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五羲之补联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家门的春联常被人揭走。一年,他忽然在门上贴了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对联,人们以为不吉利,都摇头走开,谁也不揭了。到正月初一,王羲之在上下联各被了三个字:  相似文献   

2.
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一副红纸写的春联,那是父亲撰写的最后一副春联。我家是"诗书传家"。祖父是晚清秀才,字写得很好。那时,农村识字的人不多,能撰写春联的就更少,像我祖父这样有名望的撰联高手,不用说,就是个"乡宝"。父亲得祖父真传,写春联也是个行家,他脑子活,又能适应新形势撰出应时好联,不同对象都能体现出个性,  相似文献   

3.
楹联趣闻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楹联就十分喜爱。古人欣赏对联,一要追求字写得漂亮,二要讲究意义吉庆。相传,因王羲之笔势流畅,字体清新,一年春节之时曾连贴三次对联,皆被人揭走。一年,聪明的王羲之忽然写出了这样一副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邻人一见,无不摇头走开,自然没人再揭。然而,就是在元旦那天早晨,他挥毫又在两联的下边添上了几个字,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字样。人们无一不拍手叫绝。 古时候,还有一些写在楼台亭阁、名胜古迹的楹联,更是别出心裁,语颇隽永。山海关  相似文献   

4.
高雅 《山西老年》2011,(3):14-14
见过用中文写的传统春联,但你见过用英文写的洋春联吗?有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一副“洋春联”的图片,不仅全用英文书写,而且对仗工整。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07,(5):56-56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相似文献   

6.
大成爱看书,可是不爱写字。老师教他写字,他说:“我只要能念就行了。”一天,上语文课,老师要大家听写,大成一听着了慌,他拿着铅笔,手有点发抖,只听老师念道:“啄(zhuó)木鸟,嘴儿硬,张翅膀,捉小虫,大家叫它树医生。”大成写不出来,他又听老师说:“不会写的字画一个圈儿。”大成  相似文献   

7.
如华 《老友》2016,(4):57
唐伯虎虽是才子,可他很清贫,有一年快到年关了,还在为没银子过年发愁。他心想,当朝阁老和我住得很近,就从他那里弄些年本吧。略加思考后,唐伯虎提笔写了一副春联,差人给阁老送去。阁老听说是唐伯虎赠送的春联,非常高兴,赏了来人三十两银子。打发完来人后,阁老打开春联仔细欣赏,见上面写着"今年真好晦气",每个字都  相似文献   

8.
儿子10岁时个头已蹿过了他,有人逗乐,拿尺子量过,他比儿子矮一寸。儿子从没有在人前叫他爹,代之的言语是:“喂!哎!哎!喂!”他一样欢快地“哎!哎!”连声应着。他生就一副娃娃脸,慈眉善目,几十年干净的连一根胡须都没长,没有胡须也就少了男人的尊严。开裆的小鬼头们都喊他:“小三狗!”“哟!哟!叭叭!小狗狗!”他也照样欢快地“哎!哎!”答应着。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写春联春联在民间普及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据记载,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士,须加春联一副”。从此,春联一词正式出现。朱元璋不仅为春联定名,而且为春联的普及作出了贡献。号称“对联天才”的朱元璋,一道圣旨,就把“题桃  相似文献   

10.
不淋一人     
有一天,禅师把他的3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然后他对弟子说:“为什么‘不淋一人’呢?”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肯定是因为那个淋雨的人穿着雨衣。”另外一个弟子说:“他说得不对,答案不可能那么简单。我想那肯定是一场局部阵雨,所以两个人都走在雨地里,才会有一个人淋不到雨。”  相似文献   

11.
百步吹灯     
小王是某厂有名的“智多星”,在一次青年联欢晚会上,大家都要他表演一个精彩的节目。小王想了想,就说“:今晚我没有什么精彩节目献给大家,就表演一个‘气功百步吹灯’吧!”“什么?”大家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一个个像喝了迷魂(hún)汤,全迷糊住了,都惊奇地说“:小王根本不会气功,他能表演这个节目吗?”这时,小王叫人找来一支蜡烛和打火机,将蜡烛点燃后粘(zhān)在桌子上,转身走了起来:“一步、两步、三步……”他一共走了100步,然后运足气,对准蜡烛一吹“,噗”一声,蜡烛熄灭了。小王说“:怎么样?走100步还能把蜡烛吹灭。不假吧!”大家都笑…  相似文献   

12.
父爱的定义     
郝持 《社区》2006,(18)
在绝大多数“重男轻女”的中国男人看来,我的父亲简直就是一个异类。6个子女中,3个女儿都是“掌中宝”,3个儿子却像从大街上捡来似的。从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除了严厉还是严厉。且不说我为看人家写春联丢了刚从储蓄所取到的过年钱,而差点饱尝父亲的老拳;也不讲踏青春游父亲却让我去读《朱柏庐先生家训》;更不用说以优异成绩考上初中反倒让我背诵诸葛亮的“教子篇”。单说父亲77岁高龄念念不忘的憾事,竟然是此生没有揍过我——他的二儿子,就叫我觉得老人家真是莫名其妙。的确,在兄弟3人中,只有我从未品尝过挨打的滋味。父亲想打我的理由简…  相似文献   

13.
老人的心愿     
翁志刚 《社区》2005,(7):54-54
小区有个老人姓刘,叫什么名字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人们都称他刘师傅。刘师傅70多岁了,背有些驼,耳朵也有点不灵便。每逢天气好的时候,他总是和老伴走到楼下的草地上去晒太阳。小区里的很多人都认识他,老俩口往那儿一坐,会时不时有人走过来跟他们打招呼,有时还会聊上一会儿。接触多了,大家就知道了他们有三个儿女,据说都生活得不错。但是没有一个人见过他们的子女。一天,邻居张阿姨买菜回来,看见刘师傅一个人坐在草地上,就走过去问道:“刘师傅,一个人啊,老伴呢?”刘师傅侧过耳朵,用拿手比划着说:“大儿子住院,老伴过去帮忙了!”“您儿子是……  相似文献   

14.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贴春联,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但纵观几千年的春联文化,却有着那么一些反其道而行的"另类"春联,如用时下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可谓"也是醉了"。宋朝宰相吕蒙正少时家贫,曾与母同住寒窑,以乞讨为生。有一年春节,他在家门前贴了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意指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家境的困顿激励吕蒙正更加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名相,而这副构思巧妙的春联也窥见了这位状元宰相的才气。  相似文献   

15.
一把苕帚,如果把它解开,你能把枝条一根根折断,要是系好呢,看你折不折得断它。——绥拉菲莫维支:“在夜晚”大家都知道那个七根树枝的古老寓言。有一位老汉,也算颇有点文化的人,他大概也读过这个寓言。他为了使儿子们和睦地一同生活下去,一天,他把儿子和儿媳们都召集起来,把七根树枝束成一束,叫他们折断这束树枝。儿子们一个个地试了一试,都失败了。这时,老汉把这束树枝拿了过来,把它拆散,就很容易地一枝枝地折断了。  相似文献   

16.
轻松一刻     
《社区》2011,(13):56-56
儿子的应酬 一天,儿子见妈妈来接他,便问:“爸爸呢?” 妈妈答道:“爸爸今晚有应酬,不能来接你了。” 儿子问什么叫应酬,妈妈说:“应酬就是你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  相似文献   

17.
审题如诊病     
故事精讲古时有个叫季梁的人得了病,大哲学家杨朱去看他,对季梁哭泣着的儿子说:“你父亲的病并不严重,只要好好调理,很快就会好起来。”但季梁的儿子不信,去请了三个医生来给季梁诊病。第一个医生说:“是冷暖失常、虚实失调、阴阳不和、饥饱不均导致的疾病,吃几副药就能好。”季梁听了说:“你走吧,你的医术太普通了。”第二个医生说:“你这病是因为先天不足而长期形成的,恐怕很难用药治好你的病。”季梁听了说:“你是一位好医生。”第三位医生说:“你这病是由于精神忧郁引起的,只要注重修心养性,不用服药也会好的。”季梁听了,称赞他是一位…  相似文献   

18.
依然 《社区》2004,(8):52-54
母亲啊,儿子叫您一声“妈妈”,泪如雨下。如果你能听到孩子的呼唤,请你用天下千千万万母亲都有的宽广的胸怀,接受你的儿子,给他一个真正的家。  相似文献   

19.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王徽之也是他的儿子。  相似文献   

20.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