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固在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然当时的中国对世界发展局势的茫然无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鸦片战争战事三起三落,中国败而再败,然清政府对战争因何而起,战势如何发展,战争为何失败,却始终处于盲目状态,这种败而不知其因,败后不明其训,才是历史的真正悲剧。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过去史学界的结论很明确:政治腐败、军事落后。但是,如果我们今天重新来认识这个问题,就不难看出,当时中国对世界的茫然无知,亦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在政治军事上的对峙,以及双方利益依存与对立的不断转化都促使游牧民族一次次突破长城的阻隔,驰骋于晋西北地区,通过暴力征服、劫掠或和平贸易等种种方式,将这一辽阔地带变为两种文化交流、冲突的主要场所,所以这里的土地真实地记录了明御蒙古、清讨噶尔丹近六百年的战事烽烟.该文以杀虎口为中心梳理区域军事建筑群落布局的发展演变,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及特点,最后总结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雍正平准战争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年间的平准战争,是指雍正九年、雍正十年(1731——1732)清廷两次出兵塞北,对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的战争。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两败俱伤,不得已而停战议和,直至乾隆四年(1739)和1义达成,战争方告彻底结束。本文试就战争的背景、主要进程和重大战役、清军未深入漠北伊犁的原因以及对岳钟琪等大将的处理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辽东军食问题直接影响了明清战争的进程,也是一直困扰明政府的大问题。明政府在辽东大溃退前和关宁对峙时期的军食供应状况和军食政策突出地体现了军食与明清战争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奕山在战前一面谴责投降行为,一面做战争准备。当英军连樯而至时,奕山被迫,仓卒出击,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清军接连败北。在占优势的议和舆论压力下,奕山势孤,举足无措,最后决计投降议和。但奕山仍不失为一个主战派人物,一个缺点较多、失败了的主战派。  相似文献   

6.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在胜利的条件下与外国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战争。从战争整个过程来看,双方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战争中有和谈、和谈中有战争。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中国在取得战争连战连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停战,与法国签订条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之所以是这样的一种场面和结局,纠其原因是由中法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决定的。尤其是中国清廷方面的战略指导思想,耐人寻味,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清军在此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亦是近代清朝对外战争中唯一取得过的胜利),但是最终仍是以清政府屈辱妥协议和签约为结局。故历来史著皆称这场中法战争,是中国“不败而败”,而法国“不胜而胜”,并指责清廷议和是卖国投降云云。笔者认为,综合当时的军事战略与战场局势、国际政治外交与清朝内外形势进行客观辩证地认真分析,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并非是出于主观激愤情绪的“不败而败”和“不胜而胜”了。  相似文献   

8.
纵观二战后的苏美关系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随着各自实力大小的变化而时紧时缓。如所周知,苏美所奉行的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即以经济和军事的实力为后盾。为此,双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在不断地追求军事优势,以压倒对方,于是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夺,这也成为二战后苏美关系发展的一个主旋律。 二战结束时,苏联正处于战争的创伤之中,战争使苏联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后人民急需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因此,苏联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尽快  相似文献   

9.
在宋金关系史上,金太祖阿骨打一朝始终同宋保持着和平联盟的关系。金太宗吴乞买时期对末发动了战争,一直战火连绵。其间虽然也有个别人想同宋议和,但由于主战的粘罕一派掌权,真正的议和未曾实行,只是作为战争的辅助手段,搞过一些议和活动,不过是在新的形势下采取的“以和议佐攻战”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巳。只是到了金熙宗统治时期才改变了原来的对宋政策,与宋真正议和息兵,两国一时出现了和平相处的局面。为什么金熙宗时改变了对宋政策?其作用如何?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五代时期是一个分裂混战的时期,战争经常发生。后周与北汉之间进行的高平之战,在五代史上并非一场大战,但它却是五代史的一个转折点,意义非常重要。本文对高平之战的缘起、双方胜负的原因以及战争的意义作了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大量官私著述,对17世纪20至40年代明清间议和的历史进行了考察,分析了这些议和的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批驳了明统治集团关于议和是重蹈家金议和覆辙的错误论调.作者指出,明廷由于在议和中一再丧失良机,由主动变成被动,结果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国法西斯发动了侵略波兰的战争。一贯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于九月三日相继对德宣战。英法对德宣战后,双方并未真正交火,直到一九四○年五月,法西斯德国大举进犯法国,战争才正式展开。人们称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年五月为“奇怪的战争”或“静坐战争”时期。那么,英法对德宣战,有无其合理性?为什么会出现“奇怪的战争”这一局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货币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但是北宋的货币制度却始终没有能够统一,除四川铁钱流通区外,仁宗时期又出现了一个铜铁钱并用的地区,这就是“以永兴军、太原和秦州为支点的西北市场”,包括陕西诸路和河东路,由于西北地区处在北宋与西夏对峙的前沿地带,西北地区的经济被纳入了军事与战争的轨道,大量的驻军和庞大的战争耗费,使西北市场成为巨大的消费场所。为着军事与战争的需要,北宋政府在西北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特殊的经济政策,而最突出的则是铜铁钱并用的货币政策,它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可是,史学界对这一问题还缺乏专门化系统化的研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战争结局最终取决于交战双方之间力量的对比,强者胜而弱者败。作为一种概括性的结论自然是对的。但是,力量本身包含的内容是什么?所谓力量强弱是否就是指军队在数量上的简单对比?实际上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仅包括军队的数量,还包括与它相联系的诸如士气、整体战略部署、战役战术的应用、军事技术水平、武器性能以及后勤保障;甚至物资资源、地理和人口条件,对战争均有直接影响。本文拟就二次大战中军事技术与兵器的作用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引起更多同志来研究它。  相似文献   

15.
碧蹄馆之战后,壬辰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明朝和日本不断就议和条件进行交涉,最终日本答应撤军,明朝遣出册封使至朝鲜,准备待日军尽数撤退后渡海赴日。在此期间,朝鲜对于封贡议和极其厌恶,对遣使参与议和的提议更是强烈反对。然其迫于压力,不久动摇,同意遣使。再后议和失败,朝鲜则迅速遣使赴明请兵,积极备战。这些反应及态度变化,既反映出“自我中心”思潮影响下,朝鲜王廷诸多心理、举措与“事大”传统的冲突,又反映出军事受挫情况下,朝鲜在面对日本时更为强调自身文化优越性的心态。黄慎出使日本,记录了册封议和的种种细节。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可以了解封贡议和活动中朝鲜层面的详实状态,进而揭示当时多重且多变的东亚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满族是少数民族中人数比较多的一个民族。汉满两个兄弟民族在历史上长期混居杂处,在经济文化方面互相促进,在生活习俗方面互相影响,逐渐自然融合,形成今天的局面。这是汉满民族关系的主流。但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双方也有冲突与斗争,甚至兵戎相见。明清战争就是后者的突出表现。在今天,正确评定明清战争的性质及其是非功过不仅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总结,而且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民族团结。对此想谈几点粗浅意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7.
后金朝鲜议和与李廷龟的外交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627年,后金与朝鲜之间爆发"丁卯之役",战争的结果是朝鲜被打败,双方议和。作为中朝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时任兵曹判书的朝鲜重臣李廷龟,参与对后金的议和活动,见证了双方的订盟事宜。之后,后金与朝鲜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展开外交交涉,李廷龟也在其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努力为朝鲜争取最大限度的权益。考察李廷龟在后金与朝鲜议和前后的活动及其作用,有助于更加明晰地了解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后金与朝鲜关系发展史。  相似文献   

18.
民元南北议和不纯是革命党人推行妥协路线的结果,更是当时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愿望.南北议和最后能达成协议,是诸多社会力量互相妥协的结果,归根到底,是由当时阶级力量对比决定的.孙中山赞成南北议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取共和政府早日成立,以和平的手段,达到革命的目的.他对议和始终持赞成态度.举袁世凯为总统,也是他的一贯主张,不宜把他说成是反对议和的左翼代表.南北议和是革命党人有原则的妥协.原则就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实行民主共和.通过议和,实现了民主共和,是个很大的成功.议和使战争停止,避免了战争的巨大破坏,减少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使双方减少了将士的牺牲,物力的损耗,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由于议和,使北洋军阀得以暂时保存,留下了一个巨大祸根.后来历经18年的多次斗争,才彻底消灭了北洋军阀这股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19.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战争多发期。作为战略枢纽的汉中,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军事争夺的焦点。在对汉中的争夺中,各军事集团经常将强制性的移民政策作为主要手段,以赢得战略主动权。这一政策的普遍运用与此时期的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作战地域不断延伸、人口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亦对战争的走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该时期军事战略的组成部分,移民政策的精准实施,对于增强各军事集团的战斗力,巩固防御、保障战争后勤供给、削弱对方实力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战争多发期。作为战略枢纽的汉中,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军事争夺的焦点。在对汉中的争夺中,各军事集团经常将强制性的移民政策作为主要手段,以赢得战略主动权。这一政策的普遍运用与此时期的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作战地域不断延伸、人口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亦对战争的走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该时期军事战略的组成部分,移民政策的精准实施,对于增强各军事集团的战斗力,巩固防御、保障战争后勤供给、削弱对方实力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