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明语法是“理校”中造成失误的原因之一。通过对《论衡校释》中一处校改的分析,可以看出专书语法研究对于古代文献整理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向称难读之书.近人刘盼遂先生搜罗前人对《论衡》一书的研究成果,合诸己见,费时七载,著成《论衡集解》.该书对《论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理爬梳,见解颇多精当,是目前流传较广,校注较为精细的一种读本.笔者研敕《论衡》数年,发现《集解》中仍有不少问题尚待商讨.曾先以《<论衡集解>若干词语校释的商榷》(载《河北大学学报》八二年第二期)为题,,指出《集解》中现有《论衡》原本不误,而《集解》误校的问题,凡二十三条;后又以《<论衡>注解补遗》(系  相似文献   

3.
《无何集》本名《论衡精选》,以《论衡》为宗,“抉《论衡》之精华”,所选内容以辟神怪祸福之说为主,倡导《论衡》“发明孔子之道”,是一部宣传无神论思想,破除迷信、批判神学的作品。关于《论衡》接受史研究的相关资料,历代多是零碎的,鲜有著作出现,熊伯龙作为清初政坛和思想界中的重要人物,其《无何集》作为一本专门的著作,是《论衡》接受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4.
《论衡》一书,古非经传,且多有不合正统思想之处,故古之学者鲜致力焉。加之年代久远,辗转抄录,流传至今,其文脱误窜衍之处甚夥,其甚者几不可读。近人刘盼遂先生费时七载,捃取前人校语,并合诸己见,撰《论衡集解》,钩沉索隐,匡谬正讹,成果颇丰;又北京大学历史系出《论衡注释》,篇帙浩大,语言通俗,亦不乏精见。虽然,《论衡》仍有钼铻不通者。今于笔者读《论衡》笔记中就二书遗漏或不妥者,择要简练二十条,辑成是篇,名之“补遗”,意亦同焉,且就正于大家时贤。  相似文献   

5.
王充所撰《论衡》,为研究我国古代哲学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不可不读之书,全书自《逢遇篇》至《自纪篇》凡八十五篇,其中《招致》一篇有题无文、实存八十四篇,共二十余万言,可谓鸿篇巨帙,博大精深。历代学者因其问孔刺孟,訾毁家亲,对《论衡》一书及其作者多有非议,封建统治者也不给《论衡》以应有的重视,至使《论衡》无善本,极多脱误衍错,加之《论衡》一书多用方言俗语,“用事沉冥”,这就给阅读《论衡》、研究《论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夫经之有篇也,犹(由)有章句也;有章句,犹(由)有文字也。”(《论衡·正  相似文献   

6.
隋树森是元代散曲和杂剧校辑工作的佼佼者。 196 4年 ,他编成《全元散曲》 ,为研究者带来莫大方便。杂剧方面 ,2 0世纪 5 0年代他对臧懋循的《元曲选》重校断句 ,又把其中未收入的元杂剧收罗汇编成《元曲选外编》。隋树森造福学林 ,可谓劳苦功高。  相似文献   

7.
《初学记》是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命徐坚、张说等人编撰的一部较为精审的类书,从《初学记》所引《论衡》篇目和文句入手,发现《初学记》中既有明言引自《论衡》,而不见于现存《论衡》者;也有抄录《论衡》段落或者文句而又有所省简者;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异文。通过对《初学记》所引《论衡》进行考略,既校勘考证了《论衡》,又从中搜集了《论衡》的佚文。  相似文献   

8.
由何新文、路成文教授合作整理的《历代赋话校证》(附《复小斋赋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校证》),是湖北大学何新文教授计划编辑的“历代赋话丛编”的第一种。《校证》以湖北省图书馆所藏清代乾隆五十三年复小斋刻本为底本,校以该书征引的有关文献的原文,并适当参考《携李遗书》中的《复小斋赋话》及香港何沛雄的《赋话六种》中的《历代赋话》,可以说是集众版本之精华和众家之大成。  相似文献   

9.
王充是我国东汉著名的思想家。王充的著作据称有多种,但流传至今只有《论衡》一书。王充在《论衡》中阐发的关于论证的逻辑思想,其中特别是对于归纳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是对我国古代归纳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拟对此做些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一、王充归纳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及基本特征。 《论衡》是对东汉时期天人感应论和纬迷信泛滥进行激烈抗争的产物,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王充曾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论衡》的宗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日:疾虚妄。”(《论衡·逸文》,以下凡引《论  相似文献   

10.
王充的著作中,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书,除《论衡》外,其他各书均不见流传,故自古以来都认为是亡佚了。今天我们对《论衡》以外的王充其他各书能有所了解,主要靠《论衡》中的只言片语。然而,朱谦之先生在一九六四年十月《文史》第一辑上发表《王充著作考》一文,却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认为今本《论衡》之中已经混合了《讥俗》、《节义》、《政务》、《养性》等书,所以王充的这些著作实际上并未亡佚。《论衡》一书曾经过三次撰集,定本《论衡》则为其最后之撰集。三  相似文献   

11.
王充与辨伪     
王充(公元27年——约96年),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他“受业太学,师奉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后汉书·王充传》)。一生“仕数不耦”(《论衡·(?)纪》),曾做过县郡掾史小官,最后位至扬州治中,主管众曹文书,亦不过一个百石小吏。后(?)官居家,从事著述。王充的主要著作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生》四种,只有《论衡》传下来,并且原来八十五篇中又佚失《招致》一篇。《论衡》中的《对作篇》,相当于《论衡》的自序,此篇关于《论衡》的写作宗旨,交代得十分明白,如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虛伪之言胜真美也。……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其本皆起人间有是非,故尽思极心,以讥世俗。”又说:“今《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虛”,“《论衡》实事疾妄”。可见《论衡》是针对世上的伪书妄说而发的。《论衡》的批判锋  相似文献   

12.
声明     
<正>《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河南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3910/CN 41-1356/C,邮发代号:36-286。本刊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CD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本刊现设有《河洛文化》《史学新探》《中原经济区建设》《艺文寻珠》《语言琢玉》《经管索微》和《法坛论衡》等栏目,其中《河洛文化》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相似文献   

13.
《华阳国志》是西南历史文化研究的非常重要的文献,《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又是任乃强先生潜心研究《华阳国志》的精心之作。然其考证注释难免还有可商之处,对此进行辩证,意义极为重大。  相似文献   

14.
《问孔》和《刺孟》两篇文章,是选自东汉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著作《论衡》中的第二十八篇和第三十篇。《论衡》,是一部充满唯物主义思想,富于战斗精神的光辉哲学著作。全书现存八十四篇。其中对流行一时的神鬼迷信、汉儒思潮作了有力的批判。对孔孟之道以及董仲舒之流所宣扬的“天人感应”、“王权神授”、“圣人造世”、“先知先觉”等唯心主义的反动谬论,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在《论衡》中,王充用唯物主义观  相似文献   

15.
蒋锡昌的《老子校诂》可说是民国时期训校《老子》最高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其书融前代八十四种《老子》版本进行校勘,足见其校勘之广度.蒋氏的研究其实为我们重校王弼本《老子》提供了一个借鉴.蒋氏之训诂理路承自王念孙,多以汉魏古训为遵,探求文本原义,其训诂多平实可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仲景三黄汤文献记载的追本溯源,以及宋校《金匮要略方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医心方》五书所载仲景三黄汤具体内容的对校,发现宋校各书仲景三黄汤的文本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参考资料来源广泛,内容庞杂,而宋人校书时未对这些资料进行统一整理校勘;这些医著年代久远,几经翻刻,可能存在手民之误,或不同时期社会习用词语有异;宋人校勘各书所花费的精力不同,精粗有别。由此可见,重要中医典籍传世本在成书过程中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当今中医学界有必要对其中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为中医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文本。  相似文献   

17.
王充与《论衡》在现代学者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不少清代学者对该书却非常冷漠,他们认为王充是一个毁祖誉己的小人与破坏名教的千古罪人;王充在《论衡》中"问孔""刺孟",被视为毁谤圣人的悖逆者;加之乾隆皇帝明确表态,将王充和《论衡》在政治上判了"死刑",致使《论衡》在清代,既无善本,亦无一个完整的校注本。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郑炳林先生的《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和王仲荦先生的《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的录文、校注,细按所涉诸地理文书原卷真迹之图片,采用对校或理校,加以考订辩驳,整理成文,主要成果共19条。  相似文献   

19.
王充是东汉初年杰出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据记载有《六儒书》《政务》等多种,留传于后世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现存八十四篇(另有一篇有目无文),均为王充所作,它是研究王充学说的可靠材料。《论衡》一书所论述的内容极为  相似文献   

20.
于鬯《香草校书》中含有大量训诂校勘语料,在校勘方法上,于鬯善于从文字训诂角度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形成了其独特的校书特点。其中不少研究材料可以为今日之研究提供研究材料,研究从语词训释、文字考证和文献校勘三方面梳理于鬯校书特点,并结合今人之研究成果对其研究内容加以考证,从而彰显其学术价值及其对语言文献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