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悦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36-139
在20世纪40年代,左翼主潮内部出现了一部"异质"文本《财主底儿女们》.作者路翎以探究人物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作为自己的艺术目的,自觉建立文学语言与人的内在世界的直观联系,使之成为具有强烈现代主义气质的文本.基于蒋氏三兄弟而构建的一个庞大的现代人格心理系统及旧式大家庭"废墟"上的人生体验,形成一种偏离了现实主义反映论的新的艺术视景,切实地表达出近现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共时性处境中的现代主义体验.  相似文献   

2.
张琳 《理论界》2010,(11):24-26
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运用"民族形式"的文本解读,结合社会需要,文化土壤和时代发展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用"民族形式"的逻辑,进而聚焦于人物典范、话语方式、传播技术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由于路翎创作内涵和审美风格的异常复杂性,人们很难以任何一种既成的理论模式去界定、规范他的小说创作。但纵观路翎的小说创作,以下几个方面应当不容忽视,或者说路翎的小说在思想内涵和审美风格上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对现实人生生活的大胆看取和如实描写使路翎的小说具有了鲜明突出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和丰富饱满的现实主义实质内容;二是对人物灵魂的充分关注和深入挖掘使他的小说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思想性质;三是小说中的人物所特有的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生命意识。本文着重论述了路翎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  相似文献   

4.
在寻找民俗现象"意义"的过程中,民俗学的"语境主义者"发现,"文本与语境"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语境"的因素也是无法穷尽的。反思的民俗学转而关注"文本"被建构的过程,在"民俗过程"的整体中考察"文本化的政治"。"文本"重新成为"语境主义者"考察"意义"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叙事形态的语法框架下,以路翎为代表的已成名作家体现的是一种犹疑心态,他们仍然不肯完全舍弃私人情感的语义表达;宗璞代表的是初登文坛却带有"原罪"的作家群体,她仓促地将爱情与革命设置为尖锐的对立状态,以期完成自己身份的救赎。路翎和宗璞在思想上改造自己的急切和为自己身份正名的焦虑,体现在《洼地上的"战役"》《红豆》中就是先行的时代主题与压抑的个体话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写作上的"瑕疵"反映出知识分子在艰难蜕变过程中对个体话语的下意识地坚守,也反映了作家创作心理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6.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7.
“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因其哲学诠释学的本体论取向而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它仅仅揭示了文本理解和解释过程中"视域融合"的生存论事实,但对于如何达成"视域融合"缺乏足够的方法论分析和反思。因此,有必要提出"视域融合度"来深化对文本理解和解释中的视域融合问题的方法论思考。"视域融合度"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文本契合度,即与文本之间在语义学上的契合度,以及与作者原初意图之间的契合度。要提高文本契合度,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文本语境的还原,包括文本学还原、历史学还原和心理学还原。其二是现实相关度,即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融入现实、影响现实的程度。能否在文本所代表的普遍性与读者现实处境的特殊性之间建立起一种批判性关联,成为制约文本现实相关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李新 《学术探索》2012,(1):143-145
"复仇"作为传统母题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作家的文本中有着不同的书写模式,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文本及作家。传统复仇文学中的复仇书写常常遵循"为富不仁——投告无门——暴力复仇"的三步走模式,在"红色经典"文本中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为富必不仁——投告总无门——武装革命"的新情节。这是传统复仇文化与现代阶级观念合谋的产物,同时是作家自觉地放弃了某些独立思考与追求配合政治宣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8,(1):138-147
《西游记》的最后三回深入反映了文本的"物质性"和"空"的形而上学。文本是经验现象的记录和象征,经验本身是空的,真经也只能是空的。文本引发了五蕴之苦,因之必须超越。若要了悟成佛,修行者必须将"物质"搁置一边,只需信奉佛陀开示的"终极智慧"。在追寻"绝对真义"的过程中,文本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这表明《西游记》明显的是一个寻找"文本"的文本。经卷的"空性"是佛教教义"空"的物质载体,同时它指向一种本身是不可言喻的最高实在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胡风理论对七月派小说作家创作有深刻影响,这在路翎《饥饿的郭素娥》中得到“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性表现.对比思考路翎与纪德小说创作的差异,可以看到,“胡风理论”在开拓出路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叙事同时,又对路翎小说创作的发展带来束缚.直接影响了七月诗派形成的胡风理论,难以承担七月派小说发展之不足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郭玉玲 《兰州学刊》2012,(4):214-216
路翎现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极为突出的创作现象,主观色彩的强烈与突入现实的执着使其小说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及语言表述上都呈现出异常强烈的非理性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2.
《论语》“君子”文化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碧英 《天府新论》2009,(4):117-120
"君子"文化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论及,学界历来众说纷纭.在梳理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周易>、<尚书>、<诗经>、<仪礼>等文本材料及<孟子>、<苟子>等后续材料溯源探讨<论语>中"君子"词义的文化内涵,不难看出,"君子"一词仍重其"位",是实现孔子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的代表人物,是完成孔子社会理想的历史承担者.<论语>"君子"文化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刘桂茹 《学术论坛》2012,(6):192-196
后现代"戏仿"文本有意向叙事成规和传统惯例进行挑战,在解构与批评中生成新的文本和意义。同时,后现代"戏仿"热衷于将线性的有序的时间模式打破,在当下的类似于"精神分裂"的空间体验中表现后现代的空间逻辑。后现代"戏仿"究竟是一种有意义的"抵抗"还是一种无聊的游戏,人们必须进入具体的文化语境才可能得出有效的美学阐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对话中的方言使用,指出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中的方言是一种语域,作者在小说中安排对话除了要构建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外,还要引导读者进入到文本构建的情形中,在宏观层面上与读者进行"交谈"。  相似文献   

15.
"语—图"互文的类型,除了有不同媒介文本的互相转换或运用一种媒介表达出另一种媒介的审美效果外,还有让两种媒介并置在同一文本中,即"语—图"文本融合。"语—图"文本的融合,从融合的功能角度看,大致有解释类、启发类和标识类等几种类型。了解"语—图"文本融合的基本功能类型,能够更好进行艺术鉴赏与创作。  相似文献   

16.
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争的现象,然而又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20世纪30年代,李健吾在其文学批评中详细探讨了文学文本间的相互"影响"问题,认为文学文本间的互相影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互相借用的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和彼此创新是互文本的生命力所在。这正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互文性理论的要义。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当下,李健吾的"影响"论观点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彰显出他文学批评思想的理论张力和强烈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以"集体"署名取代个人署名,是革命样板戏的一大标志。对样板戏诸版本进行文本分析,重点比较版本演变中人物角色和情节结构设置变化与作者署名变化的相关性,可以考得样板戏具有"非作者性"。由个人创作者赋予文本的人格化、个人化的元素在集体创作的语境中被消解,文本及人物的非真实性有赖于非作者性,而非作者性又确保了文本及人物的非真实性,两者互为因果。由多个成员组成的集体创作班子之所以能以合作的方式创作出形式与内容高度完整的样板戏,是由于凌驾于创作班子以及其他所有关心并提出修改意见者之上的"全知视角"起了统领样板戏文艺路线和引导方向的作用。集体创作作为全知视角的忠实执行者,旨在通过样板戏的展演诱导观众对剧中正面英雄人物形成自我指涉,这是样板戏的最高审美目标。  相似文献   

18.
1942年后的解放区小说叙事,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直接形塑的结果.这一形塑,既表现为小说界整体叙事版图的再造,更表现为具体小说文本叙事各层面如故事结构、叙述话语、意义调度上的改变.形塑过程中,也曾受到作家们某些有意无意的抵制,这些抵制最终以叙事裂缝的形式,呈现在了小说文本中.  相似文献   

19.
和胡风、路翎等友人相比,解放后身在广西南宁的舒芜,其地位、境遇简直有天壤之别。当时的胡风、路翎等人遭到冷落、批评甚至围攻,而舒芜则身兼南宁中学校长、省文联的研究部长、市文联的常务副主席等多种职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被安排在"改造者"而非改造对象的地位。既然在当时没有人追  相似文献   

20.
在时间和时空艺术世界中存在着"缺席的在场"人物,这样的人物往往隐藏在故事背后,不是"具体而形象"的,读者和观众必须通过在场人物的言说和作品背景才能感知其在场。"缺席的在场"人物通常是经过在场人物的追忆、等待、寻找,才能存留于艺术世界中。由于这些人物存在的模式不同,使得他们在具有类似的功能中又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