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吃福     
俗话讲,“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要不怎么说“民以食为天”呢。 中国改革开放,不少人“信手拈来”,赚了不少钱,这“吃”风想煞也煞不住了。留美人员回国,个个是穿得土气,花钱小气,充其量也就是说话有点洋气(大概是学了英语忘了汉语,找不着合适的词儿),俗称“土老美”。有那“归国观光”新华侨,人家请他吃饭,一  相似文献   

2.
清代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聊斋俚曲集》中出现了合音式疑问代词“嗄”,偶又写作“煞”,用来询问人、事物及事因等,其功能主要有询问、虚指、任指和反诘。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反诘用法的疑问代词“嗄(煞)”具有多种句法和语义功能:表示纯粹的否定;否定兼虚指;否定兼任指。而且语境不同,反诘用法的疑问代词“嗄(煞)”表现出的说话人的情感、态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考察了近代汉语中副词“忒煞”出现的时代 ,认为它出现于宋元明清时期 ,现代汉语主要见之于方言 ,同时指出了“忒煞”运用的不确定性 ,并分析了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 张居正,为明代以至中国古代不可多见的政治家,但对他的评价却一直存在分歧,“毁誉不一,迄无定评”。赞扬者推崇他为古代政治家中的杰出典范,“除却伊、周只此人”。抵毁者则称其为“权奸柄国”、“包藏祸心,烦危同列,真狗彘不食其余矣”。特别在张居正与宦官关系上,更是争论焦点之一。许多人骂他“附挡”、“媚挡”,并以此为其不可掩盖的污点;许多人则认为他是处理宦官问题最得当的一位,是其推行改革的保障。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绍兴生活了他一生的三分之一,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在他的意识深处,始终存在着一个越文化“场”。这表现在在鲁迅各种形式的作品中,不时浮现出一种“故乡情结”;鲁迅的精神气质,可用“硬”和“韧”二字概括,而这正是越文化的传统;在鲁迅的思维方式上,也显示了越文化“崇实”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代汉语副词“忒煞”杂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考察了近代汉语中副词“忒煞”出现的时代,认为它出现于宋元明清时期,现代汉语主要见之于方言,同时指出了“忒煞”运用的不确定性,并分析了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清水江文书是继徽州文书之后发现的较大规模的地方文书群,其绝大部分为土地、山林买卖和商业活动的契约。而其中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关于风水先生活动的部分文书,反映了清、民国时期风水观念在清水江流域已深入人心.葬地堪舆、阴地买卖在当地已较为盛行。相当活跃的风水先生堪舆报酬除银钱外,不少被酬以所觅之风水宝地之一部分的做法相当普通,并且风水先生还有作为见证参与墓地的财产分割,这与徽州通常以支付风水先生银钱作为报酬以及风水先生不能参与墓地的分割明显有别,不仅反映出两地风水先生之社会地位存在着差别,也折射出两地人文传统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心态     
早晨,几位老人在公园里锻炼身体,不知谁突然提起老吴:“怎么几个月看不见老吴哪?”“老吴他——去年冬天去了!”听这一说,个个惊怵,他的老邻居继续叹惜道:“他每月退休工资900多元,老伴每月拿400多元,又有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他俩住在一起,活泼可爱的孙女和外孙天天绕膝转,真是天伦之乐啊!他不满足的就是几个孩子都在企业工作。去年孩子们先后下了岗,从此以后他心情一直不好,越想越愁,越想越恨,天天郁郁寡欢,患上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最后痴痴迷迷地走了。”  相似文献   

9.
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末哥,笑煞人也末哥。梦中又说人间梦。这是元人周仲彬的散曲[正宫·叨叨令],说明梦有不同。清代小说大家蒲松龄,写了一个穷读书人王子安,做的就是“凄凉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过不少篇批判科举制的杰作,其中的《王子安》却别具一格。他将人物的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来写,很象现代“意识流”小说,如果改编成电视小品,也颇为可观。小说的主人公“东昌名士”王子安,在科举屡战屡败之后,又勃发了争胜夺魁的雄心壮志。他参加乡试归来,自信颇高,“期望甚切”。在临近发榜时,开怀畅饮,自慰自贺,只待着春雷一声,平步青云。于是,在醉梦中便出现了种种幻景。小说写道:  相似文献   

10.
“煞”是中古近代白话中常出现的甚辞,用法可归为补语、状语、谓语三种,其中“煞”的谓词性用法主要出现在特定的语境,即携带句尾的韵律重音和程度副词作补语时,在这些语用推理条件下产生歧解性结构,从而导致重新分析,产生逆语法化现象,故产生谓词性用法。  相似文献   

11.
本书作者所贩卖的“社会主义”,显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马克思、恩格斯老早就无情批判过的、替资本主义辩护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一类货色。他完全煞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社会主义最根本内容,而把社会主义定义为所谓“经济冲突戒少到最低限度”。在他看来,好象社公主义不论对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能够“适应”,因而在私有制基础上也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在他的笔下,资本主义社会被描绘成“正在消除贫困的痛苦,并且满足贫困者的意愿”,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则被歪曲为“简朴的生活标准”。他甚至恶意制造资本主义的“成功”和社会主义面临“危机”的神话,为印度型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捧场,如此等等。现代修正主义者所大力宣扬的“结构改革论”,实质上也就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新变种.  相似文献   

12.
0 “越来越X”是个十分活跃的格式,它是从“越……越……”发展而来的固定格式。如:“越来越大”,“越来越熟练”,“越来越看不起他”。从语义上分析,“越来越X”是“表示程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如“越来越大”是表示“大”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越来越看不起他”是表示“看不起他”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越来越X”在句中经常充当谓语,也可充当定语、状语、补语和宾语。如:  相似文献   

13.
欣赏有思想、有学问的人毛泽东本人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好学勤思、博古通今,作为他的秘书也必须是高水平的,他的几个主要秘书都是经他本人发现和挑选的。毛泽东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有学问”。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他的三位秘书都因各自的文才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任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14.
曾敬远 《老友》2011,(7):13-13
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的毛泽东,勤学好思,博古通今,而作为他的秘书也必须是高水平的。毛泽东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的一个重要标准须是“有学问”。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他的3位秘书都因各自的文才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任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15.
鲁迅指出 :“中国的人们 ,遇见带有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 ,向来就用两样法 :将他压下去 ,或者将他捧起来。”“凡有被捧者 ,十之九不是好东西。”① 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的主人公庄之蝶 ,便是一个被捧煞的典型。庄之蝶“成名———被捧———被毁”生命历程三部曲 ,确是令人深思 ,惊心动魄。一、勤奋 天才而成名《废都》里的庄之蝶是陕西潼关人 ,作者假书中人物孟云房之口说了十个字 :“潼关多钟秀 ,人自有灵气”。“有灵气”的人是指作家庄之蝶。“钟秀灵气”四字是透露庄之蝶生来具有天才。庄之蝶由于“钟秀灵气”被西京当权人物及…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8,(7):8-10
这是一则经典曲折的故事——名推销员深夜行车,不料,车子在一处无人过往的公路段抛锚了。此刻,他才发现自己没带千斤顶。恰在此时,他看到一线灯光从一间农舍透出来。于是,他朝那里走去,边走边想:“要是没有人开门怎么办?”“如果他们没有千斤顶怎么办?”“或是他们有但不借给我又该怎么办?”他越想心里越不踏实。在门打开的同时,他打了农夫一拳,并大声吼道:“把你那该死的千斤顶收起来吧!”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他所属的地域文化联系之紧密,为中国现代作家中所罕见。越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剑·书”的文化模式,对包括鲁迅在内的越人,特别是越地名士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乃至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起着制约、规范作用,形成了人的生存的深层维度,此实为决定鲁迅精神结构之“固有之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人们之间的一些美好祝愿——“祝您越活越年轻!”、“愿您青春长驻!”在生活中也的确有人把它变成了现实。假如这些美好祝愿是梦想,那么这些梦想也有人使它成真。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舒适就是其中的一位。 曾经拍摄过八、九十部电影,成功地塑过《清宫秘史》中的光绪皇帝、《红日》中的张灵甫等众多角色的舒适先生,我与他素不相识。然而,当新近登门拜访,与他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长谈后,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永葆青春、越活越年轻的人。  相似文献   

19.
通感探微     
自1962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通感》以来,这个概念已逐渐定型并广为流传。什么是通感呢?通感是人的感官相互沟通,不同的感觉器官同时作用于某一客观形象,从而产生新颖深邃的境界,令作品形象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的一种审美感觉。比如臧克家在《春鸟》中这样描绘歌声:“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歌声本诉诸于听觉,但将它比附为星星后,成了视觉形象,于是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了。更奇特的是诗人居然可以从象星星的歌声里听出“灿烂”来,只有视觉才能感知,所以听觉视觉再次高度融合,创造出了迷蒙美妙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近年来,人们对通感的认识基本趋于统  相似文献   

20.
"回煞"考论     
“回煞”是中国一种传统葬俗信仰。它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成熟于汉末魏晋之际,兴盛于隋唐及其后。它主要是利用人们冀福忌祸、好生恶死的天性,满足了人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愿望,使人获得了一种心理安慰。方士术士又自神其道,以此谋生取利。因此,在隋唐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避煞之俗盛行不衰。佞信者有之,持怀疑批评态度的也代不乏人。批评者从人情天理的角度,力驳回煞术的矛盾与荒谬,对改良社会、移风易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