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的《女神》是时代的最强音,充分反映了诗人强大的创造力和浪漫主义的个性。郭沫若高出同时代诗人的地方,是他在“绝端的自由”的诗形中贯注了真正的诗情,坚持了他情感一元论的诗学观点。他的狂放的诗风主要与惠特曼有关,他的泛神论具有时代的内容,《女神》不是那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品,它是新诗源头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2.
如何认识郭沫若前期思想中的泛神论问题,直接关系到对郭沫若前期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的评价。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先后发表的专论表明,研究正日渐深入。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首先就是郭沫若泛神论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他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以狂飚突进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唱出了“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最强音,从而为我国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女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既是“五四”新文学革命孕育的结果,又是诗人独具个性的诗论的产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作家一定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样,任何诗篇,也都是在诗人一定的诗歌美学观指导下的产物。个性解放和泛神论是郭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新时期以来,郭沫若的研究者在"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这一领域亦有可贵探索,其探索涉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泛神论、文艺的非功利观及文艺的"自然流露"说诸方面,这些也正是郭沫若融贯中西文艺思想、促成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转向现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女神》的泛神论与太阳意象沈光明撇开“女神”时期郭沫若所受泛神论的影响,要想准确地把握与理解《女神》中频频出现的太阳意象及其内在底蕴,在我看来容易陷入一种空疏浮泛的尴尬,尽管我们已充分注意到了郭沫若选择太阳意象是时代的赐予,是过去经验的一种回忆等等。...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人民文艺”话语建构者之一,他在1944—1947年间明确倡导“人民本位”文艺观。以往学者主要从他的政论类文章中解读这一思想的提出、变化及价值。实际上,郭沫若的历史剧《南冠草》的创作和两次修改都与“人民本位”文艺观密切相关。郭沫若认识到夏完淳所代表的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局限性,重新评价了传统士大夫精神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而在现实中推动传统士大夫阶层向革命知识分子的转变。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而建构的“人民本位”文艺观,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特质和艺术价值,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事业和当代文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神话的世界》,作为郭沫若唯一一篇以神话与文学关系为中心话题的文艺论文,其特殊性和典型性不言而喻。它既是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诗人正面探讨神话与文学关系的重要文献。结合郭沫若同时期各类创作的实际,进入《神话的世界》,在神话的概念,科学与神话、民俗的关系,异域神话资源整合等有价值的命题上均显示了郭沫若不拘泥、不困囿的开放心态。对《神话的世界》进行整体研究成为考察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中,有关神话思维与诗性特质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女神》是诗人主体精神与“五四”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并成为开一代诗风的典范。从不同的角度用《女神》同中外文学作品及文艺思潮进行比较,将会更为生动、更为鲜明地表现《女神》的时代意义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文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阶级性,并为一定的政治和阶级服务;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就是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文艺观,并以此实践了其文艺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主张。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上的需要就多样化了,艺术上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势必出现纯粹娱乐性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很难以政治标准来评价其高下优劣。因此,毛泽东的文艺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文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阶级性,并为一定的政治和阶级服务;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就是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文艺观,并以此实践了其文艺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主张。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上的需要就多样化了,艺术上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势必出现纯粹娱乐性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很难以政治标准来评价其高下优劣。因此,毛泽东的文艺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女神》中大部分诗作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研究《女神》,人们一定要把它和“五四”运动的时代联系起来,这诚然很有必要。因为郭沫若的创作生活“是同着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他的事业发端,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女神》就是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产物。但还有一个事实也是不应忽视的,就是郭沫若在创作《女神》的那个时候,正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虽然他已知道自己两耳重听,不可能行医,虽然他也已决定走文艺的路,但他毕竟还是天天在接触医学知识及与之有关的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在此之前,他也学过不少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可以说,他一  相似文献   

12.
由于诗集《女神》,郭沫若获得了“浪漫主义诗人”的称号,而和鲁迅分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文学潮流的前锋。虽然如此,但看来他似乎无意固守在浪漫主义这个领域之内。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走适合于自己个性的艺术之路,而不顾别人的忠告与惋惜。不少研究郭沫若诗歌艺术个性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只有浪漫主义最适合他的艺术个性,他应该永远浪漫下去才对。黄侯兴同志所写的《郭沫若的新诗和他的艺术个性》(《现代文学讲演集》)一文,就反映了这一  相似文献   

13.
与《女神》雄奇壮美不同,《星空》呈显出优美、细腻、哀婉与沉潜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诗集题材的选取,抒情方式的采用,意境的创设和整个语言风貌上.《星空》艺术风格与“五四”退潮后的时代有关,与郭沫若当时的哲学信你有着内在的联系,与诗人浓厚的中外艺术修养和刻意的美学追求分不开.《星空》艺术风格的变化,既是对《女神》清新优美一面的廊展,更契合了时代和诗人心绪的变迁,从一个侧面艺术地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真实,实现了诗人对“东方文学”审美情趣的追求.这无疑是郭沫若对新诗艺术的提高和开拓,对现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果说《女神》属子“雄浑”一品,那么《星空》则大抵属于“冲淡”一类,有力地说明了郭沫若是一位“雄丽并举”的大诗人,“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种单调的稻草,”  相似文献   

14.
《恢复》是郭沫若同志前期诗歌创作的最后一本诗集,也是他基本上完成了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之后创作的第一本诗集.无论从这本诗集的内容和形式看,或是从它在诗人解放前的全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来看,《恢复》都不愧是郭沫若诗歌创作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郭先生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①《恢复》正是郭沫若同志作为革命诗人、革命战士,用他的笔作为锐利的武器,为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冲锋陷阵而留下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15.
对于郭沫若无产阶级文艺观的转换和建立,评论界大都认为是在郭沫若翻译了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以后的事情,尽管这中间还存在着对具体年代的争议,但以此作为转换和建立的粗线,无疑是正确的。不过,多数评论者在谈到郭沫若这时期的无产阶级文艺思想时,往往只重视“建立”,而忽视“转换”,忽略了其中的阶段性;在评价他的文艺思想时,也往往是注重其中的积极因素,对于不足之处则取笼而统之的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早期“诗人的宇宙观”元维社《女神》以完全不同于旧诗的姿态出现在“五四”新诗坛.宣告了完全现代意义新诗的诞主.从而也奠定了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数十年来.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备受人们关注.人们对郭沫若早期思想、艺术观及《女神】从不同侧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在郭沫若前期的思想中,泛神论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已基本上成为学术界的定评。但是,不能说泛神论在郭沫若前期思想中占主导地位,而且,郭沫若的泛神论又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它和我们通常所讲的泛神论即西欧的泛神论有着一定的区别。西欧的泛神论哲学流行于十六、十七世纪,其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荷兰的斯宾诺莎。他们认为神即自然界,神融化在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能力。这些实质上等于对神否定的观点,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是,泛神论中也包含着不少唯心的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抒情诗是中国新诗的重要成果,其在写作中所受到的多种影响值得探讨。其中,屈原辞赋的宇宙观和性别叙事对于郭沫若《女神》的想象力和抒情方式的构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女神》中的"抒情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极其"惠特曼式"的,因而能够对屈原的影响有着精彩的发挥。屈原和惠特曼的影响既使郭沫若的独特抒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也正是他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9.
作为郭沫若的文艺论文集,从《文艺论集》到《文艺论集续集》,涉及作者1920-1930十年间的文艺思想,通过两个论文集的比较研究,可以厘清郭沫若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并把握其文艺思想前后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中国现代文艺运动、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如何形成的时候,我觉得需要注意思想史上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鲁迅的文艺观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从五四运动到三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有了蓬勃的发展,而在这个运动中,鲁迅是代表,是主将,是旗手。鲁迅的文艺观,跟他的整个思想一样,曾经经历过由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