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伦理精神的审美之维包括自然的审美之维和创新的审美之维。科学伦理精神自然的审美之维也可称为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客体之维,它是科学活动主体对自然物或现象的表现形式、内在结构、运作规律、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性的好奇惊异、敏锐感悟、执著追求、不懈探索,进而生成独特的美学透视、美感领悟和审美直觉。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创新之维也可称为科学伦理精神审美的主体之维。就其本质而言,在它所关涉的对象(科学理论、技术产品)的美,无论是其概念及其目的,还是其外在的特性,丰富的复杂性和实在性,都显得是从其本身生发出来美。  相似文献   

2.
小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德与艺术情趣的精神特征与审美意象,此即为审美伦理的特性。从小篆之源流与发展历程而言,它成于秦、兴于唐、盛于清,几经沉浮,呈现出相承相异的审美伦理特质。左宗棠的篆书正是在综合前代篆书的基础上,集古出新自成“左篆”。作为书法艺术遗存,左篆具有丰富的审美伦理旨趣,富含“以理节情、情理融通”的审美伦理精神,“刚柔相济、中和有度”的审美伦理规范,以及“文质兼备、美善合一”的审美伦理境界。作为现实艺术载体,左篆具有展现湖湘精神特质、凸显美德伦理品质和宣示教育伦理效应的当代价值。作为审美伦理典范,左篆彰显了中国篆书艺术“知行合一、书品载道”的伦理价值与伦理神韵。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具有共同的品格,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伦理精神,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的融合必然走向科学伦理精神。科学伦理精神既是科学精神的升华,也是伦理精神的逻辑展开,因而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活动主体应该而且必须具有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工程是人类的一种生存和实践方式,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培育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伦理精神,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保证我国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工程伦理精神是工程活动主体对自身行为价值引导的体现,具有求真、臻善、审美三重向度。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精神培育的重点在于团队精神和工程伦理责任,具体的培育途径是:在高校层面,将工程伦理精神融入到各类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第二课堂等环节;在国家层面,有赖于政策支持和制度更新,以保证工程伦理教育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间美术伴随农耕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在发展过程中承担了一定的教化世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不乏伦理的精神内容。  相似文献   

6.
从大学精神的视角透视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大学精神的人文关怀实质,主张从伦理之维和审美艺术之维来建设校园文化。对于前者而言,就是营造理性启蒙和自律理性的文化氛围;对于后者来说,就是倡导艺术自由、审美个性的文化氛围。二者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审美目标以伦理为本位,追求审美的社会功利目的,而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在审美的途径上,儒家重感性认知,强调“诗、书、礼、乐”等审美途径,而道家重心理过程,主张“道法自然”。对审美功能的认识方面,儒家认为审美是为实现伦理政治服务的,而道家则认为审美的功能在于创造性激发功能,即促使个体自行参悟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8.
工程与伦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就工程而言,其中蕴涵了十分丰富的伦理内涵:首先,工程中蕴涵了多元伦理关系,包括工程与自然、社会、人的伦理关系以及工程与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的伦理关系等;其次,工程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蕴涵了多重伦理机制,既有宏观的、中观的,又有微观的,既有观念维度的引领,又有实践维度的协调;再次,工程及其运作会产生多维伦理效应,包括在一定时空维度产生的对于自然一社会一人的伦理效应,也包括对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伦理效应等,因此,工程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工程活动主体的伦理责任。在当代,工程活动主体的伦理责任又具有多重性,其一是由于工程活动的复杂性、综合性和多样性;其二是由于在工程活动中,工程活动主体所遇到的伦理风险千差万别,其道德选择也具有多样性;其三是工程活动主体的伦理责任不仅指工程活动的个体,更是指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共同体。为此,必须十分注重对工程活动主体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并转化为工程活动主体内心的道德信念和工程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9.
艺术是审美关系的典型形态。审美关系与认知和伦理实践关系有联系 ,但有质的不同。审美有两大特征 :一是人与物分开 ,以确立人与同于外物 ,但它又把“物”与人的内在心灵融为一体 ,因而具有鲜明的有界限而又界限的特性 ,从而与把分辨事物特性的理智认知分开 ;二是审美不以占有对象为目的 ,而是以自身为目的 ,具有鲜明的无目的目的性 ,从而与具有鲜明外在功利目的的伦理实践分开。正因为这样 ,作为审美关系典型形态的艺术 ,虽以“出场”的事物为表现对象 ,但却能把“出场”的与“未出场”的、显现的和隐蔽的事物融为一体 ,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刘霞 《南都学坛》2014,(4):111-114
公民教育作为一个西方的概念,在中国的实施需要基于中国的土壤。因此,中国的公民教育应以儒家伦理精神作为根基。伦理的核心目标是追求普遍性、公共性,伦理之"伦"等同于公民之"公"。基于儒家伦理精神的公民教育要将培养好人作为好公民教育的基础,追求个体善与公共善的统一;要以责任为限度,培养权利主体的公民,新时期应特别强调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要将公民德性作为法治教育的必要补充,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商帮文化的发源地和重要组成部分,豫商伦理精神在历史演进中秉承了中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华部分。当代豫商的伦理精神以"贵中尚和"为特质,表现为坚忍不拔、恪守诚信、勇于担当的工作伦理、经营伦理和管理伦理的三维有机统一。面临着小农意识、家族色彩以及官商色彩的困扰,促进豫商伦理精神的观念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向互动、道之以德且规之以矩形成内外支撑的软硬合力、注重道德舆论引导是建构当代豫商伦理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科学活动的伦理价值是科学活动主体对人的价值(包括人的理智价值、德性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肯定,是科学活动主体对科学活动成果的社会应用中所产生的正负两极效应的自觉,同时也是科学活动主体探索科学活动成果合理应用的实践和对促进人-社会-自然系统协同运行的道德责任与"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观与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任何一种发展观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伦理支撑和道义支持;任何一种发展观的实践推进都必然要体现出相应的伦理价值导向。对传统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进行比较研究,可揭示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伦理精神、道德原则,所体现的先进伦理文化的发展要求。如何认识和处理发展过程中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体现出不同的伦理意蕴。在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追求公平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4.
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不断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的新颖之美、成效之美、价值之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彰显了理论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及动态创新的发展之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是特殊话语里的民族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的紧密结合,彰显了科学理论与民族精神的契合之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表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时代的本真之美。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包含着强烈的审美诉求:追求和谐,追求完美,实现科学发展。这既是对现实特色的描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15.
舒斯特曼和韦尔施这两位当今国际美学界的重要学者,在审美伦理方面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反对现代性的理性至上和各种恶性区隔,反对审美现代性的区分逻辑,在美学与伦理学、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都更关注两个领域的联姻,这顺应了后现代的跨越边界和填平沟壑.但是,舒斯特曼强调审美对伦理的渗透,却忽视了审美对伦理元素的汲取,在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最终走向差异、多元的伦理审美化,这折射了后现代自身的矛盾,即一方面反思、克服现代性,另一方面却以同一原则消解自身,为了历史而放弃价值观的东西.韦尔施则为差异的后现代审美寻求基础和确定性,从伦理角度寻求审美的普遍共享性,在维护多元性的同时,更倾向于对共享价值的追求,与后现代的第二阶段,即正在兴起的“第二次现代性”、“审美的第二次现代性”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6.
审美精神就是人们在领会美、创造美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思维、情感、意志等意识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文精神品位的不断提高,加强审美精神的培养越来越成为现实的需要.在加强审美精神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审美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提倡高雅审美情趣,形成高尚审美境界;增强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与伦理的互动,并非仅仅是审美、美学的问题,也并非仅仅是审美与伦理、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如何生存、人类自我如何建构的问题.审美与伦理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不同语境下,呈现出统一于实存领域、分化以及统一于虚拟领域等复杂的变动情况.三种不同的互动关系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重新统一于实存领域也许是审美和伦理克服各自的困境、人类走出后现代困境的一条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19、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在融中西古今而直面民族现实的理论探索中,创化了既不同于西方经典理论美学又区别于中国古典伦理美学的人生论美学传统。这一民族化传统以审美艺术人生之统一为标志,突出了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的统一、真善美的贯通、远功利而入世的诗性价值指向,建构起审美活动、艺术实践、人生践履三维交融的大审美大艺术大人生的诗性情致。这一民族审美传统的确立为中国美学民族思想体系的建设和民族审美精神的化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杜维明针对儒家第三期发展,提出了"精神人文主义"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儒家商业伦理进行了探索与建构。在杜维明看来,当代儒家商业伦理是儒家人文精神在21世纪商业社会的开显,是儒家对商业社会的反思,以及儒家核心价值同西方商业伦理的对话。精神人文主义"己群地天"四个面向,除具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意义。杜维明提出将精神人文主义作为建构当代儒家商业伦理的一种思路的设想,是希望儒家的人文精神能为当代商业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有益资源,能为人类的持久繁荣作出贡献。他的探索,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开辟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模式提出已久,但在实践中仍然没有切实实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工作者推崇医学科学精神,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方面——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健康疾病问题中的作用。因此,只有从医学科学精神的技术至上走向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文关怀,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现代医学模式转换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