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建福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65-7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流传甚久,相传出于北宋宰相赵普,《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引用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解释“半部《论语》”,称“典出于此”。《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赵普”条称:“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经常出现在各类文章著作中,显然各位引用者并未注意到,早在1970年,文史大家洪业先生就已撰写长文详加考证,指出“半部《论语》”只是传说, 相似文献
3.
李泰年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漫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兼谈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诚”李泰年千百年来,广泛盛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么,《论语》果真有这么大的神通和力量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精神境界吗,此处做一点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4.
余福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孔子的学术风格是坚定保留古已有之的华夏文化精神。华夏文化精神的价值指向是血族的“生生”,即指向血族的生存繁衍。“仁”深刻反映这价值指向。后世往往只从道德哲学角度理解仁,肯定大大缩小其意义。“仁”即“生生”,“生生”即“仁”,可从易学求得证明。《论语》中有关“仁”的重要命题都应从“仁即生生”的角度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5.
刘向红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76-80,118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中“乐”字出现次数的统计,以及“乐”字音义的爬梳,分析“乐”的最初读音为yào,乐(音乐yuè)乐(快乐抡)的读音是后起的;又据甲骨文字字形、相关相近字形分析以及古文献资料推测“乐”的本义是“五觳生长”,而“快乐”、“音乐”、“乐器”等为其引申义;对《论语》中“乐”字语义分别作了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6.
韩高良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9(4):88-92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尹烨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论语》中“为”字出现的频率较高,可以将其用法归为三类:一、“为”所表示的意义较虚,可译成“是”;二、“为”所表示的意义比较实在,可译成“做、制作、治理、成为等”;三、“为”所表示的意义比较灵活,这时候就要依据具体语境对其做出适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周海春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0-14
《论语》中的“学”具有学习、学问、学说、学派、练习、模仿、觉悟、教授等诸种含义,其中可以把“觉”理解为“学”之体,其他含义为用。这种理解有助于实现《论语》哲学的持续建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其信奉的一切伦理道德纲常中,“孝”被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孝”在孔子“仁爱”理论体系架构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行孝之法分为物质奉养、情感慰藉、奉之以礼及从义不从父。孝的教化作用,其一在于它实质上巩固了封建社会上行下效、下不犯上的等级关系,这一点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看重。然而,这并不是“孝”的终极意义,行孝是修养君子性格,以成“仁”道。 相似文献
10.
陈晓强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52-55
<论语>首篇首章<学而>中的三句话次第分明、联系紧密.从文本的角度看,<学而>居于<论语>首章首篇,蕴含着先秦至两汉学者的文本共识;从思想的角度看,<学而>谈"学"谈"行",学行结合,反映出孔子勤奋求学、艰难行道的一生,凸现出孔子生命的力度和人格的魅力.因此,将<学而>置于<论语>首章首篇是有深意可寻的. 相似文献
11.
《论语》“慎终追远”章章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对“慎终追远”章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尽哀尽礼治丧解“慎终”;以尽敬尽诚祭祀解“追远”;以“君能行此二者”、“下民化之”、其德归厚,解“民德归厚”。但若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细究起来,就会发现这延续了两千多年之解释的不当。经考证,“慎终”应指德行善举的一而贯之,有始而能终;“追远”指行仁之道——“死而后已”;“民德归厚”指民众若能做到“慎终追远”,自会德性复归于先前之淳厚。 相似文献
12.
张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论语》“侍坐”章中曾点述志的意蕴,是争论了几千年的话题,对此,本文在评述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曾点志在祭祀的观点,并力图另辟蹊径,从“儒”渊源于巫祝、孔子与巫祝文化的关系、孔子晚年“宏道”精神、曾点个人身世以及文字训释等方面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刘卫琴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27-30
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这是人类和平共存的最基本的原则和保障.本文主要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浅析了<论语>中的和谐、和平意识. 相似文献
14.
韩高良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郝青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论语》是一部统领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 ,其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一直是中国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语言发展到今天 ,“君子”这一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从《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入手 ,力求探究君子的本来“面目”。文章认为 ,《论语》对君子这一角色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即必须做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 相似文献
16.
张华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7-48,51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更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最能反映孔子的思想。实际上我们更可以将它看成是孔子的一本教材,是对弟子的传道、授业和解惑。这本教材涉及面广,几乎包括人生的各个方面:政治、思想、为人处事、择友等。为了能将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形成一个系统来研究,我们挑选了其中的一个高频词“君子”作为研究的主线,通过它来探求孔子的学说。 相似文献
17.
顾士敏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这样一段名文: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文中所提到的人用以衡量对象并因此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内在固有的尺度”,作为自然界最高的价值标准,它,不是别的,就是“人性”。因此,人类在衡量“对象”时,提出和解答着关于对象的一系列问题,也提出和解答着关于主体自身的一系列问题。人类对自身提出的问题及解答,即“人论”。 相似文献
18.
《论语》“忠”“恕”本义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宝魁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正确解释"忠"、"恕"二字对于准确理解把握孔子思想以及《论语》非常重要。"忠"指把心放正中,不偏不倚,并以此对待人和事;"恕"指如同自己之心,用自己之心情去体会他人之心情。 相似文献
19.
20.
《论语》中"行"字出现次数较多,其意思有差别。《论语》中用"行"字的"做;实行"意义的地方较多,大概有26处,此外还有"行走"义5处;"行得通"2处,"品行、行为"10处;"前往;离去"5处;"外交官"1处。《论语》中的"三人行"的"行"的传统释义存在疑点,可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