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功正 《天府新论》1994,(3):64-67,91
郭璞诗美成就略论吴功正两晋之际的诗人郭璞,确实体现了魏晋时代人之素质的重要特征:知识渊厚、识见高远。既好古文奇字,又懂阴阳卜筮,曾注释过《尔雅》、《山海经》、《楚辞》等。郭璞诗传二十二首,其中十四首为游仙诗,其诗美成就在游仙诗域。深厚的知识素养为游仙...  相似文献   

2.
王亚民 《晋阳学刊》2023,(6):113-119+135
乡贤参与村治的“上虞经验”是枫桥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代乡村文治、德治、礼治、自治的集中展现,具有客观存在与现实推广的合理性。其丰富内涵构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经验系统:乡贤文化认同与现代乡贤培育使得乡贤参与治村成为可能,乡贤的充分参与初步实现了村庄社会全面而有效的治理,“X+乡贤”多重运行机制下现代化村治格局得以初步建构。三者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亦即参与前提、外在表现与内在机制。乡贤参与村治的“上虞经验”是乡贤治村的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结晶与创新,是历史传承、时代需求、村治优化三重逻辑共促下的一种必然。它在全国的推广、再发展、再创新,顺应了村庄善治与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折射出社会主义中国村庄治理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英国都铎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王乃耀英国著名史学家陶尼认为:“都锋王朝时代是商业时代,而且随着世纪的推移,变得更加商业化了。”①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商品经济之所以有大的发展,一是16世纪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宋太宗朝的科举取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宋太宗朝的科举取士张其凡宋太宗朝的科举,最为引人注目者,乃是其取士之多。这一点,治宋史者多已注意及之。但是,关于这一方面的专门研究,则尚未见到。本文拟对此一问题进行专门探讨,尚祈指正。一、宋太宗朝科举取士的几点分析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976~997...  相似文献   

5.
梁木 《理论界》2007,(8):62-63
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我国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构建社会保障制度,走的是一条“政策之治”的道路。“政策之治”的存在原因是: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社会保障负担畸轻畸重;社会保障领域诸多问题没有得到理清;社会保障“立法先行”在中国实现的条件不足等。文章最后提出“政策之治”是暂时的,“法治之治”才是必由之路,走向“法治之治”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和理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正> 齐鲁书社一九八二年出版的由山东省博物馆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的《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图版一五七,第350图(据该书介绍:“石高二尺一寸五分,广三尺三寸二分。对鸟衔双鱼,鸟身上一圆轮,轮中有物不清,右有三人挽车),系据《续滕县志》为底本翻印。原画像石出土于滕县黄家岭。《续滕县志》卷五、金石第六载:“民国二十二年,邑治北三十里黄家岭出汉画像二十二石,兹选录九石”。此图即黄家岭出土二十二石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猛 《江淮论坛》2010,(1):64-70
儒家的治道学说以“贤人之治”为核心内容,以“内圣外王”为逻辑起点,以“仁”与“礼”为终极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德治主义。从本质上看,儒家的治道学说是一种“精英专政”,在历史进程中衍生出政治的宗法化、道德化倾向,展露了政治哲学的工具化、实用化特征,反映了传统儒学社会“公”领域的缺陷,因此与当代民主治理的核心价值相异。目前我国的民主治道变革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从儒家贤人之治的传统德治主义向理性官僚制的范式变迁是民主化转型的前提;另一方面,面对“后官僚时代”的挑战,治道变革还应该积极回应参与民主、理性行政、多元价值、公共利益等诉求。只有这样,适合我国民主治理的道德生态才能孕育而生,儒学政治文明也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自然价值诠释: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郇庆治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课题,一系列从不同视角审视思考这一问题的新兴学科相应产生,环境伦理学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确定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而自然价值观念的时代铸塑则是环境伦理学的基...  相似文献   

9.
趋时入世,当时代的传声筒─—为《社会科学研究》100期而作李连科(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编审)《社会科学研究》出满100期了,作为老作者和老读者,特向贵刊表示祝贺。借此机会,也想谈一点感想。《社会科学研究》有许多特点和优点,我只想谈其中的一点: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中国村民自治的缘起与发展王富有一、关于对传统意义上的“自治”的探源我国乡邑之治,相传始于黄帝,“黄帝画野分州⒅…分田亩为井田之制,定经界以杜争端”①.据《尚书·通典·乡党》记载:黄帝时代曾以“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  相似文献   

11.
传统礼治、人治与当代法治的关系,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思想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人们一般否定了“人治”,认为“人治”与“法治”相对立。但对于、治”有些人持肯定态度,认为“礼治”不同于“人治”,它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价值”和“永恒价值”。我国法治不能离开‘’礼治”,“礼治”应该与当今法治相辅相成。笔者并不否定传统礼治中存在某些合理的成份,但也必须指出中国传统礼治正是封建人治的根基,“礼治”的基本内容与实质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是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对立的。如果不认识这一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非常…  相似文献   

12.
“后农业税时代”农村治理结构的制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光 《理论界》2007,(7):169-170
农业税取消后,中国农村步入了“后农业税时代”。在农民彻底减负之后,农村治理也陷入了迷茫期。目前县、乡、村三级管理职能都面临着巨大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如何通过职能的调整适应现实的需要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乡村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之处以及农业税取消后这种治理结构遭遇的挑战,探索农村新的治理模式,变县政——乡治——村办的治理模式为县治——乡协——村辅的新结构。  相似文献   

13.
人的神化是对抽象的国家权力的神化,其形式和性质由政治制度决定。古希腊政 治制度的变革决定了人的神化的嬗变:一、在荷马时代,氏族贵族专政始创英雄崇拜,并限定 了人、英雄和神三者之间的界限不可超越;二、在古风时代,僭主政治的普遍建立使平民的地 位上升,人、英雄和神三者之间的界限被超越,代表民间力量的酒神开始名列奥林匹斯神系; 三、公元前五世纪民主政治鼎盛时期,一些英雄人物和平民在死后受到神化,但属公共行为, 家族和个人不会因此获得国家权力;四、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民主政治走向衰落,开始出现 了对在世的独裁者的神化,公共权力被私有化了,思想家们也为之进行了思考,这开了希腊化 时代帝王崇拜之先河。  相似文献   

14.
陈赟 《社会科学》2022,(12):49-61
作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替代性理论,沃格林的“天下时代”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方式刻画了人类文明的秩序变迁:从“治出于一”的宇宙论帝国秩序到“治出于二”的“天下秩序”。天下秩序的核心是精神与权力的分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世界宗教与世界帝国的对峙及其张力。秩序本性从“社会的宇宙化原理”转向“社会的人化原理”;秩序的担纲者从“前天下时代”集宗教权力与政治权力于一身的帝王转变为文明的精神担纲者——圣贤、先知、哲人。这些转变的核心是“精神突破”,在具体社会不再能够承载生存意义的状况下,它指向以人的内在心性承受超越体验。  相似文献   

15.
时代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吴敏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必然;同样,在20世纪后期,我国选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由这个时期世界所处的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这...  相似文献   

16.
陈唯声在《北方论丛》1996年第4期著文,对中国文明起源于夏代的传统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夏以前的五帝时代,已具备了时代应具备的条件:金属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较普遍使用,城镇形成与出现较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并出现了刻在陶器上的文字,特别是当时国家机构已经形成,甚至相  相似文献   

17.
周月亮在《文艺研究))1997年第3期撰文指出:目前占代文学研究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古代丈学研究与传统的研经治史的经史学术研究分家,把文学的本质重新交还给文学。用实证主义的学术研究法来研究文学,充其量只能做“历史阐释”的工作来完善关于古代文学的“背景研究”,而文学研究本质上是一种“意义阐释”,在没有缔造出新的解释力极强的文学阐释学之前,则可以这样说:哲学的、美学的方法比史学的更适合文学。人类所进行的文学研究这种活动正是为通过研究人本身来养育人性的,它不同干研究自然的科学、研究社会的政治学经济学等…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八○年第一期(总第九期)刊载的许铮同志所编的“文学日历”,将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的殉难日定为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恐有误。经查日共中央机关报《赤旗报》,发现日本共产  相似文献   

19.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W.F.Hegel)在其所著“历史哲学讲义”中说:世界历史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也犹如宇宙运行规律,及生物由成长到衰老的规律一样。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降落;人类从出生到老死,有儿童时代,有青少年时代,有成年时代和晚年时代。世界史上的古代东方:埃及、巴比仑两河流域、中国、印度、波斯,是世界史的儿童时代;中古希腊、罗马,是世界史的青少年时代;近代欧洲各国,是世界史的成年时代。黑格尔说:古代东方的历史,是自然支配人类的历史,人依自然而生存和生活,顺乎自然,是东方古代哲学的主流。希腊、…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5高秀昌在《人文杂志》1996年第1Z期发表如题文章,对《老子》的理想人Z格与人生实践作了阐释。文章认为:¥一、理想人格——圣人的特征。一(是守道同德;二是圣人气象;三是理想中的治者。二、理想人格——圣人的修养方法。一是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