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统计宋代吏部尚书任职前的仕履状况,发现宋代吏部尚书中将近9成官员在任吏部尚书之前的仕履中曾有过吏部或者相关部门的历练,而且许多吏部尚书之前曾担任过吏部多种相关职务,尤其是担任吏部副贰/吏部侍郎的比例高于前代。宋代吏部尚书之前曾经担任过吏部相关职务者稍多于唐代,这正是吏部尚书这一官职经过唐、五代十国后不断发展变化、越来越完善、人选要求越来越严格的结果。官员任吏部尚书前是否曾经担任过吏部的相关职位,是其能否胜任吏部尚书一职的重要依据,也是皇帝和宰辅集团挑选吏部尚书人选的重要参考标准。通过对没有吏部相关仕履的吏部尚书的考察,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朝廷的股肱大臣,虽无吏部仕履,但均具有担任吏部尚书的能力。宋代任命吏部尚书的首要原则是任人唯贤,其选任标准是相对公平的。  相似文献   

2.
宋代吏部尚书致仕比例并不高,尤其是北宋后期,致仕比例仅有两成,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宋代吏部尚书致仕官品阶以从三品及以上为主,这是因为北宋前期吏部尚书为正三品的官阶,本身就很高,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为从二品的职事官,寄禄官阶也不太低,而且他们在担任吏部尚书之后往往还有升迁,因此宋代吏部尚书的致仕官品阶是比较高的。没有致仕的吏部尚书则以担任实职或者祠禄官而卒为主,其他遭贬谪、弃官不仕的比例很小。以实职卒于任上的吏部尚书往往是因为皇帝对其信任不允其致仕或者因疾病卒于任上;而以祠禄官卒则是吏部尚书一种较为委婉的引退方式,这对于官员的晚年生活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吏部尚书是唐代重要中央职官,其职能与地位与前朝制度无大差异,但职权大小略有不同,在法理上,其一直属于吏部长官,这点无可置疑.就其出身与入仕途径而言,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阶层相对都较高,多数通过科举等进入仕途,起家官相对也优越,在唐前期各朝几乎都有非郡姓出身吏部尚书,说明唐前期已开始摆脱南北朝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力的局面,在用人上已表现出不拘一格的态势.而唐中后期士族出身者特别南北朝旧士族为保持其门第兴盛,必须倚仗科举入仕,加上科举入仕已为重要入仕途径,故而出自士族阶层者逐渐增多.科举出身者在吏部尚书担任者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前期吏部尚书起家官情况比较复杂,至后期较多起家为校书郎者,起家官中为地方官且为节度使属官的情况是后期独有现象,人数不少,乃后期可考起家官最多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金代兵部熙宗时始置,最初由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兼任其长官,其后始有专职职官设置,先设兵部侍郎,后置兵部尚书。已搜检出的30位兵部尚书中,女真人达20位,占居多数。出职、科举、归降、因功是金代兵部尚书的四种入仕途径,女真兵部尚书以出职入仕为主,汉人兵部尚书以科举入仕为主。同品级平调是金代兵部尚书职官迁转的常规程序,对于女真人而言兵部尚书大多呈现的是一种官职的调动,对于非女真而言代表的是官职的升迁。金代兵部尚书无论在身份、入仕途径、职官迁转诸方面具有较强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5.
比部郎始现于魏晋,隶属于吏部尚书,职掌不明;南朝时期隶属于吏部尚书,主法制;北魏、北齐时期隶属于都官尚书,其职掌除继续主法制外,增加了勾检职能.隋朝继承北朝之制,比部侍郎隶属于刑部尚书,其职掌有向专职勾检转变的趋势.比部郎中的变化原因是尚书省内部机构的调整和职权的专业化.比部郎行使勾检职能,客观上能起到考课官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郑晓字窒甫,浙江海盐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历官兵部职方主事、南京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他通晓经史,知识渊博,明习国家典故,有经世之志。本文仅对郑晓的生平与著作进行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何晏丛考     
考证何晏身世之谜、生年、担任吏部尚书年份、<论语集解>与<景福殿赋>著作年代等重要生平事件,可以弥补这位魏晋玄学创始人诸多生平事迹的空白点.  相似文献   

8.
清代蜀申遂宁张氏家族,诗人辈出,其中以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及其玄孙张问陶为代表,为清代文坛增辉颇多,本文对此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9.
正对联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因其贴近生活,取材丰富,文采飞扬,历来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在中国浩翰的联海中,反腐倡廉的佳联也是不胜枚举。明代弘治年间,官场行贿求官之风盛行,百姓怨声载道,深恶痛绝。吏部尚书王恕,为告诫内外官吏并警示自己为官清廉,任人唯贤,曾题联悬于吏部大  相似文献   

10.
先生祖籍澶州清丰人,自六世祖晁佺始迁居彭门。晁住子晁迪、晁迥、晁遘兄弟登朝后,宋仁宗赐晁迥第于京师昭德坊,晁氏始居开封。其后晁迪、晁遘子孙以官徙居济州巨野县。 晁氏为北宋名宦。晁迪仕至刑部侍郎,晁迥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吏部尚书,谥文元,晁遘仕至尚书驾部员外郎。其中以晁迥一支官最显,子宗悫官至参知政事,谥文庄。晁  相似文献   

11.
于慎行(1545.11.3-1608.1.9),享年63岁。字无可,更字无垢,又字可远,号谷山,世称于阁老。山东省东阿县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及第,选庶吉士,先后曾任修撰、侍讲、左谕德、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学士,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①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相似文献   

12.
刘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吏部尚书谢庄写作了《与江夏王义恭笺》。《宋书.谢庄传》云:"庄素多疾,不愿居选部,与大司马江夏王义恭笺自陈。"后世学者基本认同这一判断。笔者认为他对吏部尚书"意多不行"、"唯奉行文书"的现状不满才是辞职的根本原因。这篇笺文凸显出谢庄"顺人而不失己"的处世态度。"顺人而不失己"是士族领袖谢庄在新的历史情势下选择的一条人生道路,它表明了高门士族精英对孝武帝政治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抗争。  相似文献   

13.
北魏后期,吏部尚书崔亮在选官过程中奏立“停年格”,不问士之贤愚,唯以年劳资历取人。此制是北魏选官史上的重大变化,对共进行深入探讨,实属研究北魏政治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试作简要论述,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挖掘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和任用思想及机制,本文以明朝吏部尚书高拱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研究高拱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及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高拱在科举制度造成人才同质化的背景下,根据二元匹配理论测评和选拔人才,为明朝的官僚体制的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衡传》     
【题解】 本文节选自范晔的《后汉书·张衡列传》。 范晔(公元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人。他博贯经史,又善属文,在南朝刘宋时期,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太子左卫将军等职,后因密谋拥戴文帝的兄弟刘义康,被文帝处死刑。 《后汉书》是范晔从尚书吏部郎贬为宣城太守以后开始写的。他根据前人各家撰写的有关后汉史的著作,写了《后汉书》。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志三十卷是梁刘昭取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个志补入的(因范晔遇害,只完成了“纪传”,“志”未完成)。到北宋时合刻,即流传自今的本子。范  相似文献   

16.
王芑孙(1755~1817),字念丰,一字惕甫,号铁夫,尝欲买田筑室于楞伽山,又号楞伽山人。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召试举人,官国子监博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教谕。他久居京师海淀,每年暑期出关居热河。客居京师馆董尚书家(户部尚书董诰)六年。在睿亲王(多尔衮后裔)府又客居六年。在这期间往来于梁诗正(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王杰(东阁大学士)、刘墉(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彭元瑞(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诸家,为诸公代起草文章。王芑孙在朝廷中虽然没有官职,但朝廷举行大典,所需文字材料,多出自先生之手,是当时著名学  相似文献   

17.
张百熙(1847—1907),字冶秋,湖南长沙人。1874年中进土,早年授翰林院编修、侍讲,任山东、四川等地乡试考官,并先后任山东、广东两地学政。以后又历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他一生热心教育事业,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是中国近作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他既从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见解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同时又身体力行办学堂来振兴教育事业。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这位教育家的研  相似文献   

18.
过草堰送袁怀堂节推雷阳诗李春芳送君万里道,意与道俱长。气候殊炎徼,音书渺故乡。岭云迷去(巾宪),江月听鸣榔。不及群雁飞,遥天自一行。〔作者简介〕李春芳(生卒不详,约公元1561年前后在世),明代作家。字子实,号石麓,福建兴化(今福建蒲田人),明嘉靖进士第一,以修撰超擢翰林学士,累官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卒谥文定。著作有《贻安堂集》。  相似文献   

19.
一碗面条     
此语出自《三国志&#183;魏志&#183;卢毓传》。三国时代,魏国的大臣卢毓,自幼父母双亡,两位兄长又先后去世,他成了孤儿。但他刻苦学习,终于成了很有才学的人,而且做了朝廷大臣。他为官清正、廉洁,因而连连提升,后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负责官吏的任免。  相似文献   

20.
嘉裙二年,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公①出守出于杭,于其行也,天子宠之以诗,于是始作有美之堂。盖取赐诗之首章而名之,以为杭人之荣。然公之甚爱斯堂也,虽去而不忘。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师,命予志之,其请至六七而不倦。予乃为之言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