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王海燕 《理论界》2014,(6):114-118
《采薇》中颇有争议的"如何理解伯夷、叔齐"这一难点,并不是一个现实伦理问题,而应依据小说的叙事伦理来解答。叙事伦理即各种形式安排透露出的伦理维度。小说通过叙事角度的选择与叙事距离的控制体现出对伯夷、叔齐的伦理同情,而由结构上的人物对位与事件对位及反讽表达的是对自周武王至阿金诸色人物的伦理拒斥。与前期同是"易代"主题的小说相比,《采薇》叙事伦理的复杂化既是现实的投射,也体现了鲁迅对于小说叙事艺术的进一步自觉。  相似文献   

2.
自《创业史》出版以来,对这部小说的批评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些批评观点甚至截然相反。不同时期对《创业史》的评价和接受有着非常大的落差。在泛政治化的年代,政治标准成为评价这部作品的主要尺度;在百废待兴的新时期,人们更多地从人文视角对其进行重新审视;而新世纪以来,艺术眼光又投射到了这部红色经典之上。政治话语、人文话语以及艺术话语的角逐以及批评范式的嬗变成为《创业史》的批评史中的重要景观。而这种角逐的内在动力某种程度上源于对当代文学的不同预设和期待。这种评价体系的变化具体细致地表现了中国当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历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创业史》的评价和接受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金批《水浒》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的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的评改,删除了繁杂重复的诗词韵语,从而保持了整体叙事节奏的连贯与紧凑,缩短读者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提出了注重人物感受,着重表现人物心态,强调小说人物言行的性格化、心理化描写;强调由作品中人物视点表现情节与场面,限制叙事者过多介入等观点。他的理论加强了小说文人化、书面化的倾向,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理论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4.
小说《儒林外史》把德行置于品评人物的首位,但性情描写却在小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说通过对马二先生游西湖与杜慎卿游南京的描写所形成的二人性情的鲜明对比,表明作者极力通过对性情的描写烘托主题的用意。  相似文献   

5.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物件等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点是于细微处见精神.真实的、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刻化人物,丰富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要做到真实、典型、细微、传神.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作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巴尔扎克,他极为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巴尔扎克曾这样写道:“当我们看书的时候,每碰到一个不正确的细节,真实感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相信的!如果这种感觉叫得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那么这本书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了,获得全世界闻名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巴尔扎克论艺术》)他甚至认为,“小说在细节上不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人间喜剧》)在艺术实践中,巴尔扎克注意细节描写,同时也善于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细节来描写环境,刻化人物,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历来的评论家们对他作品中细节描写都赞不绝口,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谈到现实主义时,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也包括曾对他细节描写的充分肯定.《守财奴》不过是从长篇小说《欧世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节选的一节,既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无戏剧性矛盾冲突,篇幅也不长,但它的人物却维妙维肖,呼之欲出,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力于丰富而真实的细节描写.《守财奴》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意识流与"意识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素华 《学术论坛》2006,(6):182-186
<墙上的斑点>应如何解读?对主人公意识活动的描写是无"迹"可寻还是有"迹"可寻?它不是小说还是对传统小说的颠覆与解构?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认为意识流小说描写的人物意识活动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的;<墙上的斑点>的意识流向是有"迹"可寻的,从主人公整个思绪脉络到其间产生的无数稍纵即逝的思维碎片都有着特定的意识指向;它有其特定的形式和结构,伍尔夫因应表现人物内心错综复杂的意识活动的需要而重建现代小说的形式和结构.  相似文献   

7.
李桂奎 《晋阳学刊》2003,(6):99-103
在传统“五色”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小说的服色描写带有鲜明的角色意识。古代小说的各种服色描写不仅能够暗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而且还能体现人物身份的变化;同时,人物的服色描写还相应地随着人物的角色转换而变化。而且,各种服色描写大都蕴含着意味深长的修辞性,那些僭越社会定制的服色描写均服务于表现人物的特殊意愿及个性的需要。总之,在中国古代小说家笔下,服色往往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个被赋予了特定“角色”功能和修辞意蕴的语义码。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各种形式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结局进行预示,通过分析发现,曹雪芹在人物外貌的描写中也暗含着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一预示方式是凭借传统的相学方式来完成的。这一结论,对小说中的预示系统做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戏拟"是罗伯·格里耶钟爱的一种小说表现方式.它以模仿为基础,以生成崭新的、具有戏谑性的否定意味为核心.格里耶通过对传统小说的景物描写、结构安排与主题意味等多个方面的"戏拟",来达到否定传统小说真实性、体现小说形式革新观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小说语言的语气、词汇意义以及语篇衔接的分析可以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语言外的社会意义。以《公司人》为文本来看,小说通过其中人物交往、人物的言语和思想以及发生的事件等的叙述来表现其主题,在陈述与对话语气、词汇意义、语篇的衔接手段等方面都体现了语言功能在语篇谋篇方面的作用,体现了语言功能在为传递语篇的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一篇独具艺术特色的小说,作者吸收了中西方小说各自所具有的长处,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小说风格。作者虽然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来展现其性格特征,但在进行心理刻画时,与西方作家擅长的心理描写不同,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外貌及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又往往通过主人公的主观感情的关照来进行,并利用典型环境、特定气氛的渲染以及典型的细节描写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避免了那种旁观者的冷静描写。  相似文献   

12.
韩小龙  邹华 《兰州学刊》2006,2(11):84-86
同样是描写乱世中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倾城之恋》与《飘》在故事情节生成、人物形象塑造、审美风格形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表现在形而上的审美意义上又有较大的区别:《倾城之恋》以心理描写见长,表现出作家价值观恋世与弃世的无奈的悖论;《飘》则侧重于背景烘托,用雄壮有力的生命主题旋律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第一个不单纯地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和时空逻辑去创作小说的作家。他的小说,大都“不是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布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第85页),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通过生活的几个片断、场面、插曲来安排,时间空间跨度大,场面跳跃转折突然、快速,使故事尤如,倾泻江河雪浪奔冲,吐艳喷红。但同时,他的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且介亭杂文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还表现在(除少数的几篇外)有“反复”的叙述、描写、抒情,让某些场景、情节、细节、人物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简·奥斯丁和她作品的婚姻主题已成为我们所熟悉的题材。奥斯丁像亨利·詹姆斯一样,被人和人复杂的关系所吸引。《爱玛》中较复杂的人物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人们一样,逐渐自我暴露而又令人惊异。在现实生活中,“婚姻”并不是我们从所知的婚事中抽象出来的问题。《爱玛》中婚事是按照实际的和个别的人和人的关系来考虑的。这本小说是灰姑娘主题大胆创新的一种变体。  相似文献   

15.
杨永芳 《学术探索》2012,(3):133-135
叙述学通常从两个角度分析作品: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荒凉山庄》故事层面的情节研究以传统叙述学中的情节观为研究框架,而人物的研究将结合"功能性"和"心理性"两种人物观来进行分析,最后从中探讨小说黑暗主题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加拿大文坛上 ,她的第二部Manawaka小说《上帝的玩笑》使她获得了 1 966年加拿大总督文学金奖的殊荣。这部小说在心里描写、女性主题和修辞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她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就叙述人称问题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可以使读者从一个侧面对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7.
丁帆是当代乡土小说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领军人物。围绕乡土小说的学理与创作问题,他先后发表了上百篇高质量的文章,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成为这一批评领域重要的风向标之一。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汹涌澎湃的"打工潮"影响下,乡土小说创作中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乡土"的主体由"乡村"迁徙到了"都市"。面对题材、主题的大规模转移,他又敏锐地从史学高度提出了"乡土描写的转型"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从宏观上看,为"五四"以来的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勾勒出一道分界线: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乡土小说主要体现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合一,之后的乡土小说则着重表达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从微观上看,扩大了乡土小说的版图与表现疆域,在传统乡土小说人物画廊之外增添了一批游动在都市中的"新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18.
张晓云 《江汉论坛》2007,(6):133-135
金庸小说对音乐的描写,体现了他对中国乐感文化的理解.从《书剑恩仇录》到《射雕英雄传》再到《笑傲江湖》,金庸小说中的音乐元素走过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性格到武功再到音乐本身的过程,这显示了金庸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在"后金庸"时代,音乐元素则被作为一种氛围描写进一步表达了审美主题.  相似文献   

19.
郭恋东 《云梦学刊》2009,30(5):108-111
久蛰复出的作家张贤亮在长篇小说《壹亿陆》讲述了一个“人种危机”的故事。其中三个主要人物作为进城农民的代表在这篇小说中具有原型色彩。如花斑鹟一样使用生存繁衍策略的王草根、像猴子一样走“高级妓女”路线的陆姐以及面目模糊的具有自然人性质的“一亿陆”,三个主人公的描写让人怀疑作家的创作动机。在这个充满了道德沦丧与价值观混乱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作家、知识分子对现实困境的有力批判之声,而不是仅仅沉浸在语言快感中的闹剧,更不是一种借靠生物学的戏谑之说。  相似文献   

20.
刘文良 《江淮论坛》2004,(3):130-133
《战国策》蕴含着丰富的小说基因,特别是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刻画手段,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借重细节描写,生动再现人物形象;借重典型环境,渲染烘托人物形象;欲扬而先抑,制造波澜升华人物;展示矛盾冲突,凸显性格立人物;对比映衬,设置“底色”彰显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