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门摩崖石刻精品之一的《石门铭》,在祖国书坛上,以其雄健妩媚而扬名千古、蜚声中外;被誉为“书中仙品”,“不食人间烟火”(康有为语)等等。这些颂辞,可以说它当之无愧。然而,笔者认为在赞颂研究《石门铭》书法艺术的同时,还应就其文字内涵,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否则,就有“沧海遗珠”之憾。因为“当时锈此摩崖的目的仍在于记事颂德,而非显扬书法”。《石门铭》“是一篇珍贵的史料”,“有很高的  相似文献   

2.
石门方言指的是广西平南县大鹏乡石门自然村的居民讲的客家话。石门人的先祖于清初从广东梅县迁到石门村;石门方言虽经两百七十多年的演变,仍与其祖语梅县方言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均属客家方言(即客家话)。由于石门方言是客家话方言岛,故石门方言深受其周边方言—粤方言平南话的影响,其中在词汇中受影响的程度最深,例如,将“冰棍”讲作“雪条”,将“刚才”讲做“”等等。石门方言词汇还保留不少古代汉语的词语。  相似文献   

3.
艺术丑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术界对艺术丑的长期争论,根源于各自所站的角度,层次不同。其共同的弊端是缺乏系统整体观。罗丹的“化丑为美”说,站在艺术的外部层次上过多强调了艺术家的“魔杖”、“点金术”,忽视了审美主体对艺术丑的作用;施昌东的“丑不可化为美”,是只就艺术系统内艺术丑做为独立要素的独立效果而言的,忽视了艺术有机整体结构中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它要素联系产生的功能。总趴在一处放枪不是个好兵。笔者试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不同角度、层次对艺术丑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褒斜道自汉以后长期成为秦岭南北重要的一条通道。它不仅促进了秦、蜀地区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而且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在陡峭的石门一带,人们有的为开通或修复褒斜道而建立功绩者刻石纪功;有的刻石描写褒谷自然胜景;有的则留名题记……。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这些摩崖刻石虽然仅存百余种,但它们不仅是研究褒斜道的重要历史资料,而且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其电汉魏摩崖刻石十三种世称“汉中全汉”,更是驰誉中外。在十三品中,汉刻摩崖八品,曹魏和北魏摩崖各一品,宋刻隶书摩崖三品,而尤以《石门颂》和《石门铭》对书法艺术界影晌深远。本文试就《石门颂》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5.
石门位于今汉中市境内的褒谷南端七盘山下。自汉至清有摩崖石刻百余方,历经苍桑,相继散佚,至1970年修石门水库时,从中精选了十七块迁到汉中市博物馆,“石门十三品”就是其中之作,它是清代观石门摩崖者从中精选了十三种佳品而成说的,向为书家所称道。“十三品”书法艺术上溯东汉永平,下迄南宋绍熙年间,凝结了汉隶、魏体以及唐宋隶书之精华,堪称为书法  相似文献   

6.
《石门铭》是汉中褒谷石门“汉魏十三品”之一,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铭文记载了北魏正始、永平年间的褒斜改道和复通石门的经过,热情讴歌了羊祉疏请改道的事迹及主持工程的贾三德的品德和才干。文笔典雅生动,堪称古代铭文中的佳作。 《石门铭》中开篇记载了“褒斜重开”的缘起,称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首倡“重开褒斜”之举,在蜀道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试就羊祉“重开褒斜”及其仕迹连同史书上对他的评价,一并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认为,文艺应该是“浑然的人生的艺术”。这种文艺观,既反对“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点,也不赞成“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作改造生活的工具”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点,而主张将艺术与人生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强调“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本是人生的”,“既不必使它脱离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周作人解释他的上述文艺观点时说:文艺“本来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它怎能与人生分离?”所以文艺“当然是人生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艺既然称为文艺,自有其独自的特点,这就是其“独立的艺术美”,即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他说,“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固然“也是艺术本身的一种作用”,却“并非它唯一  相似文献   

8.
一、问:所谓的“石门十三品”指的是什么? 答:(郭荣章馆长回答,下同。)所谓“石门十三品”,通常是指《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二字、《晏袤释开通阁道碑》、《石门颂》、《杨淮表记》、《李君表》、《玉盆》、《魏王衮雪》、《石虎》、《李苞通阁道碑》、《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孝章通阁道碑》、《石门铭》及《石门铭小记》、《重修山河堰碑》。但也有将《岩然题名》和《宝庆  相似文献   

9.
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诗,三七杂言古,载王琦辑注本《李太白文集》第二十二卷。王琦谓此诗“题下似缺‘别人’字”。统观全诗,王琦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因此,诗题应是“下途归石门旧居别某人”。“下途”当是“南下途中”或“江行顺流而下途中”(“东下途中”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收集的我国160多个“石门开”型故事为例,接各种故事异文情节的差异,将之分为四个亚型,并追溯了“石门开”型故事在历史上的缘起及其演变轨迹.作者认为,我国的“石门开”型故事可分为两类口诀类和宝钥匙类。口诀类故事受阿拉伯故事《芝麻开门》的影响很大,而宝钥匙类故事则与阿拉伯故事的关系不密切,完全可以是在中国本土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而独立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1.
去年8月,由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石门实验学校、石门中学狮山校区、石门实验中学和石门实验小学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海合唱团,受“中欧国际关系促进协会”和维也纳政府的邀请,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选派,来到奥地利,于8月3日晚上8:00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56个民族合唱精选音乐会”合唱演出。当晚98名演员身穿56个民族的服装,唱着我国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如蒙族歌曲《雕花的马鞍》、白族民歌《七色童年》和《爱我中华》等10多首歌曲,充分展示了我国民族歌曲的韵味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闻一多文艺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在其早期受西方济慈等人的影响 ,认为“以美为艺术之核心” ,主张“纯艺术的艺术”并“纳诗于艺术之轨” ,坚持“做”诗并倡导诗歌的“三美”。然而随着那“不是混着好玩”岁月的流逝并亲身体验“生活的严重”后 ,他转而重视诗的社会价值并彻底摒弃了“唯美主义”的价值取向而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呼唤“时代的鼓手”。文艺观由“艺术为艺术”变为“艺术为人生” ,从誓做“艺术的忠臣”到成为“人民的忠臣” ,我们在其文艺思想的嬗变过程中 ,看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艺术美学的高度对中国绘画理论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似与不似”所涉及的是一个蕴涵、体现着艺术规律内核的美学命题。“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虽是中国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它所具有的美学性质有着极大的涵盖性。作为美学原则,它体现在世界各民族的绘画艺术之中。它既是艺术的出发点,又是艺术的归宿,是艺术的重要法规和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一、艺术的美来自思想你看一看艺术的杰作吧!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罗丹艺术论》第八章《艺术的思想性》) 词,一般地说,是一种抒情的文体。凡是优秀的词人,无不以“情”胜。但是,站在我们面前的,如果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话,那么,在他的抒情之中,就定会隐藏着更为深刻、更为耐人寻味的东西,即古人所讲的“理”或“思致”,今人所讲的“思想”或“哲理”。  相似文献   

15.
从艺术源泉律的观点来看,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成功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真实、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而要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首先必须深入生活,认识生活,了解社会,思考人生,这就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因此,观察对于艺术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艺术创作的第一基本功,是使生活上升为艺术的首要前题,是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的基础。古往今来,大凡有所造就的作家、艺术家,无不极其重视提高和培养艺术的观察力。早在西晋时代,陆机就有“停中区以玄览”之说,意思是要站在社会中广泛地观察人生。清代山水画家石涛也曾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源氏物浯》是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艺术杰作,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它在日本古典文学中著称为艺术的高峰。室町时代的文学家一条兼良在《花鸟余情》一书中,说:“我国的珍宝中,没有一个超过《源氏物语))的”;江户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本居宣长在《玉之小栉》一文中,说:“此类物语书中,唯有这部物语(指源氏物语),特为优异,独出心裁,大概空前绝后,无与伦比。”这种说法,未必恰当,然而,它却反映出对这部巨作的历史评价。《源氏物语》出于1001~1016年期间,比欧洲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十日谈》(1354)还早三百年。就在这个时期,如此规模宏大,内容深刻,形象生动的艺术作品,经一位女作家之手创作出来,实为令人钦佩。《源氏物语》问世以来,有不少评论家、文学研究家发表过许多评论文章和研究论文,作过不少考证,探讨过作品的重大艺术价值。有的站在儒教的立场上说,它表现了“劝善惩恶”的思想;有的从佛教的观点出发,强调“宿世”观念;有的说,它描写的是“贵族青年的恋爱”,“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之事”,甚至有的说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奸通”等等。总不能脱离普遍的“人性”、抽象的伦理道德原则以至宗教的教义。  相似文献   

17.
宋代石门轶事补遗和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中石门当褒斜道之冲,以汉魏颂铭而蜚声中外。两宋因金石学臻于极盛,骚人墨客多于此吊古刊石,抒怀发叹。尤其宋室南渡后汉中为四川宣抚司治,文武官员纷至沓来。石门周围修堰记事、游赏题名类刻石骤增。清倪兰畹《右门道记》碑:“来游题名几满,皆宋人手笔。”“南宋题名甚伙”可证石门石刻肇于汉魏而盛于两宋。 石门宋人题刻史料价值甚高,足资增补与考辨汉中地方史和宋人在汉中轶事,兹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的产生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最重要的特征乃在于它的“公共性”。其中关于“公共空间”的权力问题尤其受到公众的关注。它包括行政权力、资本权力、专家权力和公民权力。在我国,要保证公共艺术健康、有序地发展,建立完善的公共艺术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的是艺术独立和审美发生的问题,即研究“艺术”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被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脱离人类其它社会活动而成为一种独立存在方式的问题。过去,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讨论,多是从艺术同某种社会活动的相近、相似处着手,研究艺术究竟是从哪一种活动中孕育、发展起来。但这有时会把某种活动同艺术混淆起来。例如以前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它的内涵是指劳动孕育和培养了艺术。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艺术,当艺术一旦成其为艺术,它便要和劳动脱离,并与之对立,成为一种独立的  相似文献   

20.
一、“无规则之规则”之儿童画人们通常所认知的绘画规则总是经验性的,他们津津乐道的也总是以某种经验性技能的再现程度来断定其某一作品的优劣程度,所承认的也只是眼前的这张明确的正数显性的“画”的价值。这其实只是事情的一个层面。我们对“规则”一词的诠释不应以具有巨大世俗力量的“经验性”为唯一依据;也不一定非把它定格在具有经验性的某一层面不可,而应该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存在”。它是以事物的“无始无终”性以及这“无站无终”性又无时无刻地不在实现着某种“规则”为本质特征的。美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凯瑟·库赫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