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马克思创立了生态哲学,主要在于马克思确立了这一哲学的主要生态原理:其一,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存在物互为对象,以及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能动作用出发,创立了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生态整体论;其二,他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物质变换(新陈代谢)的断裂,间接揭示了自然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生态循环、生态平衡原理,这是生态哲学的基本原理;其三,马克思的整个理论目标,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双重实现,这是他的目标方向原理。这三个方面是马克思自然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石,它为全人类解救生态危机、开辟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自然生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从生态环境哲学出发,不仅颠覆了传统抽象的自然界,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而且阐述了人与自然互为对象的关系,揭示出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唯一手段,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现实的对立,共产主义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社会,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生态环境哲学出发,不仅颠覆了传统抽象的自然界,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而且阐述了人与自然互为对象的关系,揭示出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唯一手段,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现实的对立,共产主义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社会,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摈弃了黑格尔的"抽象的自然界",确立了"现实的自然界",在此基础上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不同的劳动状态生成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亦有不同:应然状态的劳动产生积极的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相互生成、相互确证、相互表现;而异化劳动产生的则是消极的对象性关系,生态环境发生恶化。马克思认为,解除消极对象性关系,重建积极对象性关系,必须扬弃异化劳动,建立共产主义。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为当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与支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包含着基础理论、现实需求、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展开论述。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核心概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起点和前提,现实的人和物的关系进入了马克思考察的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为唯物史观,“实践”这一观点获得了其思想中统领和核心的地位,通过实践的视角和方法,在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发挥了连接现实的力量。恩格斯则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具体阐释和方法总结为自然辩证法,通过对人类历史实践的具体考察,揭示出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生态哲学尤其关注现实社会及其产生的生态危机,强调将剖析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中,探寻生态危机所产生的表象问题背后的根源在于资本逻辑。伴随着资本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形成的资本逻辑不断作用于人、社会以及自然界,通过支配和利用不同形式的自然力进而控制和影响自然界。资本首先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并在效用性这一根本原则上对待自然界,造成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异化。其次资本遵循无限增值的定律,自然界的资源被无限地投入资本生产中,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最后资本对活劳动即劳动者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今中国社会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矛盾又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为切实有效地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实现“生态人”的转变,构建人的新型存在形式,克服资本逻辑对个人的消极影响,通过改变个人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个人重新回归自身,实现自由发展。二是实施生态文明新举措,改善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采取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措施与法规,将会切实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生态危机。三是通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生态文明的新发展,面向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需要我们从人类社会与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考虑,需要各国各地区认清事实,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的生态伦理观,采用了人本学主体辩证法和社会伦理价值批判的双重思维向度和理论语境。马克思这一生态伦理观的生成与其对于劳动和人的本质的界定相关。马克思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始点与他揭示人与动物和自然关系上的异同密切相关。马克思生态伦理观又与他关于共产主义探索具有内在联系,在他看来,共产主义不仅能改变原来在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他还从现实物质生产(实践和工业)出发,阐释了生态伦理观的现实运作。  相似文献   

7.
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现存世界的基础 ,并在这个基础上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互为中介、相互制约、相互映照的 ,这是理解马克思全球化理念的关键。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探解人存在的两种关系“互为中介”思想的基础上 ,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内在规律 ,开创性地预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我们考察和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对于当代哲学解决全球问题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做出的突出的哲学成就,就是以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从马克思当时使用的术语来看,虽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这个提法,但已是一种全新的解读。费尔巴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自然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不但把自然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且看作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历史领域,并用“人化自然”说明人的本质,说明人特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动与伟大力量,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本文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自然界是人创造的;离开人的实践,自然界只是一种虚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只能被理解为人和“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说到底,整个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地认识和实践,使“非人世界”转化为“属人世界”即“人化自然”,从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居于经济学与哲学的二维空间内进行理论批判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诞生地。其中,马克思以现实的对象性的人及其实现自身对象化本质的劳动为立脚点,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精神劳动”论题的合理形式,并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现实状况出发,发现了异化劳动的现实存在方式。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虚伪性以及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抽象性与非批判性,指出两者均妄图将现实异化绝对合理化。而马克思则以现实的、历史的、批判的眼光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现象理解为人类自我实现过程中必然生成却又只具有暂时性的特殊的物质生产形式。并且不同于黑格尔力图在主体思维范围内解决这种异化的幻想,马克思提出现实的共产主义革命以实现历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的世界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瞩目马克思的生态思想。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有了生态美学的思想。马克思的生态美学思想揭示了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的关系,异化劳动摧残人与对自然的压迫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分析、评述和批判,初步形成了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基本轮廓。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劳动为核心论题,从3个方面阐释了他的劳动思想:揭示劳动对人的生成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构建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借助对国民经济学的“劳动”的批判,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剖析,论述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的初步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创的劳动思想研究为他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形而上的层面考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他早期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人与自然之间是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关系,“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统一于社会。马克思的早期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批判与超越费尔巴哈的类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与赫斯1844年的思想交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中,马克思遭遇无法从先验的类本质推导出人与人现实的交往关系的理论危机,赫斯在《论货币的本质》中以共同活动(Zusammenwirken)将外在性、生成性和历史引入有关人的本质的论述之中,构成了马克思在1844年解决其思想危机的理论先导,使他发现了社会关系在分工和交换中经验生成的现实机制。但马克思此时期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重新评述,又使他进一步深入到交换背后的对象化劳动,揭示对象世界不仅是人格的感性存在形式,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生成的经验中介,回答了人的历史生成何以可能的问题,为彻底清理费尔巴哈的类哲学影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赫斯却拒斥私有财产和货币这种特殊性的中介,造成他只能通过爱的情感和意识的觉醒实现社会主义,无法真正克服费尔巴哈的影响,最终与马克思分道扬镳,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揭示自然界生成为人以及自然界的历史性质,马克思形成了以"感性自然界"为关键词的自然观,达到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切理解,由此必定与当代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有着本质性的联系。"感性自然界"的自然观,有助于纠正"抽象自然界"观念的虚妄性,克服资本原则抽象统治对于自然界的破坏性使用,为认识当代生态问题之成因开启合理的理解方向。  相似文献   

15.
劳动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劳动的问题上,马克思受到了黑格尔的很大影响.过去人们总是将黑格尔哲学与抽象思辨联系在一起,由此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概念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黑格尔认为,以往的哲学只是对“概念”做知性的理解,但是,黑格尔自己的“概念”是运动的、发展的,它体现的是一切生命的原则,是完全具体的东西.正是这种“概念”的辩证运动揭示出了黑格尔“劳动”的本质.马克思也正是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这种具体性,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并深入分析造成“抽象劳动”的深层根源,进而揭示了人们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状态.因此,只有把马克思和黑格尔放在一起阅读,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通过劳动所揭示的“现实的历史”和“人的存在”的秘密  相似文献   

16.
劳动作为重大的理论课题,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后果。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之间,保持着一种深刻的思想传承关系。简言之,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揭示了劳动的社会历史内容,以此表达了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黑格尔将其上升为现代性的一个哲学问题,进一步描述了近代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结构及其矛盾;最后,马克思把劳动理论推进为一个彻底的批判理论,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否定性理解。在马克思全部理论中,哲学的“劳动”概念和经济学的“生产”概念构成了表征理想和批判现实这两个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劳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劳动概念进行历史改造,对劳动问题作了哲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初次探索,使人的本质在劳动中得以澄明,探寻到正确解答“历史之谜”的锁钥。在后来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劳动置于资本主义生产中,对劳动概念赋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内涵,以劳动二重性揭示了资本逻辑宰制下的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对比两本著作来看,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在认识层面上出现了“断裂”,将马克思早期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与成熟时期以现实的资本主义批判为出发点的科学思路相对立。但究其根本,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的根本目的一直是基于劳动解放进而扬弃劳动对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存在论的视域看,马克思正是理解到“解决人的存在问题”的基础在于经济现实,因而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研究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向科学论证的“升华”,体现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对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人的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实践的、社会历史的、生态价值的自然观。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解,实际上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现实,把对象或现实理解为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建立的东西。他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实践的、现实的批判;与之相适应,他所批判的是由感性的人的活动建立的、真实的对象或现实。这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谛所在。改变哲学漠视真实的现实和真实的生活的传统,把哲学的关注点从“天上”拉回到“地上”来,具体从革命实践的角度批判和反思真实的现实——即运用马克思在新的哲学观基础上创立的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来批判和反思当下的社会现实,是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使命,也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论董仲舒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仲舒的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生态哲学有很多相通之处。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主张要尊重自然规律,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探讨了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中仁民爱物的观念,透过阴阳五行学说,研究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从而明确人类的生态权利与义务,并把古代君王的道德与自然灾害结合起来,构筑了一幅天人感应的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