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任春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2):96-99
青年鲁迅之所以热情评介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摩罗诗派,是因为他推崇该诗派的抗争精神,并欲借此精神唤醒麻木的国民,冲破被传统诗教束缚的中国文坛,"别求新声于异邦".这种抗争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思想和创作. 相似文献
2.
李嘉宝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在中国当代文坛.现实主义文学一直居于主潮地位,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回归与拓展,一直是我国文坛的重要现象,我国现实主义作家在坚持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同时,努力地在自身创作中贯注进鲜明的时代精神。积极地吸取外国文学与其它文学流派的精华,表现出了兼收并蓄,别求新声的可贵品格,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进 相似文献
3.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8-113
拜伦在中国清末民初的译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从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的"豪侠式拜伦"到鲁迅的"摩罗式拜伦","符号化"是拜伦形象最典型的特征。"拜伦在中国"与"军国民主义"的时代要求和译者主体性操控密切相关,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的政治审美化和审美的政治化。"中国的拜伦"作为"社会集体的想象物",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甚至民族精神建构的一部分,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性和象征性色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的社会进程中,甲午海战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分水岭。在“以强敌为师”的旗帜下,中国国内掀起了近代游学日本的高潮。作为清末留日的先驱,戢冀翬在海内外践行革命,并与革命同道积极创设多种革命报刊,成功实现了自己从留学日本的先驱向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者的转变,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任愫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殷夫,即白莽,左联五烈士之一。生前做党的地下工作,从事青年工人运动。他写小说,搞翻译,但主要是写诗,共留下六十四首。鲁迅先生在殷夫逝世五年之后即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曾为他的诗集《孩儿塔》作序:“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别有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鲁迅出于谦虚,说他“不懂 相似文献
6.
王学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8):218-220
青年鲁迅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别求新声于异邦",在日本形成了其深刻与偏颇共存的立人思想.日本因素是造成这种共存状况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拜伦\"言说,成为后来在中国传播和接受拜伦的重要基础。它所建构的拜伦思想、精神、文本及意义,影响到中国对拜伦的言说及其价值评判。沿着鲁迅的思路,近百年来对\"拜伦\"的接受历经了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化,再回归到文学经典的过程。\"拜伦\"言说也受制于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说主体的牵制。由此可见,鲁迅的\"拜伦\"言说及其被言说,隐含着当代中国学术向度与政治限度的博弈,拥有学术阐释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宁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6):83-88
我国的拜伦研究从20世纪初开始,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我国评论界对拜伦作品的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拜伦的名著上,研究面还比较窄;二、从"音韵学"、"诗律学"的角度,研究拜伦诗歌对英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几乎无人涉足;三、用现代"文艺创作心理学"、"叙事学"理论研究拜伦诗歌,还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外文化交流在我们刚刚加入WTO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对拜伦、济慈、雪莱等英语语系的著名作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英语教学和科研内容. 相似文献
9.
陈国恩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5):11-15
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告别了激进革命的传统,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原来决定鲁迅成为一个卡里斯玛典型的文学环境已不再存在。于是,鲁迅遭遇了寂寞,鲁迅研究只是研究者的一项个人志业。但鲁迅又是超越时代的,鲁迅研究应该有别样的意义。我们要把鲁迅放在一个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历史位置上,来发掘其精神内涵,把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李恺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在鲁迅的伟大文化业绩中,对世界文学的介绍与翻译是一个光辉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生翻译的作品和文艺理论约有三百多万字,在鲁迅全集里,译文的分量约占一半以上;这其中,译介俄、苏文学又占译文的三分之二强。可以看到,鲁迅为了中国民族和社会的新生,为了中国文学的“收纳新潮,脱出旧套”,而“求新声于异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对俄、苏文学的关注,又处于一个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倪正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4,(1):65-70
历史想象力是拜伦诗剧创作中的一种独特想象力。它表现在拜伦诗剧对历史题材的关注、对历史场景的描写、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以及贯穿其中的对作品所涉及主题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的艺术揭示等方面。为此,拜伦个性鲜明地运用了“预言诗体”和相关联的“预言体调子”,还借助了当时科学技术元素的一臂之力。历史想象力更好地实现了诗人塑造人物、还原现场、表现主题的创作目的,极大呈现了他的气质修养,释放了他的审美趣味,并创造出引领时尚的独特诗情。 相似文献
12.
伯希和教授为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一书所做的评注①,总的来说对于蒙古语文学有很多贡献。他在其极有价值的评注中写道:“符拉基米尔佐夫(《成吉思汗》,14页和18页)谈到别乞(baki)时,对于后妃公主的的称号未置一言,而以为这个称号原来是首领兼巫师的称号,这是可能的,不过只有根据巴托尔德所引《元朝秘史》同一段落建立的一个推论”。②先是巴托尔德,随其后是我,引用的是《元朝秘史》中的同一段话。这里谈到:成吉思汗为自己的部落设立了一种称为别乞(beki)的国家巫师的职位;并 相似文献
13.
姜荣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56-165
晚清革命诗声的情感基调是“悲”与“壮”的组合与变奏。这一创作现象的形成既是顺应时代需要的结果,也与晚清革命志士有意整合中西文学资源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尤以屈原与拜伦精神及其诗风的融合具有典型性,前者的伤心故国、矢志不渝与后者的忧郁气质、仗剑去国,与晚清革命志士自我形象塑造与情感抒发的现实需要深度契合,因而受到了他们的特别重视,并在创作实践中予以重塑与贯通,不仅唱出了时代的独特心声,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近代嬗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对这一创作现象及其成因的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深入探索与揭示近代“诗界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倪正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3(1):95-98
1924年,由于创造社等团体的缺席,文学研究会通过百年祭活动独力将中国的拜伦热推向高潮,其成果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学界拜伦研究的侧重点,代表了当时的拜伦研究水平.其后,在激烈的现实斗争环境中,拜伦遭到边缘化. 相似文献
15.
一只离群的海鸥在大海上空盘旋,寻寻觅觅,苦苦追求,企盼奇迹出现。朝朝暮暮,今天明日……岁月把它躯干上洁白羽毛的光亮磨灭了,头和颈部的褐色浅淡了,黑色的爪蹼变得僵硬,那对长而尖的翅膀无力地扑击气流。这只海鸥衰老了。能返老还童吗?它相信古老的传说。而希望就在海上。 相似文献
16.
陈彦旭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71-75,84
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东方书写难以摆脱传统的政治话语的束缚,浪漫主义诗人也往往被认为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附庸与御用文人。对东方的“物化”、“负面化”、“妖魔化”这类的关键词在浪漫主义诗歌的研究中屡见不鲜。然而,拜伦是浪漫主义诗人中唯一亲自游历过东方的,在他的“现实主义东方书写”中体现出了一种求真务实、矫枉过正的意识,帮助他超越了同辈的东方书写,将东方书写带入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对沟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曲晓燕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6-347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人们的理想、也是新时代的要求,然而社会中隐藏着一些媚俗、低俗等“不和谐”的杂音,这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如果我们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流行音乐中加入“和谐”的元素,使“和谐”在社会中流行开来,满足人民群众高尚的精神追求,为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培育和谐、文明的道德风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