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赵红 《东方论坛》2011,(5):117-121
海防问题是明代统治者关注的重大课题,作为国家海防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海防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海防对象的多样性和阶段性,二是海防部署形成了体系和规模,三是以登、莱二府为海防重点,四是海防地位的非重心性。明代统治者在筹海问题上有得有失,受国家海防政策的影响,山东海防在维护海疆安全、促进海疆开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失误,这些失误积重难返,从根本上制约了山东海防的持久、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登州、莱州地处山东海防的前沿,对明代海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登莱巡抚的设立,是与明末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登、莱地区的海防战略地位密不可分的。明代登莱巡抚共有13任,有固定的驻所和辖区,负责地方军务,主要是抗击后金。明代登莱巡抚政绩良好,在明末辽东战局和维护山东海防安宁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它并未能挽救明王朝的危亡。  相似文献   

3.
海防的起源众说纷纭。海防概念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海防概念与海权、海军、海疆、边防、国防等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新形势下,海防问题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和军队建设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苏勇军副教授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在沿海七省处于南北之中的浙江,其海上防务曾是明代的重点防御区域。明代浙东海防战略地位的突出,主要是由其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等因素促成的。恰如明人谢杰指出:"夫浙东地形突出海中,故为贼所必犯;浙西虽涉里海,而豪华财帛之府,尤为贼所垂涎。"该著依据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原始史料及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对明代浙东海防缘起、海防建设及其发展脉络、海防内在特质以及  相似文献   

5.
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时期,山东的海防得到了重建与增强。山东的海防建设作为一种面向海洋的活动,保护了山东海运的顺利开展,改善了山东海疆地区农业垦殖落后的局面,促进了山东地方吏治的整顿与优化。同时,山东沿海社会的发展,对山东的海防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亦有弊。海防与沿海社会之间这种互为影响、紧密相连的关系,为我们今天"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海防是关系明初政权稳固的大问题.针对海疆不靖的严峻形势,明成祖励精图治,积极筹防.从他在山东的海防作为来看,其海防政策有诸多特点,诸如"以陆固海"、"以海屏陆"、重视海防军政和"行海禁"等,其中重视陆海结合和行政建制是其亮点,并对山东海防有显著作用.但他仍然例行洪武时期的海禁并罢掉海运是其政策的败笔,这对其后中国明清政府一直没有致力于海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秦山是舟山古代一海岛名,位于今舟山朱家尖岛。马秦一词的原意是西亚、南亚等地对大中国的称呼,也特指“丝绸之路”之重要驿站——新疆于阗。马秦山是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避风泊地,因此从浙东“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目的港考察宁波在唐宋时期与西亚地区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来推测马秦山的得名与浙东“海上丝绸之路”有关,源于西亚、南亚等地客商对宋的称谓“Machin”。  相似文献   

8.
彝族地区对明王朝经营西南边疆有重要地位。明朝初期,中央政府对彝族地区军事行动是儒学教化的基础,明王朝在彝族地区逐步形成卫所、屯田、土司、儒学教化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格局,彝族地区步入明王朝推行的国家治理快车道,儒学教化作为国家景观和制度安排,是明王朝在西南彝族地区推行文化软实力的安边之道。  相似文献   

9.
元代浙东海洋文学初窥——以宁波、舟山地区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政治、经济、宗教诸因素的作用,元代浙东海洋文学(以今宁波——舟山地区为中心)一度出现了繁荣景象,并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其中以中期作品最多,意蕴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前,中国历代国防的重心在塞防。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受到巨大的震慑,一些进步人士明确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一批爱国官员积极倡导建设中国海防近代化,并提出了许多方针与措施。在外国侵略者日益猖撅进犯海疆的压力下,清政府也开始重视海防问题,并下令筹议海防建设的具体方案,中国海防现代化建设铺开了阵势。1888年北洋水师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海防近代化建设的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1.
宋朝时期,我国的海外交往非常频繁,明州成为当时设有市舶司的外贸港口之一。昌国作为明州对外交流的交通要冲,是宋对外交往的活跃地区。期间,昌国与日本和高丽的交往最为频繁,特别是普陀山在这一时期的对外往来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由于昌国地区在海上军事防御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昌国作为海上重要防御前线的地位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2.
明朝末年,英国威得尔船队想发展在中国沿海的贸易,舟山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遭到了明政府的强烈抵制。直到清朝康熙年间的开海禁,随着定海关、“红毛馆”的设立,舟山重新成为英国人的目标,他们在舟山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建立管理会进行贸易。由于清朝政府严厉控制对外贸易,尤其是乾隆中期的闭关,使英国人扩大在舟山贸易的图谋遭到遏制。  相似文献   

13.
舟山群岛具有丰富的史迹文物、海岛民居等物质性遗存,也有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非物质性遗存,还在长期的海防建设中形成了独特的军旅文化、双拥文化。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从旅游开发、艺术开发、音像制作与出版三个方面人手,此举不仅能提升海洋文化名城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也能促进优质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优化经济结构服务。  相似文献   

14.
舟山的羊府大帝信仰实为羊祜信仰,曾在某些岛屿极为兴盛,而在个别海岛至今方兴未艾,信徒颇众。舟山羊祜宫庙的变迁既渗透着舟山羊祜信仰的发展和变化,也具有一般寺庙载体变迁的典型意义。舟山羊祜信仰功能泛化,表现出流传海岛性、形式多样性和呈现杂揉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晚清海防战略嬗变是近代古今中西之争的产物。从中西之争看,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在师夷之“技”“学”“道”的过程中,海防战略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塞防与海防并重”“以精炼海军为第一要务”“海权论指引下重建海军”的嬗变历程。从古今之争看,与“师夷”相伴的是对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维护,既有改良派、洋务派及维新派在“器变道不变”“中体西用”“道器兼备”及“由器进道”的思维框架中吸纳西学以维护传统,也有顽固派通过抵制西学以维护传统。古今中西之争既促进了海防战略嬗变又制约其西化的彻底性,进而对晚清海防成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舟山旅游业迎来了大开发、大发展的良好机遇,但同时也是对舟山旅游如何转型升级的一个新挑战.对舟山群岛女性旅游品牌进行了界定,在分析舟山旅游品牌建设现状的情况下,结合舟山海岛女性旅游资源的基础条件,首次提出舟山群岛女性旅游品牌的塑造,同时也对塑造舟山群岛女性旅游品牌提出了建议,希望能促进先行先试的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21世纪的头十年,舟山港紧抓机遇,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其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岸线资源利用低效率,港口功能低整合等问题。随着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战略的出台,舟山港将迎来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由此,引用SWOT分析法,分析舟山港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从岸线资源集约利用和资源整合两个方面,提出几点积极的对策,力求舟山港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舟山渔歌号子曾经是活跃在舟山海洋渔业劳动中的劳动号子,种类众多,大致可分为力量型和抒情型两大类,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舟山渔歌号子渐渐淡出历史,几近绝响.2008年,舟山渔歌号子申遗成功,但因为种种实际因素,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难以承继,其保护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对渔歌号子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搜集、整理不同渔歌号子,提高传唱度;成立政府间保护渔歌号子的专门委员会;加强教育、宣传和能力培养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海防建设经费筹措是晚清政府的重要任务.中法战争以前为广东近代海防的初创时期,开始购买铁甲舰和修建新式炮台,海防主要依靠自行筹款,获得的中央经费仅有粤海关每月拨银2万两;中法战争至两广总督张之洞离任前为广东海防的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借洋债迫使清廷允许广东截留洋药厘捐和开办闱姓赌税,同时广东与户部对各类捐输展开争夺,广东利用战时体制获得捐输的支配权.从晚清广东海防经费的筹措过程可以看出,广东督抚不断通过寻找新财源、请求截留京协饷等方式建设本省海防,为了应付国防事务,战时状态下在中央与广东互相妥协的过程中,广东获得更大的财政支配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