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结识正明先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其时他刚到省社科院不久,大约在一次密加凡院长主持的省社联会议上,我初睹正明先生风采,交谈间颇相契合,他的崇论宏议,昭显出过人的才识,给我留下颇为深切的印象.此后便收到他的契丹史专著,拜阅一过,不胜钦佩.以下数年,陆续读到他的楚史论文,从中得见研讨楚文化的博大气象.恰在此间,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文化史丛书,主持者复旦大学朱维铮先生约我撰写"楚文化史",我在研习中国文化史过程中一直关注楚文化,却并未进入此一专域,便向朱先生推荐张正明先生,他们很快联系上.正明先生厚积薄发,相当迅速地拿出书稿,这便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得到学界好评的《楚文化史》.以我的行外之见,这本书可以称之新时期楚史及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2.
从学习中国历史开始,就景仰学界耆宿张正明先生;从研究民族文化史之初,就经常拜读大师张先生的著作,尤其是近期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正明著<秦与楚>一书,给我的印象更为深刻,启迪更多.该书的出版,不仅推进了我国有关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地域文化史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讲述人:胡鹛,男,65岁,退休教师我老伴5年前去世了,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独自一人在家的我倍感寂寞。在亲友的撮合下,我和同单位的张老师互生好感,相处一年后就结婚了。张老师比我小两岁,丈夫前两年因病过世。我比较随和,张老师也知书达理,大家都十分看好我们这段姻缘。相处1年多来,我们相互照顾、感情稳定,但也有自己的烦恼,而这种烦恼又无法诉说。结婚都3个多月了,我们还没成功地"圆房"。  相似文献   

4.
儿子上幼儿园时,很受老师喜爱,他也很喜欢幼儿园的环境。上小学一年级后,他觉得很不适应,老师非常严厉,时常处罚他,作业也多,每天都要考试,这让他很不快乐。更让他不爽的是,尽管他的身高仅是中等,老师却安排他坐在最后,他找了几次老师要求换到前排,老师都没给换。他跟我说了这事,我给老师发了短信,老师随即把他的座位安排在了中间。可没过两个星期,又把他换到了后面,并说,以后不要让家长来管,我排座位是公正的。  相似文献   

5.
伤逝     
高介华 《江汉论坛》2007,(12):124-125
我自己常称的"江南第一才子"正明先生走了.从此,我多了一分寂寞,也多了一分哀伤.天何不惜斯人耶!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教授在潘光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谈及潘光旦先生的人格和境界时说:潘先生这一代人不为名、不为利,觉得一心为社会做事情才对得起自己.不是潘先生一个人,而是这一代的很多人,都是这样.造成他的人格和境界的根本,我认为就是儒家思想[1].王沂暖先生,虽然比潘光旦先生小几岁,但也算是那一代的很多人之一,而且王沂暖先生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自述》中说:"在一师读书的时候,深受国文老师李一真先生的影响.李一真崇奉孔子,尤爱明末大儒刘宗周.刘宗周,号蕺山,学宗慎独,明儒学案中载有他的蕺山学案.受老师的影响,我常读蕺山学案,也尊崇慎独学说.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道歉     
郑俊甫 《快乐青春》2014,(10):26-27
小时候,父亲对我管得很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父亲是个语文老师,在学校,在他的学生面前,他像一位慈父;在家里,在他的儿子面前,他又像一位师长。父亲总是会从各种渠道了解到我的行踪,我的谎言从来没有逃过他询问的眼睛。父亲知道真相后,就会大发雷霆,然后让我背着手站在墙根思过,直到我说出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才肯罢休。父亲虽然训起人来很凶,但从不动手打人,他也不喜欢别的家长动手打孩子。  相似文献   

8.
记得我十五六岁时,祖父罗振玉和我讲他年轻时在淮安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授业老师李岷江(导源)先生忽接到河下家人来急信,叫他回家一趟,李先生匆忙回去,原来他未出阁的闺女,受人骗弄出了肚子,家里觉得是奇耻大辱,把先生找回去处理。李先生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叫  相似文献   

9.
2004年1月3日上午,山西省历史学会“陈廷敬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委员会主任由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任茂棠教授担任,皇城相府旅游有限公司为该委员会提供研究资助。成立会议上,山西省政协副主任、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张正明教授宣布了委员会的机构安排;任茂棠教授对该委员会未来工作目标作了阐述;委员会副主任、晋城市史志办副研究员马甫平先生介绍了陈廷敬研究的现状。接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以及省城各高校、科研单位的代表作了发言。山西省社科联的代表也对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与建议。最后,由…  相似文献   

10.
谈到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我想先从钱梦龙老师谈起。很多人知道钱梦龙老师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但却不清楚他的教育背景。钱老师只接受过初中教育,但他后来却成了语文教育界的泰斗。这与钱老师的人文素养、人生追求有着极大的关联性。我曾经对钱老师说,如果一个教师拥有了良好的素质,那么他的课堂处处都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我还说,什么是"素质教育"?高素质教师所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邓老师走了,我连他生前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思来想去,这无论如何是我的错,因为我在有意地“误会”先生所曾对我们的“嘱咐”!  相似文献   

12.
新风随归雨,雷响庆同文. 今日多情士,水龙和合云. 这是日本森崎兰外先生写的<重庆温旧交>的五言绝句.从诗中不难看出他对重庆旧交的深情. 森崎兰外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曾和增田忠次良先生多次访渝,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都曾参与接待,我也两次列席,席间相谈甚欢.这座桥是四川外语学院日语老师陈竞先生搭建起来的,因而才有这长久的交往.交往中我曾赠七绝两首:  相似文献   

13.
我家对面有座山,山腰上有所学校。童年,我就在这里上学。隔着弯弯曲曲的小河和绿油油的农田,我家的窗户正好对着学校张老师的窗户,我总喜欢向那里望。每个夜晚,那个窗口都闪烁着灯光。那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天气也格外冷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早早就钻进了铺得软软的被窝一觉醒来我又习惯地向对面山腰望去透过纷纷扬扬的雪花张老师的窗口像往常一样闪烁着灯光在这沉沉的雪夜这灯光显得分外明亮、耀眼,我猛然想起,张老师的木柴已经烧光了!这样冷的天,张老师拿什么取暖?我急忙翻身下床,悄悄爬上小楼阁,把大哥留着大年三十炖猪头的好木柴“偷”了一捆,向对面山腰跑去。  相似文献   

14.
去秋(2003年),戏剧家张庚先生①病逝,终年92岁。我先是他的学生,后为他的下属。住医院期间,我没有去问病;撒手人寰时,我没有去告别;连戏剧界召开的追思会,我也是缺席的。“人去愁千迭,心伤恨万端”。我不是不想去,而是怕去。怕去了自己也倒下,再也爬不起来。我打电话告诉先生家人,说:我会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他。这个方式就是要写一篇记述他的文字。其实,老师活着的时候,我就想写,内容也是早想好了的———一个涉及人的底色的话题。有人言:张庚是延安牌的老革命,是“跟着毛泽东在陕北窑洞‘落草’,是‘秧歌王朝’的文人”②;和北大教授、社科院…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报,才惊悉公木先生以88岁高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在震痛之余,也不免有些物伤其类,推人及己的感触与伤痛,因为我比他只小了4岁,也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东西或老人了。世界有些事情真像日本人所说的“不思议”,即“不可思议”。我与公木先生也算是个多少有些来往的同行朋友。大约是80年代中期,我一次应邀进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持的“八五”科研项目评审会议。到京后,被安排在国谊宾馆居住,我人室不久,又住进一位比我年事稍长,头发花白但身体健好的陌生人,彼此相见,我们互相自我介绍。他说他叫张松如,惯用“公木”…  相似文献   

16.
刘玉堂 《江汉论坛》2007,(12):118-121
张正明先生生于1928年12月24日,逝于2006年12月3日.汉族,上海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供职于政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政法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民族室、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02年受聘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和院学术顾问、乌兰夫回忆录编辑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屈原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理事长、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等职.先生的学术研究大致集中在民族研究、楚学研究、长江文化研究、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羡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7.
神交二十年     
我与张远山先生的交往要追溯到二十年前.张远山先生在《社会科学论坛》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2001年2月,从那之后我便知道了张远山先生,从此与张远山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从二十年前开始,张远山先生的许多文章一直在《社会科学论坛》首发.  相似文献   

18.
<正>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金应熙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我们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金应熙老师治学风格的主要特色?金冬雁学兄的讲演中,把这一特色概括为“学贯中西”,并进一步指出:“这不仅是因为他精通东西方语言并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而且是因为他善于从东西方的史学思想和方法中吸取精华,融会贯通.”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概括.事实上,30年前金老师在北京工作时,史学界的一些著名学者,也正是以“学兼中外、博古通今”这八个字,来评品金老师的学识的.那么,金老师的“学兼中外、博古通今”的学养,是怎样培养得来的呢?这除了与少年时期的诗教、中学时期的通才教育有关,更与青年时期在香港大学的许地山、陈寅恪和马(钅监)三位导师的教导有关.就中,许地山先生对金老师的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悼念张岱年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先生曾多次用这两句话来概括中华文化的精神 ,其实这两句话也体现了张先生的人格魅力。他的为人为学 ,确实是“下手处是自强不息 ,成就处是至诚无息”。道德文章 ,都堪称人范、人师。一、离 去   2 0 0 4年 4月 2 4日 ,我出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召开的“2 0世纪西学东渐史学术座谈会” ,我见北大各教授脸色沉重 ,得知张先生于凌晨逝世 ,当时我真不敢相信。自言 :这怎么可能呢 !记得在正月初三 ( 2月 2 2日 )我与罗安宪副教授曾到张先生家拜年 ,张师母骨折卧床 ,他坐在床边 ,我们问候师母后 ,他示意到客厅 ,我准备扶他起来 ,他不要…  相似文献   

20.
张远山先生是一位沉静玄思的边缘学者.他的研究和写作与教授职称无关.与媒体炒作无关,与大众兴趣无关.他揣摩了<庄子>二十年,这种阅读努力让人敬佩.张远山对庄子的阅读深入原典.他企图通过超越郭象版本来获得更大的真实.唐代以降,<庄子>郭象注框定了后人对庄子的阅读.其实,学界对郭象本的质疑一直未断.辨伪是<庄子>的阅读者无法绕开的工作.王夫之较早发现了<庄子>内篇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