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唐代中叶的“永贞之变”,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在这场斗争前后,围绕着革新还是守旧、前进还是倒退这些根本问题,儒家和法家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法家的杰出代表是柳宗元。他力主革新变法,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儒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儒家的代  相似文献   

2.
王充,会稽上虞人,他是东汉时代杰出的哲学家。王充的哲学思想属于哪一家,过去说法不一。明清之际的熊伯龙在《无何集》中说王充是“儒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王充是古文经学家(属汉代儒学的一派);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说王克思想“属于道家”;从《隋书·经籍志》到清朝钦定《四库全书总目》,都把王充所著《论衡》列入“杂家”。在“批儒评法”的时候,王充又变成了反对孔孟之道的“法家代表”。王充的哲学思想究竟属于哪一家?本文想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晏子春秋》中的政治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是 ,对君民、君臣矛盾统一关系的认识 ,对“道在为人 ,而失在为己”的辩证规律的揭示 ,对政治矛盾的尖锐化及政治变革的认识 ,以斗争求合作的思想 ,对“和而不同”思想的发展 ,对内政与外战和外事相互关联的认识。其政治辩证法思想与其反对迷信的主张和哲学辩证法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还吸取、运用或发展了墨子、孟子、《老子》和法家的有关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管子丰富而杂的思想中,以法家思想略为占多。在重视经济学意义上的德治的同时,管子特别重视法治,法治思想应该是管子根据当时社会形势变化的新发明。管子及其后来的法家都强调经济和法治对政治的根本意义,反对儒家的亲亲原则,即反对儒家以伦理代替政治或者以伦理干涉政治。他们认为,伦理无法信任,不能被当做政治的根本;即使伦理有些积极意义,也由于其生效太过缓慢而变得微乎其微。法家相信,法律的有效性仅仅在于能够建立起人们对法律的社会信任,有了社会信任就足够了,其他方面都是可有可无的。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法家的法治并不成功,尽管法家看到了人性的某些方向,但也忽视了人性的另一些方面,尤其是没有看到人性的复杂和自相矛盾。法家迷信法律足以规训人的行为,是把人看成了可训的动物,这是一切强硬派专制主义的共同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5.
韩千 《社科纵横》2005,20(4):141-142
商鞅在性恶论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论,韩非是中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的重刑思想,进而强调“求过不求善”,严刑重罚。这一思想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成为了秦代最重要的治国手段。但到秦汉以后,随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的确立,重刑思想逐步被儒家的“德主刑辅”所取代,但其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和儒家思想最终形成了儒法合流,从而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6.
傅夫根 《江右论坛》2007,8(5):54-56
作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子是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一方面继承了法家思想,主张严刑酷法,以吏为师;另一方面,韩非的学说却本于黄老无为.两种不同路径的学说在韩非这里得到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韩非的思想只能是一种政治学说,韩非学说的主要部分是他的"法术势",是为维护君权统治的一种政治学说.他的人性论和公利私利之辩共同构成了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从韩非的理论路径来看,具有鲜明的伦理思想的部分是人性论和公私之辩.  相似文献   

7.
李贽生活在晚明嘉靖、万历时期,由于出现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包括文艺观念在内的思想文化观念,也出现微弱的新因素,这种新的观念形态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畸变的怪胎,令人骇心瞠目,李贽的“童心说”可以说是这种新文艺观的集束的激光,放射出类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的认识论和经学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董仲舒的认识论有一个从认识外在事物转向认识圣人所制“名号”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把认识论从属于政治学,强调以“名分”治国。董仲舒的很多政治、伦理思想渊源于先秦儒学,但他在解释先秦儒家典籍时并不拘泥于书本,而是通过自己的解释方法去发掘原典中的“微言大义”,实现了传统思想的适时转化。  相似文献   

9.
规范教化秩序——儒家礼治思想漫议白奚在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上,先秦的儒家和法家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和选择。儒家的选择是礼治,关于礼治和法治之优劣,孔子有过经典性的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耻”、“格”两...  相似文献   

10.
赵普(公元921—992年 ),字则平,幽州蓟(今河北蓟县)人。是北宋王朝的开国元臣,曾在宋太祖、宋太宗二朝三次任相。他继承“世异则事异”的法家思想,认为“事不凝滞,理贵变迈”(宋史256卷)。他总结了唐末五代藩镇擅权,尾大不掉,酿成分裂割据、混战纷乱的历史教训,积极推行了一条坚持统一集权的进步路线。他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政治改革,帮助宋太祖兄弟重建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赵普是一个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但是,赵普的真实面目却被后来的儒生们完全歪曲了。大约在他死后二百年左右,他被当作专读《论语》的儒林楷…  相似文献   

11.
美国思想家至今在用一些标签来表示过去3000年来中国思想整体的各个部分,而几千年来中国思想家却始终用诸多种方式来划分和命名他们的思想遗产。英国的学者们用一系列“学说”来称呼较大块的思想,几乎每一种对中国思想史的叙述都要提到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但却没有任何一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标准可以运用于具体的思想家、本文或思想。“四大学说”这一用法的部分理由是:在中国它们具有明显的相互对应性,但问题在于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这些术语的用法并不能清楚地区分彼此,甚至只是  相似文献   

12.
赵杏根 《阅江学刊》2012,4(5):62-68
西汉儒家秉承先秦儒家“民本”、“农本”、“节用”、“尚礼”等思想,对生态保护而言,利大于弊。西汉儒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用之有度,取之有时”的思想,在注意到开发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选择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感恩等方面,对前人有所超越。西汉盛行的“灾异说”把生态灾异政治化,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误导了人们对生态灾异真正原因的探求,影响了生态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浅析孟子性善论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献玲 《社科纵横》2005,20(5):123-123
儒家学者孟子树立并系统地论证了“性善论”。在此基础上他辩证地阐述了道德教育思想:“尚志”与“改过”统一;“恒心”与“专心”统一;“内修”与“外影”统一;“舍生取义”与“浩然之气”统一。其丰富的理论为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施教者、受教者、教育环境的应然提供了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14.
盛唐大诗人李白诗中塑造的形象包蕴极广,思想也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态。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当代学者论及李白思想时亦多祖此说,认为其思想是以儒道为主的多种思想的结合。且以当代最有影响的两部《中国文学史》为例:“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当他想要用世以建立功业的时候,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沈家本思想核心沈家本一生治律,同时“从事经史考证之书”,兼治经史,融经史于律。法律学识之渊博,中国法律史上鲜有能与匹敌者。翻开他的著述,举凡法律所及的方方面面,无不为其所考论。对这样的融合中西法学大家,如果不把握他的思想基点(或思想核心),就很难对他的整体思想和历史作用作出正确的评估。沈家本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 通观他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他的思想核心就是儒家仁政和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仁”的首创者,“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政”是“仁”的滥觞,由孔子的继承者孟子创立并系统化。“仁政”“仁学”是儒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孔子纳“仁”入“礼”,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又一步步“纳礼入律”。因此,中国封建法律包容了孔子以  相似文献   

16.
贾新奇 《唐都学刊》2013,29(4):6-11
德才观是李贽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李贽贬抑德性,强调才智因素的社会价值,从而大大提升了才智的价值地位。这种重才轻德的德才观,是对儒家德才观的偏离,其背后隐藏的是李贽对儒家秩序取向社会哲学的质疑。  相似文献   

17.
在明末名教桎梏和市民社会的催逼下,李贽为恢复儒学的真精神和探究性命下落,借用佛教“真空”观取代传统儒学的“道器”论,将性善论的“赤子之心”置换为自然之性的“童心”,通过“童心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真”的本体论地位,在心学范式下艰难维护儒学道统的同时开启了前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然而,由于在农业文明时代道统维护与思想启蒙的悖结,李贽不仅因其“童心说”而成为儒学“异端”,还被由其催生的明清启蒙思潮所扬弃。  相似文献   

18.
儒家产生时并没有一种传统,儒家的传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孔子曾认为他的思想是“以一道以贯之”的,他并没有说明“一道”是什么,而他的学生则把它理解为“忠”和“恕”。《中庸》自称是“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但是从未有人描写过尧舜的传统制度如何。中庸之所以能成为儒家传统的中心概念,是因为中庸是儒家传统的开始。“中”有两层含义,一个是适度的、恰当的,《中庸》:“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论语》:“过狁不及”等等都是此意。另一个含义就是程颐提出的不偏执一端的说法。“中”的思想在儒家的第二代《大学》、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是梁漱溟一生思想和政治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他对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一个转变时期。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梁漱溟以"社会改造"和"民族自救"为宗旨,提出了一系列救国主张,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以农村动员为持久抗战之基础,以政治民主化推动各党派的联合,共同对敌,实现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一思想主张体现了其新儒家文化观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今道友信以西方存在主义美学为参照,对中国儒家美学重新加以阐释与改造,以使它具有时代色彩和现代性。他对孔子美学的主要范畴“诗”、“礼”、“乐”重新阐释界说,从而赋予儒家的“诗教”、“礼教”、“乐教”思想以新的意义,显现出现代人文主义的特点。但今道友信对孔子思想的阐释具有非历史主义倾向、非理性主义色彩和非科学成分,暴露出存在主义哲学立场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