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舍勒价值情感现象学中的情感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理性在舍勒的价值情感现象学中是一个未明确提出,却始终隐含其中的重要概念,它标识的是人类精神结构中的非逻辑方面所具有的法则和秩序,即“感性的价值偏好的理性秩序”。与精神的逻辑方面——逻辑理性相比,情感理性具有优先性、在此性和不可证性三个特性。舍勒认为情感理性的认识对象只能是存在于本质领域的先天、客观、绝时的价值及其等级秩序,而情感理性在价值认识活动中具体展现为感受、偏好与爱之间的层层奠基关系以及存在于它们各自中的内在法则。因此,情感理性是客观价值秩序得以可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猷 《兰州学刊》2013,(1):18-21
马克斯·舍勒以对伦常实践和宗教现象的的现象学分析而3名于世.在他看来,现象学是一门能够将一切先天本质之物揭示出来的学问,因此实践行为中个体与之打交道的价值本质也能通过现象学的方法阐明.文章拟澄清舍勒对现象学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3.
先天能力与人力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能力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禀赋,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投资获得。那么,先天能力是人力资本吗?本文认为先天能力不仅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和总量,而且影响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向、效率和效果,因此,先天能力应该被视为一种人力资本——先天人力资本,这类资本是由自然形成的,并非投资的产物。正由于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所以会显得更为稀缺,市场价值也更高。  相似文献   

4.
舍勒通过对传统人格概念的反思,以现象学为视角显明了人格的内涵,明证了人格的存在与本质,创建了一种新的伦理学人格主义。他认为人格是"行为的统一体",人格的核心(或人格质)是价值,人格是价值的担负者,个体人格与总体人格相互关联。他肯定了人格典范的道德价值,实现了价值对道德的奠基。舍勒的质料伦理学的人格主义,尽管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对人格的精神本质和价值本质的思考为我们更完整地理解人并培养人的德性人格提供了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善的性质曾被摩尔看作是与颜色的性质一样不可定义,但是威廉姆斯等人后来指出,善与颜色不可类比:一个是定语形容词,一个是谓语形容词,如果加以混淆会发生逻辑错误。马克斯·舍勒虽然也经常将善与颜色相类比。但是,舍勒的善论区分了两条思路,即在实事意义上的善好,和行为意义上的道德善。它们都是在事实与价值二分的框架内进行,并以价值论为基础:善好以价值质性为基础,道德善以质料价值为基础;并且在价值现象学之内前者需要回溯到后者之上。这也是实事价值回溯到人格价值的精神还原过程,它表现了舍勒的人格主义立场。舍勒的后一种善,即道德善其实是在拒绝(前述)实事意义上的逻辑分析及其推理;而另一方面看,当代许多现象学家从实事意义上对舍勒价值概念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混淆了其善论的这两条思路而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舍勒在现象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价值理论,通过前提性的批判来扩展先天概念,揭示价值本体之中的质料先天内涵,由此证明一种与康德的理性建构主义相对立的情感先天论。舍勒的无法定义的"价值"具有客观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性质,在人的接受性的情感活动中被给予,且置于固有的爱与恨的价值秩序中。这种价值认定导出了"价值即存在"的本体论命题,研究这一命题内涵着独特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9.
舍勒及其追随者哈特曼提出了质料价值伦理学说.该理论立足于现象学对西方伦理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主张对德性之立足根基的价值本身进行探察.价值的认知与价值的功能化滞后于价值洞见,而正是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内容,或"质料".价值洞见从根本上发端于情感的家园--心灵,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情感现象学得到理解.立足于情感现象学,舍勒提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探察异质文化价值之根基,从而同情、容忍直至接受异己文化范式,最终实现世界文化与文明的"谐调".舍勒的思想能够在佛教学说中得到回应.  相似文献   

10.
11.
舍勒将现象学看作是对本质与此在问题的考察,这种考察可以划分为实事现象学、行为现象学和关联现象学。在他看来,对本质性领域的通达,就像胡塞尔在其认识论中通过一门理性认识的感知学说来进行一样,在价值论中也可以通过一门情感行为的价值认定学说来实现。舍勒认为情感活动先天地指向特定的价值对象,而对价值的认定在实事现象学的意义上只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质性;只有在行为现象学之中,亦即在接受性的情感行为之中才直接给出其意向相关项:在意向感受之中给出单个价值内涵,在偏好或偏恶之中给出更高或更低的价值,在爱与恨的行为之中给出价值的等级秩序。而在关联现象学上价值的本质性联系却奠基于一种纯粹质料的秩序,也就是舍勒的质料先天主义。后者的功能化才是价值作为一种功能性存在的基础。于是,价值认定依赖于价值存在。由此,舍勒的价值论面临着各种内在困难与外在误解也正根源于未能清楚阐释这种纯粹质料的秩序及其奠基关系。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这一制度向民众所承诺并努力践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理想和主导性思想规范,旨在谋求革命理想与现代政治伦理的双向结合、国家认同与现代文明的相互包涵,以及公民道德与民族传统的互为体用,准确而深刻地表达了改革开放实践中,当代中国全体民众对合理的社会公共价值信念以及在此基础上优良的民族文化心灵秩序的深切吁求。无论是从当下还是(?)长远来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质和关键,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制度安排方式,实(?)以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和谐社会之优良的制度文明目标,并以现代公民社会公民意识的养成为核心,不断增强民众对合理社会价值信念的普遍的自觉认同和实际践履意识,促进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内化。  相似文献   

13.
宋凡金 《齐鲁学刊》2003,(5):116-120
心灵哲学的研究有不同的理路,塞尔的理路主要体现在对三个基本问题的检讨上,这三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完全由力场中物质粒子所组成的实在世界怎么可能包含着有意识的系统?心灵的本质是什么?心灵如何运作?塞尔用"生物学的自然主义"观点消解了传统的心身问题,指出心灵是自然的一部分,意识是和其他生物学现象一样的一种生物学现象。心灵的本质为意识一系列的特征所标明,心灵的运作则由意向性所揭示。因此,在由我们的进化天赋所确立的界限之内,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才是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14.
全部知识的判断按照其内容和形式的规定,可划分为以下四种:经验综合判断(归纳判断)、先天分析判断、先天综合判断和先天分析-综合判断(思辨判断)。其中,先验自我的逻辑原理为归纳判断、先天综合判断提供了消极条件,但为分析判断和先天分析-综合判断提供了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据《上海社会科学志》记载:1949年在上海出版的《剩余价值学说史》是考茨基原著,也是《资本论》第4卷。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它是马克思的遗稿,由考茨基编辑,不是作为《资本论》的第4卷,而是作为独立的著作出版的.该文作者可能将它和其后的苏联版《剩余价值学说史》,即《资本论》第4卷相混淆了。其所以有苏联版,是由于苏联认为考茨基版有缺点。比较两个版本的优劣,是一项独立的研究工作,本文无意涉及。本文只指出:苏联版有一“概说”,用以统率全书;考茨基版则无。苏联版的章节标题是有倾向性的,有的不一定正确,可能发生误导;考茨基版的标题则是中性的。苏联版在我国出版后,考茨基版就不再印行。其实,两个版本都应出版,以利学者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葛红兵 《社会科学》2006,(7):179-183
文学是一种价值追问,探索、展示价值迁移,引领、参与价值重塑是文学的本体命义。批评是对价值的价值判断,对思想的思想反思,应当用价值的力量为文学命名。但是,没有价值怀疑、价值批判、价值重估就不会有真正的价值发现和重塑,因此,重申文学是一种价值追问这样一个本体论事实,是要求批评尊重价值表现的文学特殊性,以宽容的心态理解价值探索的复杂性。批评的真正未来应该在它对文学的理解、看护和宽容中获得。  相似文献   

17.
修毅  徐彦山 《北方论丛》2002,1(1):40-45
从现象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本世纪哲学发展最有前途的走向,也是现代实践格局发展的要求.因而,揭示马克思的现象学建构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结构的渊源关系,揭示后现代现象学与马克思现象学视域中的哲学的相通之处,可为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走向现时代,提供研究问题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8.
王妍 《北方论丛》2011,(6):125-129
虚拟艺术作为虚拟技术现象,彰显出鲜明的技术规定性。虚拟艺术创造出全新的感知形态、感知模式、感知尺度和感知对象,重新建构了作者、作品、实在和接受者等艺术基本问题。在技术现象学视阈下,虚拟艺术使模仿艺术的表意范式发生了本体转向,进而启发艺术问题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理论阐释与构建。  相似文献   

19.
“历史现象学”是《回到马克思》一书“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为了这个发现 ,作者质疑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上的合法性 ,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理论构建上不成功。但是 ,作者发现的“历史现象学” ,只不过是马克思透视本质的经济分析方法。这样 ,所谓“历史现象学”就难免在内容上以经济学遮蔽哲学 ,在名称上又以哲学遮蔽经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