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马召平作为陕西“70后”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鲜明的体现了“70后”的诗学精神,即对宏大叙事传统的主动疏离,从日常生活中开掘诗意诗情;诗歌中的乡土描写趋向理想化、浪漫化,成为诗人理想价值的寄托,诗歌中的平民情怀既是诗人乡土经验的重构,同时也是诗人自我认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华兹华斯留给后人的佳作除了歌颂自然的诗歌之外,还存在着大量歌颂儿童,或是满怀童趣的诗歌。他对儿童、童年时代有着独特的看法及情感,无论是对于自然还是儿童的推崇,都体现出他强烈的“回归”或者“逆流”意识。他用诗歌表达“童心”,实现对人生的“反刍”。他在凝思中获取诗意的欢情,在灵视(vision)中解读大地上的悲情,而“童心”始终影响并参与了这些过程。华兹华斯式浪漫主义对儿童或“童心”的推崇旨在强调保持人的天性中能与山川大地共栖的灵动活力,且追求盎然生趣的幸福人生,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诗人瞿秋白     
瞿秋白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杰出的革命家诗人,他的诗人形象表现在诗歌作品、诗歌理论和诗化人生三个方面,反映了他多重社会角色、卓尔不凡的人格和在诗歌领域中的多方面成就,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他的“心程”和人生史。  相似文献   

4.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的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对历史的价值判断上主要表现为他审意识和自审意识。在具体诗歌中主要体现为主控诉主题和寻找主题的不同;而使命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差异则是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诗歌迎来语言的审美转向,“拒绝隐喻”的诗歌语言风暴甚嚣尘上。作为“朦胧诗人”之一的杨炼,在其出国后仍旧醉心创作,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将笔触最大程度地深入人类处境的诗歌艺术追求。杨炼的海外诗歌充分呈现了语言的内在张力所创建的韵致深远的诗意空间,诗人精于运用隐喻并融入个体经验的生命体验,创造了不同于国内诗坛倾向平面化叙事性风格诗歌语言的“后朦胧”诗语,取得了独有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的诗学理论,它要求诗歌创作抒发诗人的性情,并通过“比兴”表现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杜甫更强调诗人的内在复杂情感与外在景物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杜甫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兴寄”说.即在注重诗歌社会价值的同时,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秋兴八首》正是杜甫“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7.
食指在“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一方面,他以个人情怀的渲染对个性缺失的文学模式进行了“变格”;另一方面,他与“主流”合拍,写了一些肤浅的应时之作。从这种互否中,可以窥见诗人灵魂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同时,在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他的抒写坚持并突破了传统,使诗歌魅力永不衰竭。  相似文献   

8.
“意义”的交还─—读解龙彼德《铜奔马》刘伯高(武汉工学院)《铜奔马》是中年诗人龙彼德近10年来的一部诗歌选集。在这本集子里,与其说诗人把自己追求“诗意”的心灵奉献给了读者,不如说他力图把高于现象的存在意义还给人间。这种“交还”在《铜奔马》里虽然是艰难...  相似文献   

9.
刍议张问陶诗论体系对诗人“自我”的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中叶著名诗人张问陶,又是一位深有造诣的诗论家。其诗论体系,以强调诗人“自我”为核心、根本以至灵魂。他认为诗人“自我”的“性灵”、“性情”、“血性”、“灵光”,乃诗歌审美本体之内质。此外,他论及诗歌的创作、功能、继承、风格、鉴赏、批评诸方面时,无一不和诗人“自我”联系起来进行阐释。再者,他的诗论体系又是开放性的系统,它上通于天,追求“天人合一”;又根扎于地,特别关注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10.
“事象”理论是中国诗学独创的文学理论之一,着力于分析诗人的动态过程来解构诗歌。自晋代陶渊明《归园田居》以来,“守拙”事象成为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事象之一,而后在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诗歌文本中均有出现。它蕴涵着士人对质朴的生活方式、从容的心性人格以及自由的生命体验的坚守这三重意蕴,并与之对应地呈现了三种独具文士气质的诗性特征。与“经世”“致用”等功利性事象不同,“守拙”事象是诗人挣脱樊笼、大智若拙、执中守正的象征,因其丰富的诗意哲思和疏散的诗意姿态,而被延伸到弈理、园林、书画等范畴。仅就文学范畴而言,其诗意性书写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而且在追名逐利、物欲横流的今天,“守拙”事象还具有缓释身心疲苦、回归心灵原点、探赜生命体验等现实意义,值得当代人从中汲取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1.
“独自成俑”的诗与人——梁小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小斌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单纯、透明、和谐的样式在当代诗歌中独树一帜。通过考察梁小斌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由于长期的“独自成俑”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他的诗歌观念和写作实践经过了从趋向优美到反叛优美的嬗变过程,这使得他成为“朦胧诗”群的一个异数,他的某些观念和实践启迪了其后的“第三代”诗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鲁迅宣称“不喜欢”诗歌的原因入手,分析了他的诗歌趣味。指出他并非不喜欢诗,而是有其评价诗的独特标准。除了强调“真诚”与“深切”外,他的诗歌趣味还与其人生体验和所受的诗学熏陶有关。因此,他对新诗的评价也与众不同,只有殷夫与冯至两位诗人得到过他的高度评价,他喜欢殷夫,是因为他赞赏殷夫的真诚和以身殉道的勇气,赞赏他“摩罗诗人”的气质;而他欣赏冯至,则是因为冯至对“真与美”的体验,契合了他的生存体验与艺术趣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诗歌要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这个角度出发,论述了李白诗中独特的“真我”特色。他的饮酒诗与妇女题材的诗歌更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表现了诗人各个时期的思题感情,具有“真我”的诗人风采。  相似文献   

14.
王充闾诗词创作源于他诗意化的人生,因此其作品均为生活化诗歌。无论从其诗作的生成过程,还是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来看,王充闾都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老,是迥异于当代中国诗坛上创造语言神话的先锋诗人的传统型诗人.  相似文献   

15.
石天河是注定要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诗人、文艺评论家。在中国当代诗坛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虔诚地敬畏诗歌,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诗歌的尊严。这是因为只有在诗歌的世界,他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追求自己的高远理想,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拥有一个美妙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6.
梭罗算不上杰出诗人,但他具有诗人气质,诗意地劳作,诗意地欣赏自然。这种诗意的生活使他诗意地创作,在散文式的自然写作中既大量引用古今优秀诗篇,也适时自然地插入自己的一些诗作,开创了一种散文与诗歌交融的写作模式。即使没有诗行出现,他的散文作品也富含浓浓的诗意。  相似文献   

17.
埃得蒙·斯宾塞是生活在乔叟时代和莎士比亚时代之间的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继承了乔叟所开创的英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加以丰富和发展,把诗歌的火炬传给后来的诗人,因而被称为“诗人的诗人”。他创立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斯宾塞诗体。后来的不少诗人从他那里学到了这种美妙的诗歌创作技巧。仅19世纪就有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分别用斯宾塞诗体写出了传世佳作。本文详细分析了诗人和相关的诗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美"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记忆之书”既指新近“发现”的诗人吴兴华将可能搅乱读者关于文学历史的记忆,更是对吴兴华的诗歌写作本身所呈现的“记忆”形态的指称。吴兴华诗歌对于时间和记忆特别敏感,记忆主题得到了反复呈现;这使得他的写作最终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某种内核勾连起来,记忆成为一门艺术,拥有强大的诗学力量。但记忆的法则又决定了记忆本身既是窘迫现实之慰藉,也是精神恐惧之来源,在传统和记忆被残酷压制的现代社会,诗人吴兴华的精神世界最终被“恐惧”所占据,他那“纤弱的”诗风,以及他在抗战胜利后逐渐放弃诗歌写作,均导源于此。而这样的诗人将以何种姿势进入新诗史与文学史序列,也就成为了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魏晋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是玄学家的时代,是诗人的时代,也是艺术家的时代。士人们大多反对名教,回避朝廷,归返自然,寻求身心的完善和发展。探求人的生存本体和寻求诗意的栖居成为时代精神的指向,诗歌也在这个时期找到了自己的本体成为真正的诗。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是时代精神和诗歌艺术的杰出代表。陶渊明的思想缺乏严格的体系,也没有材料可直接证明其思想来源。从他的生活和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明显倾向于道家,受庄子影响尤深;获得的方法是体验,一种以自然生命为本体的人生体验。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