是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的,但又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有所不同,它是工笔重彩画的开放形态。关注色彩的语言特性,并积极发掘其材质的表现力,成为当今重彩画发展的主要方向,丰厚的传统绘画底蕴以及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入,为现代重彩画无论在色彩表现上还是在材料创新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更具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绘画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重彩画的艺术形式始终存在。这种主要使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的绘画,是中国绘画的绚烂宝藏。上溯原始时代对色彩的最初的尝试,下至当代艺术的视觉震撼,重彩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了色彩明丽的恢弘画卷。通过研究这些不朽之作,现代重彩画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重彩画的文化,经历了语言形式的演变,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绘画审美随着人的存在状态的变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积淀和演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内化、精致化、复杂化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形似”“传神”“气韵生动”“意境”这几个主要的审美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6.
诗歌和绘画在很多方面都是相融的。其创作宗旨都是选择普通生活中的事件和情景,诗歌通过语言,绘画通过画面把观众带入其设定的意境中去。诗歌和绘画表现的手法虽有所不同,但其在题材和意境的表现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诗歌、绘画风格的形成亦与民族性格有关,幅员辽阔但地处内陆的中国有着内敛的性格,这造就了含蓄的中国诗歌与绘画。相较国外奔放的民族性格,它相应的形成直抒胸臆的诗歌与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7.
气韵生动在中国南朝时期画家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论"中位居首位,千余年来被尊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绘画所表现出的一种艺术效果,即一种独特的气势和韵味.在中国绘画以人物画为主的时期,气韵生动作为一种人伦鉴识,指的是画中人物的风姿神貌.当中国绘画转向以山水画为主之后,气韵生动指的是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山水的气势和神韵.气韵生动是绘画主体与自然客体相融合的产物,是画家师法自然,从自然中"取势",将大自然客体气韵化为个人主体气韵,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结果.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而且广泛存在于中国各类艺术中,是中国艺术的普遍原则.由天人合一而产生的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笔触亦称笔法,是指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气韵是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掌握纯熟的绘画笔触,才能创作出气韵非凡的油画作品.  相似文献   

9.
意境与空间     
中国画意境与西方绘画空间在各自表现形式中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中国画意境并不具备与西方绘画空间构成一样的可遵循规律。中国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注重意境的营造;西方绘画空间中的关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实践的界限。中国画中所表现的意境与西方绘画所表现的空间关系遵循的客观规律具有相同之处,但意境不等同于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重"气韵","意境"。气韵便是"形神兼备",中国画要求不但要绘出物象本身的形态,还需表现出精神气质,只有达到神似,才能气韵生动,整个作品里没有气韵的存在就不能叫做完整的画。"留白"之美体现在"留白"能够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意境是山水画中实境与虚境相对比得出的,实境就是画面当中所要表现的物象,虚境是通过画实境得到的,山水画的虚境能够表现出山水的灵性,虚境的表现是自由的,让观赏者达到可视到可想的地步,这就是山水画留白的思想原理。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在水彩画的创作与教学过程中,人们习惯于将水彩画看作小画种,过多地把它作为训练色彩与造型的手段,忽略了水彩画艺术的本质。这种观点制约着水彩画的创作和教学,需要重新审视水彩画的基础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从水彩画的本体语言以及水彩画发展的历史来看,过多地强调本体语言将成为水彩画发展的桎梏。当代水彩画的多元化趋势非但不会导致水彩画丧失其本体语言,恰恰相反,这正是中国当代水彩画的进步。就形式而言,媒介、材料、技法等的变通和不断创新,是水彩画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绘画史上极重要的画论著作。此著以书画同体之说论画的起源;在绘画发展论上,张彦远既论政治与绘画的关系,又论画家的师承、发展,对山水画史颇有见地;关于绘画功能论,他发展了以政教为核心的“鉴戒说”,又承认新兴的山水画可以“怡悦情性”。他重新标举谢赫的“六法”,尤对形神关系及相关技法阐述己见。他的“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等看法,体现了庄子的艺术精神,参与了“儒道互补”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4.
元代绘画作为中国绘画的分水岭,“宁静淡泊,超然物外”思想意识成为元代绘画的精髓,文人画成为画坛的主流。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为首的山水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为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吴镇以画隐选题材著称,在元代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对吴镇的山水画进行初步的探究分析,来了解和揭示其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5.
西夏卷轴画集中出土于今内蒙古和宁夏两地,约有200余幅。其中的佛教卷轴画并存汉地传统绘画风格与吐蕃传统绘画风格(唐卡)两种形式。前者较多表现汉地净土信仰题材,特别着重于“阿弥陀佛来迎”场面,体现了西夏在继承唐代基础上的独特性;后者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内容,皆可于12世纪前后的西藏唐卡中找到源头。  相似文献   

16.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其所达的艺术高度人所共知。结合一些西方叙事理论,并和中外其他作家的小说加以对照比较,同时借用中国古代绘画上的空白理论和莱辛的造型艺术理论,着重从打破故事的一般模式、空白艺术、艺术失衡的张力三个方面探究《边城》结尾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超级写实主义艺术语言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艺术呈多元化格局,流派纷呈各显神通,超级写实主义作为一场艺术运动,源自并兴盛于美国,其后波及世界各地.一度被否定的超级写实主义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登上画坛,但必须认识到它决不是回到过去的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上,超级写实主义画家在创作目的、绘画观念以及表现方法方面吸收了现代艺术的观念进行创作.本文对超级写实主义从其形式、技术和社会角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青色与中国传统民族审美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民族审美心理在色彩审美方面有趋于青色等冷色的倾向,这既与民族生理特点、色彩心理效应的潜在影响有关,更是民族生产方式、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的直观反映;同时,这种色彩审美选择也强化了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阴柔、含蓄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色彩介入诗歌,使诗歌融合绘画艺术的技法和审美特征,能丰富诗歌的表现力。在古典诗歌的审美视野里,色彩美有着重要的地位。纷繁的色彩能表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再现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形与色的和谐统一能展示别样的民族审美心理。通过对古典诗歌中色彩现象的分析,将古典诗歌色彩从视觉认知、情感联想、象征意义三个层面上来解读,可以从多个层面认识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