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郭沫若前期的思想中,泛神论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已基本上成为学术界的定评。但是,不能说泛神论在郭沫若前期思想中占主导地位,而且,郭沫若的泛神论又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它和我们通常所讲的泛神论即西欧的泛神论有着一定的区别。西欧的泛神论哲学流行于十六、十七世纪,其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荷兰的斯宾诺莎。他们认为神即自然界,神融化在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能力。这些实质上等于对神否定的观点,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是,泛神论中也包含着不少唯心的  相似文献   

2.
歌德创作了许多不朽名作,他的文艺理论也同样深刻,而《自然与艺术》是作者对其文艺观最精练的概括。在《自然与艺术》这首诗中,歌德用凝炼的语言,探讨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不同于很多诗人,歌德不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完全投影,它们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歌德认为,艺术即神化的自然,艺术反映着理想化的自然。本文通过对歌德诗作《自然与艺术》的分析,探讨歌德眼中的自然与艺术。时至今日,他的许多观点依然对我们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托洛茨基的重要著作《文学与革命》对文学与革命、党的领导与文艺政策、文学的真实与倾向、文学与遗产、文学与形式、文学的本质与特征,作家的个性与阶级性等诸多方面,发表了系统的看法,反映了托洛茨基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4.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五月,六十五岁高龄的苏轼从流放地儋州(今海南省儋县)遇赦北归,他赋诗吟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表达了自己旷达的胸怀。也就在这一年北返途中,他看了谢民师的“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之后,写下了《答谢民师书》。谢民师,名举廉,江西新干县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当时谢民师在广州作官,曾拜谒苏轼。  相似文献   

5.
《女神》是郭沫若第一部新诗集,蕴涵着这位革命浪漫主义诗人博大、豪放的审美精神,值得学习、研究。对郭沫若诗中审美精神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郭沫若这位伟大诗人的崇高品行和高尚的革命情操,有助于培育当代青年创新、奋进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6.
有人盛赞《春蚕》的环境描写,这是很有见地的。 《春蚕》的环境描写确实有它鲜明的特色。写水乡的自然风光,紧紧围绕着桑树着笔,突出刻划桑林的茂密和嫩叶长势的茁壮,用笔不枝不蔓而又富于变化,把若大一片桑林描绘得生机勃发,生气昂然,似乎可以嗅到盛产蚕丝的江南水乡所特有的芳香。在社会风貌的勾画上,所选事物,很有特征,时代感极强。尤其是描写小轮船的那一段,具体细致,寓意深刻,也是不可多得的精采笔墨。  相似文献   

7.
在论及老舍前期创作的发展变化时,学术界通常以长篇小说《离婚》作为作者写作才能基本成熟的标志;而近来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标志与其说是《离婚》,还不如说是《月牙儿》,后者是老舍创作史中的  相似文献   

8.
一、革命文学的定义革命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史,有几个层次:(1)是受厨川白村(KURIYAGAWA Hakuson,1880—1923)《近代文学十讲》(1912,书名中译作《西洋近代文艺思潮》)等的“文学进化论”影响,认为科学的进化,带来思潮的变迁,文学则反映或表现了这种“时代精神”,郭沫若(1892—1978)的《革命与文学》(1926)可为代表;(2)是托洛斯基(L.D.Trotsky,1979—1940)的观点,托洛斯基在1923年出版的《文学与革命》一书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要靠军队,不然工人阶级就完蛋了,更不用奢谈思想和文化问题;另外,他又认为革命时期不利  相似文献   

9.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近人研讨此诗多有真知灼见。然而也常常看到人们用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理论比附论说,似有削足适履之嫌。现在,本文拟从下述两方面试作讨论:《蒹葭》诗体现了周代何种文艺观点;这种文艺观点是怎样得以产生的。 一 秦人尚武,《诗经》中秦风十篇,自有一种苍凉慷慨的情调。而《蒹葭》一诗开篇所展现的境界就异常浩茫、优美、深远、高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相似文献   

10.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和美学史上有数的名著之一。 “境界”说,是这部论著的中心论题,通过对“境界”的论述,王国维(以下简称王氏)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文艺观和美学观;关于“境界”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已有之,无论文艺理论、美学理论、音乐、书法以及绘画理论中都提到了“境界”,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抓不到头见不到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王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左翼文艺理论建设经历了初、中、后期三个阶段,形成了中国左翼主流文艺理论体系。此体系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周扬、毛泽东。他们的文艺观既有承续,亦有差异。郭沫若首倡阶级论、工具论、大众论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的文艺主张,提出了中国左翼文艺理论主体框架的设想;周扬发扬光大,细化、巩固了前述理论;毛泽东在思想政策方面,强化文艺与政治联系,在文艺的思想、形式、行为诸方面,制定了更具左翼特色和实践意义的一系列原则性、实践性、规定性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建立起对中国现当代文艺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左翼主流文艺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2.
《屈原》作为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无疑也是郭沫叵本人独具特色的史剧理论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本文拟结合《屈原》的具体内容,从“史剧创作的目的”、“史剧创作的原则”、“史剧创作的方法”三个方面,对郭沫若的史剧理论作一扼要述评。  相似文献   

13.
以《女神》为代表的郭沫若的新诗,在“五四”诗坛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映耀着整整一个时代。1928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整整十年间,埋头于古代史的研究,他笔下的诗流壅滞了。“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沸了郭沫若胸中的热血。他别妇抛雏,只身逃回祖国。诗情又在他身上汹涌起来。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他写了将近30首诗,合成《战声集》出版。这是新诗巨匠郭沫若诗笔冰封了十年后的解冻,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注意。但是,它们当时远远没引起如《女神》那样的巨大反响,在文学史上也只留下淡淡的一道痕。这个情况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一、周代的档案保管 《周礼》一书不仅论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的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和礼乐宗教制度,而且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了周王室档案的保管、档案的原始分类和利用。 档案的保管不仅是整个档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保管 工作的构成不外乎保管工作者、物质条件(档案库、档案架、档案包装材料)及保管工作制 度等项。而《周礼》对王室档案的守藏(治藏)、档案库建设及守藏制度等均有较详的记  相似文献   

15.
<正> 建国初期,在一些国家机关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中曾使用过“动产”、“不动产”这一对法律术语。例如1953年1月6日外交部《关于外侨遗产继承问题处理原则》写道:“外侨动产不动产继承的处理原则:按一般惯例处理,即:不动产按所在地国法处理。动产按所有人国法处理,但必须在互惠的原则下,即对方国家政府亦承认此项原则。”因为当时没有法律对“动产”、“不动产”加以规定,这份文件便作了一个解释,指出:“动产、不动产的范围:不动产包括土地、房屋及附着于土地房屋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如建筑在土地上的堤坝,篱、墙,种植在土地上的树木,附设在房屋上的水电、暖气、冷气、卫生、防火等类设备等;其他均为动产。”又如1954年9月28日外交部、最  相似文献   

16.
陈宏谋是广西历史名人 ,一生从政 ,但他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 ,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观。以他给张西清《泛槎吟》所作的一篇序文为例 ,论述陈宏谋关于“好诗标准”、“才学与作诗”、“诗歌地位”等文艺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界掀起的"扬墨"的研究热潮,让墨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成为了"显学"。而郭沫若却在这个时期抱有与大部分学者截然不同的、非墨的立场出现在这场思想风潮中。通过研究郭沫若1920—1923年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研究成果,分析郭沫若对墨学态度由推崇转为批判,与"泛神论"思想有着直接且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郭沫若的文艺论文集,从《文艺论集》到《文艺论集续集》,涉及作者1920-1930十年间的文艺思想,通过两个论文集的比较研究,可以厘清郭沫若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并把握其文艺思想前后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古代大量爱情诗歌,是一份宝贵文化遗产。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我国古代社会实际出发,对这类诗歌作历史的探讨和评价,是古典文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感于此,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读了《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一文。舒芜同志这篇文章,如题所示,从《诗经》民间情歌说到晚唐义山《无题》。内容十分丰富,正确意见不少。读后深受启发,获益良多。但有些问题,似可商榷。今不揣浅陋,形之于笔,以就正于舒芜同志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