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分析索绪尔关于语言的任意性原则和一些学者对语言任意性的解释,对任意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这一命题提出了疑问,并讨论了语言单位之间的理据性,语言和外部自然世界的某些联系以及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语言的非任意性是语言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通过分析语言符号的形成,词的构成和句法,来讨论语言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认为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应该是非任意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语言符号任意性和非任意性的研究中,存在着两个需要商榷的问题:(1)语言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到底指什么;(2)任意性和非任意性的关系如何。二者并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而是互补共存、相辅相成,在语言的多个层面上共同成为语言组织中的两大功能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语言符号任意性是指概念和表示该概念的语音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和先验的联系。 然而,整合的符号观认为任意性体现在符号和实体、语音和语义、语法结构和语义内容等两 两相对的构件之间。和任意性对立统一的是非任意性,包括理据性和象似性。理据性是语言 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某一语言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分为语音、语义、语形等内 部理据和拟声、象似、省力等外部理据。象似性则主要涉及语法形式和语义内容之间的可论 证性,是对任意性的重要补充。任意性和非任意性互补共存、相辅相成,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上共同成为语言的两大自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5.
非任意性是任意性的反题,主要包括理据性和象似性。作为语言符号的重要原则,它体现在语言系统的诸多层面。就语用而言,非任意性能对语言运用情况进行全新解释,具体表现为语用理据和语用象似。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实例分析了一些典型的言语行为事件,结果表明非任意性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看似任意的语用现象,并能取得以简驭繁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6.
隐喻认知的创造性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具有“创造相似性”的功能,但受到认知规律和语用、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讨论了隐喻认知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站在功能主义的立场,系统功能语法支持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非任意的、有理据的联系。Halliday从非任意性的基本思想出发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体系。本文着手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概念(意义)基块的建构,从及物系统的视角揭示理据性在语言作为关于经验之理论的存在上和在语言系统内部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术语内涵的不同解释是语言任意性和非任意性之争的缘由之一,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本源性的、语篇分析式的清理和阐释.分析表明,任意性最根本的意思是我们无法从物理、生理等自然方面找出施指与所指结合成语言符号的理由.同时,任意性也体现在语言符号和外界实体、语音和语义、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等两两相对的构件之间.和任意性对举的是非任意性,包括象似性和理据性.理据是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某一语言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象似性则主要涉及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的可论证性.从我们给出的关于任意性和非任意性构成的层级体系示意图来看,任意性是受非任意性制约的任意性,而非任意性是以任意性为生存条件的非任意性,二者互补共存、相辅相成,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共同成为语言组织中的两大功能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任意性原则是语言符号最基本的性质.本文从语言符号观的视角,简要探讨和分析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非任意性及其制约因素,以期加深对语言符号性质或本质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0.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学说在语言学界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象似性学说研究的深入,这一理论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等方面论述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非平衡性.认为两者共存于语言符号的统一体中,但任意性主要存在于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态和词汇层面,而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则遵循象似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传统理论把语法看成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层面,其描述可置意义于不顾;而认知语法所处理的则是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结合体.意义被视为概念化过程,通过认知过程来解释.语言结构及其使用也以经验为基础,并与认知心理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和语法是密不可分的,语法是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语法。因此,概念化也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概念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对概念化所涉及的认知心理机制作出了初步阐释,认为注意机制在概念化及其方式的选择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鉴认知心理学所揭示的认知机制和规律,不仅能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还能更有效地指导语言研究实践,加深对概念化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文化中的隐喻对其思维方式、艺术创作、语言使用等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英语学习者时常在英语隐喻理解过程中产生困惑。图式理论可以为英语隐喻理解架起一座桥梁。本文试图根据隐喻特点及某些相关的运作机制对英语隐喻理解程序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从而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隐喻的领会与欣赏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隐喻理解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隐喻理解过程中本体、喻体、认知语境、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分析认为,本体和喻体的概念确定、认知语境的建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都是理解隐喻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考察与隐喻理解关联这几个因素发现,隐喻理解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5.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有:形象美,情感美,新奇美。  相似文献   

16.
关于"零口供规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权是国际刑事诉讼立法趋势,而我国目前尚未承认沉默权的存在。但作为沉默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零口供规则已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得以推广。本文从零口供规则的概念分析入手,深入探讨其实现的可能性及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小型电视新闻汉译英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13个汉语原文的不同译文,总结了电视新闻的隐喻特点和翻译策略,以及影响隐喻取舍的因素。研究结果证明语言学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更加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及分析方法。翻译研究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英汉动词“结果”义概念化方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英汉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其动词“结果”义概念化的方式可能存在异同。概念化的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到有关词语的语法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比发现,英语中“结果”义常常综合地表达在动词中,而汉语则偏向于分析地采用“动词+小词”的形式表达;同时,根据汉语动词“结果”义概念化对句法系统的影响,说明了现代汉语句子信息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19.
科技英语语篇中抽象名词多、被动语态多。抽象名词词组作一个句子成份,称为名词化;被动语态与之对应,可称为形容词化。名词化和形容词化都是语法隐喻,合起来称为喻化”。喻化现象在科技英语语篇中较为集中。本文讨论了科技英语语篇中喻化现象集中的原因、科技英语语篇的语言特征以及喻化现象研究对英语教学、语篇语言学及语篇信息处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概念隐喻的认知视角切入,解读《致海伦》诗题之美的双重蕴涵。指出作者以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神建构实体、结构隐喻,以缥缈神圣的神之美和古朴绵长的物之美为始源域,映射出恢弘壮丽的海伦之美,彰显出诗人倾其一生追求的"唯美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