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 1903-1991)出生于智利中部.3岁随母亲学钢琴,5岁举行首次钢琴独奏会,6岁进入圣地牙哥音乐学院,8岁在圣地牙哥举行正式独奏音乐会,在智利引起轰动,被称为"智利的莫扎特".10岁跟从克劳塞(MartinKrause1853-1918)系统学习钢琴.克劳塞是李斯特的学生,精通于对贝多芬和李斯特音乐作品的诠释.尽管阿劳仅仅师从克劳塞6年,但这段学习经历对阿劳终生钢琴表演实践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引言 李斯特是匈牙利民族乐派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是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浪漫派音乐家.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而又特殊地位的是他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最显露作者才华的、被世人演奏得最多的是升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  相似文献   

3.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须注意作品理解、演奏理念、技术技巧、模拟音色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复杂性决定了钢琴演奏者只有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与风格,才能对音乐作品的艺术真谛进行恰到好处的表现;演奏者必须树立多声融合的立体感、传统音乐线条感和民族器乐演奏的即兴性的演奏理念;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的技术掌握和形象刻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中对于模拟音色的意识和把握亦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斯特的《艾斯特山庄的喷泉》与拉威尔的《水的嬉戏》是两首以水为题材的作品。从音乐本体出发对这两部作品的结构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演奏李斯特、拉威尔的钢琴作品,提高对钢琴音响色彩及钢琴的表现力方面的鉴赏水平,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李斯特和拉威尔创作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5.
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是富有特色的新音色,具有高度表现力的和声;同时他们还采取不同的体裁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各自的民族精神。肖邦与李斯特钢琴艺术的独创性铸就了钢琴艺术史上的丰碑。肖邦在表现音乐的抒情性方面显示了他的独创性,而他那灵活多变的节奏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李斯特则发掘了钢琴中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同时他使钢琴艺术发展到了物理上可能的极限。  相似文献   

6.
在李斯特的全部钢琴作品中,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融旋律性与技巧性为一体,是表现浪漫与理性相融汇的练习曲。演奏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既要把握整首乐曲的旋律性,也要把握它的技巧性。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对掌握演奏技巧、旋律风格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洛威尔·里贝曼是当今乐坛上十分的活跃的钢琴家和指挥家,其音乐作品旋律优美,风格多样,充满活力,独具匠心。本文选取了里伯曼几部具有代表性的钢琴音乐作品,从乐曲的旋律、主题、节奏、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意在引起界内人士对里伯曼的关注,从而,给我们演奏、欣赏里贝曼的钢琴音乐作品或教学带来些一些启示。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室内乐发展,对钢琴专业的学生演奏室内乐作品,可以提供特定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肖邦的钢琴音乐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兰音乐家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世界钢琴音乐文献室库中的珍品。本文对肖邦钢琴艺术的时代特征、艺术风格和创作体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部钢琴巨著,是李斯特一生自传式的表白和速写。这部作品充满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以天主教受难者的英雄主义来忍受苦难的情感。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既要全面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又要有精湛的演奏技巧。《b小调奏钢琴奏鸣曲》以单乐章的曲式构成,摒弃了当时奏鸣曲式的写法,大胆尝试了钢琴织体的解放。本文着重分析《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要点及其结构细节。  相似文献   

10.
李斯特不但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同时又是一位革新家、实践家。他不仅倡导和创立了“标题音乐”和“交响诗”,而且在丰富和发掘钢琴的表现性能、提高钢琴的演奏技巧、推动钢琴艺术表现方法的革新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使钢琴音乐和演奏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 ;西方音乐发展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横线性织体思维 ,以线条为主 ;西方音乐倾向于纵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 ,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 ,略于形式 ,极富变量 ,为开放性结构 ;西方音乐形式严谨 ,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 ,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 ,注重感觉 ;西方音乐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追求力度与强度 ,乐思明晰而实在。  相似文献   

12.
前后蜀宫廷音乐在俗乐机构设置上沿袭唐代教坊。演奏内容上,俗乐化突出;演奏曲目方面,沿袭唐部分乐曲的同时,增加新创曲。从乐器及乐队编制看,乐器种类增多,尤其在龟兹乐队中,融入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然其具体形态如何?它在促使唐乐与北宋初期宫廷音乐转变过程中起何作用?促使前后蜀宫廷音乐继承唐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了解这些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宏观把握此时期的音乐发展概貌,同时对其中音乐形态、特征进行论说也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明了三个观点 :1 )唐宋词是一种曲牌体声乐艺术形式 ,其曲牌的音乐定式产生于“隋唐燕乐”。也可以说 ,由于“燕乐”曲子的程式化而产生了唐宋词这一艺术形式 ;2 )由于“唐宋词”是声乐艺术的一部分 ,所以其声辞配合的方式决定着词体的形式 ;3 )“词体”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词乐的衰亡与新兴乐种的繁盛 ,是其退出主流声乐艺术舞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音乐审美教育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的本质就是审美.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过去,我们更为重视音乐教育的认知功能和德育功能,这两种认识都有悖于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使其更接近它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中国目前盛行的认为音乐能够表达概念性内容的音乐观念提出了辩驳,并分别从音乐的实践情况、语义学考察等几方面论述了音乐的特征,提出了作者对音乐本质认识。文章认为:强调音乐有概念性内容的原因之一是文以载道的传统工具论音乐美学观在现代中国的延续。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对音乐美的认识;音乐美就是乐音的运动,相比于其他门类的艺术,音乐美更加具备普遍性、纯粹性。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地区的民歌、舞蹈、器乐、戏剧、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活动是与湘西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从横向维度看,这些音乐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从纵向维度看,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为此,湘西民族民间音乐可为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  相似文献   

17.
《乐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较为完整的关于音乐美学和教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专著,现存11篇。其中关于推行礼乐教化的必要性和其社会功用的乐教思想的记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乐有陶冶情操、纯洁人心的功用,具有"德"的内容的音乐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品德素养;其二,乐有"移风易俗"的特性,听乐可以知政和弘扬美善道德之社会功用;其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和合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和声学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也是其他技法理论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和声学、技法理论课、作曲专业课与音乐创作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并且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中,音乐创作贯穿于和声的教学之中,和声渗透在音乐创作教学的始终。分析、研究普通高校和声教学与音乐创作实践的模式,对音乐专业建设与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音乐究竟是什么?最朴素的答案是,音乐是情感的表现。但是,人类表现情感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不是所有的表情都是音乐。有人认为音乐与情感无关,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我们在聆听音乐时流露的情感只是音乐唤起的,不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音乐家在创作或演奏一首快乐的曲子时,并不必然正在经历着快乐。我们通过音乐可以认识到快乐,并不必然经历着快乐。音乐唤起情感一说也难以成立。只有少数专家才要求认识音乐的形式和情感的性质。多数听众只是享受正在进行的音乐,既不用记住它的开头,也无需猜想它的结尾。音乐可能就是正在鸣响着的声音。这就是迄今为止理论家所描绘的音乐的四副面孔,它们构成了20世纪艺术哲学的华采乐章。  相似文献   

20.
"白沙细乐"是产生于元明之际并至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古典音乐.纵观这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发现,这部音乐的社会功能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初"白沙细乐"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出现;后被丽江木氏土司府吸收为礼仪音乐;木氏土司衰败后又流入民间成为民间歌舞音乐;清初"改土归流"后又逐渐成为纳西族的丧礼音乐;改革开放后,这部音乐又被打造成为丽江的文化产品."白沙细乐"社会功能的每一次变化或者说变迁,都与近现代纳西族整体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