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如何谈论人文科学?人文科学领域共同分享了那些基本观念?"人"这一概念在人文科学学问(知识)体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以自然与文化的对立造就其系统的人文科学概念之可信性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基本上处于不言明的状态.不论人文科学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它自许奠基于一种关于人的坚实的观念.其实,若要强调自诩被人文科学的方法和结果包含着的这种人的观念,那么,只有致力于对我们称之为"人文科学"之可能性条件的一种批判,让根本的怀疑更彻底一些.这种揭露,可以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进行,后现代主义者为了实现"人文科学"之解放进行了一种革命,而这种革命,对于更好地理解人文科学的发展路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你的床头摆放音响是为了方便听音乐?床头离电源开关很近是为了方便开关灯?床头附近的插座插满各式插头?床头离电视机、电风扇很近?……如果回答"是",那么你可能正暴露在致癌风险之中. 低频辐射隐藏于家电 现在地球卫星、移动电信基站、手机等越来越多,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微波炉"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学研究存在着"泛化"和"俗化"的倾向,泛化意味着传统美学观念的危机,俗化则直接威胁到美学本身的存在.正是在这种意义下,生态美学必须首先接受可能性与合法性的质疑.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其一,由于生态美与自然美的特殊关系,在分解生态美之前有必要先行介入对自然美的发展和定位的回顾.其二,对生态进入审美视界的契机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不仅是生态美学当代性的表征,也是生态美学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其三,如果承认生态美学是可能的,那么这种可能性的终极依据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意味着生态美学建构的存在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相对获益与绝对获益是国际政治学界争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认为,两种观点虽然针锋相对,但存在一个共识,即都认为霍布斯状态下追求相对获益的国家间难以合作.那么霍布斯状态下能否存在合作机制?文章认为对于重视相对获益的国家,如果加入第三方通信,那么国家间的合作也将是可能的,而这也恰恰是霍布斯本人对脱离自然状态开出的药方.  相似文献   

5.
<正>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那么,社会历史观中有没有社会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如果有,这种关系的表现又是怎样的?承认社会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否同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论断相悖?这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坚持唯物史观,深化历史唯物主义,是大有益处的.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应该如何规定社会主客体的涵义?  相似文献   

6.
对事物的根据以及对这一根据的根据进行发问的方式,即"穷理",这是哲学作为智慧之学的根本所在。从哲学史看,中国的道德哲学所追究到的道德根据主要有"人性"、"天(理)"、"良知"等。西方哲学所论究的根据中最有影响的是柏拉图的"范型"、康德的"先天范畴"、"道德律令"等。如果继续追问这些根据是如何可能的,即它们是经验的或是先验的;是情感的或是理性的;是事实的或是规范的之类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深入到它们的底层。在各种哲学给出的不同根据("理")之间,何者是应当被接受的?对此做出选择的标准是"合理性"。合理性的原则包括:(1)可信原则。如果理论p在系统上是自洽的、可信的,那么p就是合理的。(2)比较原则。如果理论p比理论q在可推导出的结果上是更可接受的,那么p就是比q更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影响深远的大辩论,一次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另外一次是"历史的终结"。这两次"终结"的实质是它们都意味着乌托邦的终结。在当前乌托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追问并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还需要乌托邦?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会产生出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乌托邦?文章认为,我们今天需要一种可行的乌托邦,而这种乌托邦就是一个正义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哲学文献中,对哲学范畴陈述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陈述方式是:先是一个"主词",接着是一个"谓词","谓词"可能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一个词组,或是一个句式,不管形式如何,它们都是对"主词"的陈述.不过,由于"谓词"是随在"主词"之后的,因而如果"谓词"是对"主词"意涵的陈述和说明,那么,这种解释在方向上就有"逆向"的性质,即是由后面的"谓词"的意涵"逆转"推出前面"主词"的意涵,这就是所谓"逆转理解"法.根据我们的观察,这种理解法相当普遍.如下选择数个案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掌握规律是进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社会领域有没有规律?如果有,那么社会规律能否用于社会预测?在社会预测中,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规律能否应用其中?如果能,那么它会受到哪些限制?这是我们在研究社会预测原理时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将如何自存?如果承认哲学仍有存在的必要,那么,它的基本问题与任务将是什么?这是当代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作者以对"形而上学是人的自然趋向"这一著名命题的分析为切入点,阐发了以"形而上学批判"作为哲学的基本主题,哲学在存在方式、主要内容和思想功能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这表明,"形而上学终结"之后,哲学仍将生机勃勃地存在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放弃了"唯我独尊"的"女王"的荣耀,却成为了推动人的思想创造和生活幸福的一种朴素而真实的力量。这是哲学所达到的十分重要的新的思想自觉。  相似文献   

11.
精神生产,换句话说,观念、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系统。一种观点消灭了,新的观点产生了;一个学派沉寂了,新的学派崛起了;时而新的思想又回到了非常古老的观念,时而古老的观念穿上新装又复活了。那么,如此纷繁复杂的精神生产有没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呢?如果有,这规律是怎样的呢? 十八世纪  相似文献   

12.
JOY 《优雅》2012,(8)
Q:咬唇妆,适合哪些场合? A:和我们正常涂抹口红的适合范围并无太大差别,其中的关键就是选择颜色的鲜艳度,这个关键点掌握好以后可以参加任何活动. 生活中的咬唇妆妆效,可以选择肉色或淡粉的颜色做整个唇部打底,中间"咬唇"部位选择红色系的颜色涂抹即可.如果是晚上的朋友聚会,则只加深"咬唇"区域颜色鲜艳度即可,一定根据活动选择妆效明艳度,同时注意颜色过渡要自然. Q:如何去表现这个"咬"出来的感觉? A:咬唇妆与普通红唇妆最大的不同,在于被"咬"下去的地方,在打造的时候颜色是最深的.很简单,让鲜艳红色集中在唇部中间,然后向外延伸.唇部的中间和周围,颜色过渡可以很自然,也可以对比很明显,关键是看你喜欢被"咬"得重点儿,还是仅仅希望唇部更有健康气息.  相似文献   

13.
身体是心灵的表达如果一个人的心灵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那么他的身体会走向哪里?要么爱上抽烟酗酒,女性则可能滑向暴饮暴食、疯狂购物的深渊,要么就是投向内部折磨自己——癌症.所以,不要以为你的心不会说话,只是你不一定听得到它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并未解除,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文素质教育却有越发边缘化之趋势.那么,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人文素质教育何以可能?如果可能,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位置如何?其语境应当怎样?经由怎样的实施途径?其体系保障是什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就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承贵 《河北学刊》2005,25(2):50-53
一、"中国话语"的可能旨趣 虽然"中国话语"四个字在当今中国人文社会 科学界已被广泛地使用,但的确尚无一个比较明确 的统一的内涵。要对某一问题想"有所说",就应该 对此问题的一般性含义有所界定。那么,"中国话 语"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显然,对"中国话语"提 出的背景作一简要考察和检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卓泽渊 《东南学术》2004,(5):129-130
一、按照主流法理学的观点,法不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法的基本内涵是人的行为规则.不论怎么给法下定义,最后都要归结到行为规则上去.什么是行为,行为是人在一定意志支配之下的人体之动与不动之状态.行为总离不开思想.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人有思想,自然有思想吗?法既然是行为规则,被调整的双方,都应当有意志介入的.这种规则应当是人和自然共同遵循的.那么人在制定法律规则的时候,自然介入了吗?人类单方制定一个规则来调整自然和人的关系.自然没有意志,没有表达意思,自然是无法被调整的.  相似文献   

17.
企业伦理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企业非道德性神话”,这一观念的本质含义是:伦理与企业经营根本就是两回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企业伦理也就成了一种神话。本文将主要针对这种观点,就企业伦理何以可能问题,从企业的社会伦理责任和企业的自身信誉对内对外两个方面探讨了企业伦理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并提出了建构企业伦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因特网昭示着后国家政治形式的前景,因为因特网的影响已触及到了国家政治的内部构造.在时间与空间、人类与机器、身体与心智、对象与想象、文化与现实之间,因特网的影响无处不在.尽管可能出现印刷与电视媒介领域常见的情形——网络媒介与民族国家制度和全球化经济和谐共处,新媒介也提供了建构普适性政治主体的可能性,网民将是那些星罗棋布、形态繁杂、水月镜花般的知识"汇集点".它们可能既不像公民身份的自主代表,铭刻着印刷文化的标记,也不像后现代公民装饰广告文化的纹身.网民的政治模式即将成型,如果海德格尔在天有灵,他也许会说,人类既然不能保持自然本性,那么也一样无法保持其机器特性;而且,如果人类不能保持地域性本土身份,也就不可能单单拥有电子通讯空间的数字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底层"--术语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底层"[1]是对社会事实的一种描述,而不是一个纯粹理论范畴的想象,所以逻辑推衍的合理性并不等于对"底层"的真实反映,因为社会行动和现实社会情境中的可行性在这里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另一方面,社会也是一种构想,因为构成社会的各种社会化活动,都与那些使人们得以设想和重新解释各种观念的活动不可分割的融合在一起,所以,既然社会的事实进入语言的层面,我们就必须追问"底层"是否是一个纯粹涌现的客观存在,语言的介入是否改变了"底层"的繁复细节?或者说这种介入将带来更为有效的良性社会行动本身?在这里,追问"存在"(existence)和"行动"(action)[2]哪个导向意义将变得至关重要.既然"底层"有着社会事实的意向性,那么我们就应该清楚"底层"到底以怎样的方式传达社会的存在信息?而这种传达方式将对我们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认为,"底层"是通过上和下、左和右等隐含文化心理原型的"二分"方式对社会地形学做出隐喻,那么这种对社会的简单想象是否导致对社会形态的变形?是否必然导致人类的知识错误而失去存在的必要性?这就关系到"底层"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郭向东 《理论界》2003,(3):23-24
休谟把人类理性的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几何、代数、三角等有直觉的确定性或解证的确定性的“观念的关系”,它们只凭思想而不必依据宇宙中的任何东西;另一种是所谓的“实际的事情”,休谟认为“实际的事情”的一切理论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如果一些物象或事情恒常结合在一起,那么前一项是原因后一项是结果。但是因果关系不是由于理性而来,而是来自于经验的推论。一个婴儿如果不小心被蜡烛烧伤了手,那他下次看见相似的东西就会想到可能的伤害。如果一个人具有相当的经验,那当他在看见恒常结合在一起的物象的前一项出现时,尽管他并不知道使后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