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尔滨俄侨文学中,成就最卓著的是诗歌,产生过许多颇有成就的诗人,当年在东西方俄侨文化相隔绝的情况下就曾引起巴黎一些名人的关注.侨居欧洲的著名诗人兼评论家尤·伊瓦斯克写道:“哈尔滨有过许多天才的诗人,如阿尔谢尼·涅斯麦洛夫、列克赛·阿恰伊尔、居古拉·谢戈列夫等等,不过,迄今为止,我们关于他们所知甚少.”哈尔滨俄侨诗歌发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二十年代随着白俄流亡浪潮涌向我国东北而日益兴旺,二十年代后半叶至三十年代初达到鼎盛,四十年代初开始衰落,最后随着俄侨迁离我国而完全消失.它继承了19世纪俄国诗歌的传统,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诗歌的“白银时代”相衔接,但另一方面又与其故土相隔绝,深深打上流亡者心态的印记,同时在异国他乡的环境下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中国文化传统和生活气氛的熏陶,因此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刁绍华 《求是学刊》2001,28(1):87-92
:瓦列里·彼列列申是旅居哈尔滨的著名俄侨诗人 ,远东俄侨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在侨居国外的几十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出版了多部诗集 ,在世界诗坛上享有盛誉。彼列列申的诗歌表达了流亡俄侨诗人的思想情绪 ,反映了他们的悲哀和痛苦心态。光明与黑暗、绝望与信仰、自我谴责与祈求神灵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他的诗歌的基本主题。彼列列申在艺术上继承了俄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还受到阿克梅派的一定影响。他在中国的许多诗作都是中俄文化融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俄裔犹太人的历史是世界犹太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哈尔滨犹太人绝大多数来自于俄国(前苏联),属于阿什肯纳兹犹太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与开通,一部分为躲避俄国及东欧国家反犹、排犹浪潮及寻求自由发展的犹太人经西伯利亚、远东等地不远万里来到哈尔滨。哈尔滨人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漂泊异乡的犹太人,并给予他们诚挚的帮助和尊重。到20世纪中叶,哈尔滨一度成为犹太人群居地之一。哈尔滨文化的包容性为犹太人创业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俄裔犹太人也为哈尔滨多元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19世纪40年代,自然派登上俄国文学舞台,一批年轻作家在果戈理和别林斯基美学纲领的指导下共同抨击着当时黑暗的俄国社会.自然派的创作延续并发展了源自18世纪的俄国启蒙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巩固了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地位,使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俄国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创作生涯在20世纪俄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他的作品分别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真实地折射出作家鲜明的心理特征、生活阅历、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肖洛霍夫童年时代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本国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19世纪文学大师们在创作经验方面的继承,这种种因素都对他的女性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犹太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爽 《学习与探索》2004,1(5):126-130
20世纪初,在沙俄对中国东北的殖民扩张中,大批俄籍犹太人随俄国侨民移居哈尔滨。在这里,他们兴办实业,开设教堂,传播文化,建立起远东最大的犹太人社区。沙俄对犹太人的歧视和迫害是犹太人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扩张又为犹太人的迁移提供了新的栖息地,而沙俄的远东政策以及俄籍犹太人的群体来源、社会分层和职业构成则是犹太人在哈尔滨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7.
论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观魏家骏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的诸多流派中,也许没有一种文学的理论流派的观点遭到过像俄国形式主义者那样坎坷的命运。这一学派在20世纪伊始俄国大革命风暴将起的前夕,希望重建与传统文学观迥异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从语言形式的角度人手,重新界...  相似文献   

8.
郭蕴深 《学术交流》2002,(4):147-147
中俄两国政府之间的使团往还究竟肇始于何时?这是一个迄今为止尚无定论的重要历史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主张:其一,“1567年俄国沙皇伊凡四世派遣伊·彼得罗夫和布·亚雷切夫首使北京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19世纪初俄国著名史学家卡拉姆津,前苏联著名汉学家斯拉德科夫斯基曾是这一主张的坚定拥护者;其二,“1619年俄使伊·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872年,《中西闻见录》的创刊号上就刊载了汉译俄罗斯文学作品《俄人寓言》。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相遇是人类精神史上一个饶有趣味的事件。两种文化背景既相同又相异的民族接受了几乎相同的文学观念,在各自不同的地域和环境下  相似文献   

10.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不久,布尔什维克领导哈 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于1917年12月在哈尔滨中东铁路路区 内发动了夺权斗争。对此,苏联和中国大陆学者长期以 来曾予以回避。西方个别学者较早地注意到这一事件, 近期某些苏联学者也开护正视此问题,遗憾的是他们对此 或述而不论,或失之偏颇①。看来,申明观点,给予正确评 价,恐怕是不可再耽搁的了。 一 1917年12月4日(俄历11月21日),列宁以 苏俄工农政府苏维埃的名义,电令旅居中国境 内的俄侨所组织的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夺 取中东铁路路区的权力②。12月13日,苏俄外事委员会全 权委员波里区诺…  相似文献   

11.
俄国对唐诗的译介始于19世纪,1874年在彼得堡出版王勃《滕王阁序》的俄译本,(共10页,交通部印刷厂)。1880年В.Б.瓦西里耶夫(1818—1900)在其所著《中国文学史纲要》中盛赞中国古诗的繁荣时,首先向俄国读者介绍唐代大诗人的名字,他写道:“如果我们知道并且高度评价普希金、莱蒙托夫、柯里佐夫的诗,那么中国在绵绵两千年里出现的象普希金等人那样的诗就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北铁路网的形成已有百年历史,其发端始于19世纪末叶沙俄势力的对华扩张,而其扩展则在日本侵占东北的沦陷时期.我们回顾和研究东北铁路网的百年历史进程,从中不仅能够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同时还应孩认识东北铁路网在国际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从俄、日筑路的目的辽东北铁路网在国际交通中的地位19世纪中叶,沙是俄国强占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后,就策划修建西伯利亚铁路,以联接欧亚,东至太平洋2海参岚。首先有副水师提督郭贝多夫提出名为《总干线最合宜之方针与全俄远东铁路2联…  相似文献   

13.
深入研究俄日领土之争是认识俄日历史关系的重要途径,更是把握两国关系前景的关键。探寻俄日领土问题的根源必须回到两国发生接触的源头。17—18世纪,在俄日两国相互认识的过程中,一度曾对萨哈林、堪察加、千岛群岛等特定地理概念存在多种误解和混淆。正是在这种蒙昧的地理认识时代,"莫斯科维亚"作为俄国的代名词第一次进入日本史料,并为日本人所熟知。直到18世纪俄国的两次堪察加远征,才无可争议地结束了这个漫长、模糊且混乱的时期,但同时也造成了延续两个多世纪的俄日领土之争。  相似文献   

14.
孟长勇 《唐都学刊》2011,27(1):74-78
中亚五国居亚州腹部。其中哈、吉、塔与中国接壤,乌、土为中国近邻。中亚五国与中、俄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签订有《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亚在19世纪前由俄国所辖,进入20世纪归苏联管辖。该地区汉学研究与俄、苏一样,经历了对中国"亲近"、"冷淡"、"汉语热"的阶段。18世纪始,俄国汉学确立和发展。进入20世纪,苏联"新汉学"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形成、壮大和繁荣。先后有罗索欣、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齐赫文斯基、李福清等在汉学研究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苏联解体后,中亚哈、吉、乌东方学研究所对境内华人社群东干族以及当代中国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和深入。在"汉语热"的今天,与中国合作建设孔子学院,促使汉语教学与"中国学"的研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一 源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启蒙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思想界对自然、历史、社会、政治、宗教的整体看法.随着科学革命带来的一系列伟大发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奠基于观察和实验之上的理性的科学方法的制定,使得人类在18世纪时对于“无限知识这一目标唾手可得”[1]充满信心.到19世纪下半叶,作为启蒙运动高举科学和理性旗帜的后果,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功利主义、进化论思潮在俄国流行开来,深刻影响了当时大多数俄国读书人的思想.在自然科学方法的强大推动下,知识分子立足于研究现实,拒绝对世界的先验判断,坚持客观地看待生活,这些新的思考问题的态度,毫无疑问促进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发展.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本刊上期发表了<老青岛的俄国人>后,很多读者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当年,青岛是哈尔滨和上海之外,俄罗斯人在中国的第三移民城市.青岛的近代城市文化中,除了受德国文化的影响,也浸润了不少俄罗斯的风情.比如青岛的欧式建筑中,俄罗斯风格的不在少数.青岛最早的涉外婚姻中,俄罗斯人是第一位.作者鲁继勇在1996年到2005年留学俄罗斯,获俄罗斯文学博士学位,深谙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另外,他从年少时起,颇受热衷研究青岛近代文史的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对岛城的史、事、人物查询资料,考竟源流,较有独自的见地.他将为读者陆续带来<老青岛的俄国人>,也带来一种我们不常见的青岛近代文化和一个别样的经典市南.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俄苏文学研究,首先,与俄语和文学教学密切相关,因为美国绝大多数的研究机构设在大学内,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结合很紧。其次,俄苏文学研究与整个苏联研究也很难完全分开,因为尽管美国文学研究工作者偏重或强调文学的美学分析方法,但归根结蒂是通过俄苏文学研究来了解俄国的文化历史、苏联的社会政治状况、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论维特改革的影响及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俄国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显赫一时的人物——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他在1892-1906年相继担任了交通大臣、财政大臣和大臣会议主席等重要职务,成为俄国宫廷中最炙手可热的权贵人物。他最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在任期内主持和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 19世纪60年代,俄国在经历了农奴制改 革的阵痛后,终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克里木战争后俄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专制制度统治危机的日益加剧,封建地主经济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因素的迅速增…  相似文献   

19.
杂纂简议     
杂纂是一种简短的警句式文体,为中国文学所独有。它形象生动、精练而机智地叙述各种生活情境、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动机、人的习性及其长处弱点和感情的爱憎好恶。这些警句之所以饶有兴味,不仅仅因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样式,而且也因为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散文体裁。这一文体不同于变文或话本,不是“说话人”而是文人创造的,内容多为日常事物,语言不象古典散文语言那么艰深,而更接近口语,大量使用俗语和日常词汇。杂纂产生于9世纪,一直流行到19世纪。写过这类作品的作家先后有李商隐(9世纪)、王君玉和苏轼(11世纪)、黄允交(16—17世纪)、徐树丕、陈皋谟和方绚(17世纪)、韦光黻和顾禄  相似文献   

20.
自19世纪70年代始,来自中国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破产农民和无业居民大量移居俄国的东部地区乃至欧俄核心地带,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形成了俄国境内广泛分布、人数庞大、从业各异的华工群体,成为近现代史上跨国界、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从这一群体中产生了最早的俄语翻译家、互市商人和革命家,诞生了第一个华人团体--中国旅俄联合会和旅俄华工联合会.在十月革命中,先进华工英勇地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之中.旅俄华工以自己的坚强、勤劳、聪慧和正义赢得了俄国人民的尊敬和苏维埃政权的信任,一举改变了俄国数个世纪以来形成的扭曲的中国形象.这一特殊群体以及生存和活动方式,不仅促进了中俄两大民族的相互认识、两大文化的碰撞交流,而且促进了现代中国形象在俄国(苏联)的形成,即超越了俄国(苏联)人乃至欧洲人传统的历史一文化视野之下的负面中国形象.初步形成了现代中国的正面的政治一革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