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华夏族是由远古许多氏族部落、后来又与一些民族逐渐融合而组成的。他们之中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是姜姓部落,首领是炎帝;一个是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由于炎帝和黄帝功勋卓著,族裔众多,后人尊称他们为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关的许多传说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根据众多古籍记述的主要事实和对古人遗迹遗物的考证,历史上确实有过炎帝和黄帝部落,炎帝和黄帝就是部落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实际代表的是部落。  相似文献   

2.
<正> “解放前的果洛,其社会形态基本上是封建部落制社会,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在这一地区,向有“三果洛”(上。中、下果洛)之称的部落组织,到解放前夕已分化成十几个互不统属的大部落。“这十几个大部落就是解放前果洛地区的社会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箴言、训谕诗的产生与特征赵永铣一箴言、训谕诗的产生形成,其渊源可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早在氏族社会、部落群体时代,氏族首领和那些年迈的长者们便有向本氏族成员讲述氏族历史及种种传说的传统。当蒙古古代社会进入一夫一妻制,即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以后,蒙古人把...  相似文献   

4.
(一)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有一个氏族部落从中国西部迁到山东,这个部落的领导人就是大禹。中国西部地区称“夏”。春秋时郑大夫子西名夏,证明夏有西意。夏又含有雅意,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即雅诗,亦即住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人们用他们的地方语音歌唱的诗篇。禹部落从西部地区迁来,所以又称为夏族。那时候,黄河下游地区,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共同和洪水作斗争,夏族和原住在山东地方的夷族结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首领分别由夷、夏两族轮流担任。相传东夷首领虞舜的“王位”就是经过选举的手续让给禹的,旧史称为“禅让”。禹在位时,曾  相似文献   

5.
<正> (一) 部落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初始形态。由于部落是由一个氏族为核心或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的,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血缘共同体”。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部分血缘氏族部落基本解体,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部落这一群体却以其变态形式即地域部落的形式延续下来。地域部落仍明显保留着原来部落的名称,以及许多关于氏族部落观念的残余,而且留有时间甚久。一些游牧民族,直到封建社会,还有这种部落残余,居  相似文献   

6.
青铜时代今贺兰山一带有“驳马”生存。生息于此的氏族或部落以“驳马”作为自己的图腾以及氏族或部落的名号 ,又将自己生息地的山脉名之为“驳马”山 ,音译汉记为“贺兰山”。对贺兰山驳马岩画的确定和驳马为某一氏族或部落图腾的确定 ,证明今贺兰山一带是匈奴族兴起的地区之一 ,而这一部落之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活动在历史文献中的不同称谓 ,又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社会动荡和频繁迁徙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7.
一、鄂温克人的部落与氏族 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清末,鄂温克族共分为十四个大部落,他们居住在许多河流的两岸,因此部落多以河名为部落的名字。例如住在“雅鲁河的鄂温克人叫做“雅鲁千”,意即住在雅鲁河的人。除此之外。阿伦河、格尼河、纳敏河、莫合尔图、特尼河、莫尔格河、贝尔茨河、金河等流域都有鄂温克人的部落。 每个部落都由两个以上的“哈拉”式“奥毛克”(氏族)所组成。索伦鄂温克人有三个比较大的氏族,即杜拉尔、涂克冬、那哈他。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有四个人氏族。 “哈拉”是满洲语,意即“姓氏”,一个“哈拉”的人,就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同一氏族的人。 氏族的名字都含有一定意思,如“杜拉尔”是“在河旁住的人”之意,“涂克冬”是“在秃山底下住的人”之意,“那哈他”有“在山南坡住的人”之意。 每一“哈拉”(氏族)下又分若干“毛哄”(大家族)。祖先如果是四个儿子,就分为  相似文献   

8.
驩兜与三苗     
驩兜是我国古史传说中一个赫赫有名的部落首领,在尧舜时代曾活跃一时,但是,他常常被误认为是三苗之中一部的首领,被当做是三苗部落的代表。田昌五说:“浑敦乃驩兜,为三苗部落首领”。郭沫若也认为:“三苗那时在江、汉之间。可能是三个部落。其中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名驩兜,也写作‘驩头’,因战败被放于崇山”。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的资料,对怒族中残存的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和血族部落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探讨。作者认为,怒族在十五世纪中期处于母权制的繁荣期。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怒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怒族社会中的氏族部落组织残余却保留下来。怒族的部落组织是按氏族特征组成的,处于血族部落阶段。随着晚近犁耕农业的出现、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怒族社会的氏族组织联系日益松弛,血族部落组织使呈现出向地域部落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 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与发展,都经过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正如列宁所述:“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本文就西藏部落的历史演进过程,力图找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以就教于读者。 一、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指出:“正如几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一样,几个胞族就古典形式来说则组成一个部落”。摩尔根认为:部落是“一种组织完备的社会”,它处在人类“野蛮时代”,“每一部落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各自的族名,独特的方言,最高管理机  相似文献   

11.
“血亲复仇”是氏族社会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表现为:当某氏族或部落的成员遭受其他氏族或部落成员伤害时,受害者所属的氏族或部落认为是对其整体的侵犯和伤害,并对肇事者氏族或部落进行集体的报复行动,以求获得相应的报偿。这种报复常常由血腥的械斗发展为大规模的氏族战争,持续很长时间。同时,“血亲复仇”也成为一种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习俗沿袭下来。人类学、民族学的大量资料证明,历史上世界各民族处于氏族社会这一发展阶段时都曾有过“血亲复仇”;同时学者们还发现,即使在本世纪,仍处于氏族社会的民族依然保留复仇的观念,遵守这一习俗。血亲复仇的具体方式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特点,但这一社会现象和习俗却是世界性的。它在整个氏族社会从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到军事民主制都是十分盛行的,是原始战争的重要原因,血亲复仇战争是群体性的,大规模的,野蛮,残酷,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在氏族社会晚期即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它逐渐转变为同态复仇、以赎金赔偿代替大规模的血腥仇杀。此后,尽管大规模的血亲复仇不再那么盛行,但作为一种观念却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乃至现在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相传,在遥远的年代里,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部落是姜姓,它的首领是炎帝;一个部落是姬姓,它的首领是黄帝.这是两个近亲部落,它们结成了部落联盟.活动的地区,其初是在渭河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一带.炎、黄两个部落是联盟,但后来又发生矛盾,斗争的结果,是黄帝部落得到胜利.古书里有关黄帝的神话和传说特别多.黄帝被说成是一个既能发明创造,又能打仗的神.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如房屋、蚕丝、衣服、舟车、文字等等,都写在  相似文献   

13.
鄂伦春人的氏族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省黑河专区的鄂伦春族,据一九五三年普查数字,共有两千二百六十二人,现已达三千多人,其中: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的有一千三百五十六人。 一、氏族部落的起源 关于人类游群集团转化为氏族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兄弟与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的性交关系的禁止一经确定,上述集团便转化为氏族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41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可见亲兄弟和姐妹之间禁止通婚是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由于逐渐形成的自然分工和通婚范围的某种程度的缩小,使上古“氏族”逐渐形成。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才产生了氏族组织。当时的氏族,是由祖先相同的几代组成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类学研究成果来分析古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多子”与“百姓”的结构特征及其关系,可知殷商在武丁以前大体上是部落联盟社会;武丁及其以后的殷商则是酋邦社会。“多子”即“里居君子”,亦即“王人”,是殷商社会王部落中的众氏族、氏族长;“多生”即“百生”,亦即“百姓”,是殷商的其他众部落及其首领。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的绝大部分早已走出森林怀抱的时候,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族猎民们,至今仍在大兴安岭北部林海中,从事着放牧驯鹿和狩猎的生产,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今天狩猎鄂温克族居住的贝尔茨河边的敖鲁古雅,不是他们历史上的原居住地。根据民族学的资料,后来形成鄂温克族族体的古代民族,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直至库页岛的外兴安岭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在三百年前的列拿河时代,他们就信奉萨满教,十二个氏族有十二个氏族萨满,每个氏族还有氏族首领“基那斯”。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历代中央王朝对这片地区不断进行开拓和经营,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和进步,加强了它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一、夏、商、周王朝以及秦、楚两国对西南地区的征伐与统治 很早以前,西南地区的远古氏族部落与中原的原始文化就存在某种联系和相互影响。黄河中下游流域进入阶级社会后,西南地区仍处于氏族部落阶段。但中原的部落奴隶制国家和此后的三代王朝先后与西南某些地区的部落,某些民族或国邑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关系。早在距今四、五千年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期,中原统治者的势力即已到达西南,并进行统辖。如,巴蜀境域的“华阳之址,梁岷之域”,“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又如,黄帝下属的一些部落,在其首领昌意的率领下,从黄河中上游流域南迁到若水(今四川雅砻江、金沙江),还“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使蜀境的原始民族中渗入了中原民族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果洛藏族部落世俗法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海省果洛藏族部落的世俗法,在藏民族的法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搜集、整理、研究果洛藏族部落的世俗法,对于研究藏民族地区法律制度,对于了解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对于加强藏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史学界一般把黄帝看作是中原地区的部落首领,把少昊看作是东部地区的部落首领。但本文认为,黄帝出自泰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出自泰山部落集团,也是后来所说的东夷人,是少昊的后人,在向西部的发展扩张中,与炎帝等部落相互融合,主宰了中原地区,形成了华夏民族主体;华夏民族的泰山崇拜,说明其文明一支主干发源于泰山脚下、黄河之边。泰山南麓曲阜这一地带也是我国古文明的摇篮。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族称 撒拉族人自称“撒拉尔”。究其称谓渊源,“撒拉尔”应是“撒鲁尔”的变音。 撒拉族的先民来源于中亚地区西突厥乌古斯部落的一支:撒鲁尔部落。乌古斯既是部落名又是部落首领(汗)名。乌古  相似文献   

20.
在原始社会,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氏族制度,是基本的社会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由最初的母系氏族演变为父系氏族;由氏族发展出胞族、部落等组织。进入阶级社会后,在不少地区和民族中氏族组织依附于政权组织而残存很久。达斡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