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2.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素材不断多元化。译本的副文本是译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副文本是译者现身的平台,直接体现了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和意识形态。同时,副文本为研究译本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生产、接受和传播机制提供线索。对译本副文本的研究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并深化对纷繁复杂的翻译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19世纪早期《论语》四个版本的“问孝”四章的英译为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角探讨了正副文本在体现话语基调方面的手段和作用,正文本作为译本的主体,译者主要通过运用语气、情态等系统资源来体现话语基调;副文本作为正文本的补充,译者通过副文本向读者提供话语参与者的地位和认同维度信息来建立起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显性的信息共享来体现话语基调。译者如果在需要副文本的地方没有向读者提供副文本,就需在正文本增加此类信息,以达到显化话语基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副文本是指封面、标题、序言、前言、注释、后记等在文本中连接读者和正文,并起协调作用的中介性文本材料。译作的副文本可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作为译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副文本对于读者如何理解译文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副文本的研究能够揭示出原作未完全说明的东西,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副文本的合理运用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安乐哲在《道德经》译本中将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正文本翻译前,通过副文本阐述译者重译典籍的因由、目的、底本的选择以及哲学语境的建构;翻译中,阐明译者“中国式叙述”的翻译策略、语言和文化语境的建构以及读者服务意识;翻译后,再现道家哲学语境,并彰显译者的翻译惯习。译者发挥主体性利用副文本建构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多重语境,不仅使读者加深了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也为中国典籍的翻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美国汉学家康达维英译《文选·赋》的副文本规模庞大,具有特色并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一是副文本融合中国传统注疏与西方文学译著体例而自成体系风格;二是注释内容丰富考辨深入,兼取古今中外之长而富有学术内涵;三是康达维副文本成就的获得既是对前辈汉学家运用语文学方法解读文本的学术继承,又是出于他自觉以“译文+副文本”方式有效传播中国古代辞赋的学术使命;四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翻译及跨语言文化传播有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副文本理论为文本内外研究架起了一座衔接的桥梁,从多角度、全方位发掘文本的内涵与外延,为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老舍《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两个视角,探究跨越半个世纪之久的各个英译本所呈现的历时与共时面貌变化:1945年,伊万·金将其改写成一部实现"美国梦"的浪漫主义小说;1979年,詹姆斯打造成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2010年,葛浩文构建了一部世界经典文学.《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不仅更好地诠释译文,探究译本的接受和传播问题,更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正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副文本是翻译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文章以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为基础,通过考察董乐山在各个时期译介的西方文学、历史和学术各领域著作译本的副文本,梳理和总结董乐山在翻译目的、翻译态度、翻译要求、翻译原则四个方面的翻译话语,以期深化对其翻译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修辞结构关系是语篇中具有功能整体性的文本片段之间的连贯关系,它反映着作者的交际意图,对自然语篇的生成和理解都有影响。新闻副文本与正文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详述关系、评价关系、背景关系、重述关系、解释关系等,这些关系揭示了副文本与正文之间深层的语义关系,以及作者、读者、正文本、副文本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副文本不仅仅是正文的附属,它具有独立的作用,是作者意图的一种实现方式,反映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关系。副文本与正文的关系是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对话关系。副文本将根据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互动产生新的变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选取“自序/前言”“编者按、主持人话语”“阅读札记”等副文本语言形式与著作、论文进行互文性对读,发掘学术事实背后蕴含着的学术关怀。副文本不仅为接受者提供寻找正文本线索,引导阅读路线,也建构了表达者学术身份,思想发展轨迹,理论阐释规则。具有丰富表现形式的副文本,在对正文本澄明历程中,也有可能限定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具有一定的遮蔽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传教士《论语》译本与基督教意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基督教意识形态在三个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具体体现,研究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均有必要作文本(翻译本身)与副文本(注释、序言、绪论等)的分疏。在翻译层面上,译者追求隐形而不可得,意识形态作为其诠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译者对他者的理解,往往造成无意识的"误读"而非有意识的"操纵"。但在副文本中,译者则会正面现身,进行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12.
《副文本》是热拉尔·热奈特文本边界研究的重要成果,在文学研究中多有应用.介绍了副文本理论概要,分析了副文本理论自问世以来的传播及接受情况;然后梳理评介了副文本理论在国内外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现状.研究发现副文本理论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指出副文本理论的译介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研究范围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文本理论关注处于正文本边缘的其他文本形式,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研究中,译序跋是呈现译作、译者及当时社会语境的最重要的副文本。《林琴南书话》是林纾翻译副文本的大汇集。通过对其中翻译副文本的统计分析,发现:林纾翻译副文本既有指向“书里边”的内容,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有指向“书外边”的内容,折射出了当时历史语境下林纾的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文学比较观以及林纾翻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副文本的理论内涵及文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拉尔·热奈特的"副文本"观念,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批评术语,其含义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副文本的理论特色在于:一方面,它强调文本中作者意图的可知性;另一方面,它将文学图像作为一种文本因素纳入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副文本理论对于文学研究来讲,由于对作品原旨的强调,可以防止无边的过度阐释,同时,也便于研究者以广阔的视野对文本进行多维研究。  相似文献   

15.
沙博理是著名美裔华籍翻译家,其翻译的?水浒传?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英译本。本文系统地梳理了沙译?水浒传?的相关副文本内容,利用副文本的史料价值对沙博理译就?水浒?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进行审视,从而全面准确的解读其译者主体性。借此,本文希望丰富译者沙博理研究的维度,促进?水浒?沙译本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学界从各个方面对小说的成功译介进行了探讨,但是鲜有学者从副文本翻译角度探讨其对小说译介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序跋角度探讨副文本在小说翻译中的阐释性功能,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说明序跋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诸多例证表明,译者对原作中副文本的翻译为读者提供了了解作者、作品、译者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的捷径。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间文本性”,指所有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吸收,是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互主体性对话理论的扩展。文本性使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天然的联姻,互文性理论能够将宽泛的思考与具体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阐释翻译的性质特征和复杂的翻译行为。本文借助互文性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重点对罗慕士所译《三国演义》中跋语及注释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旨在从互文性视角阐释该译本的翻译特色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学研究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副文本的引入成为研究文学内部与外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探寻文本本身也具有开拓性与丰富性。沈从文的《边城》作为其代表之作,引领我们进入独特的湘西世界,在文本的创作及发表过程中,围绕《边城》文本周边的副文本组成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料,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带来了新的阐释意义及史料价值。文章就将从《边城》的新旧题记、题识五种以及注释和标题等副文本来具体论述《边城》为我们呈现出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副文本是原文的信息补充与意义阐述,是翻译文本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体》是首部获得科幻文学界国际最高奖项雨果奖的亚洲科幻作品,其成功原因值得深究。借助热拉尔·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文章分析《三体》英译本系列的封面、注释、译者序、名家评论等副文本因素在其翻译、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三体》英译本系列为例,通过解读其副文本,能够发现副文本在翻译与传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译者翻译思想与赞助人的推介努力。  相似文献   

20.
徐天秀 《东方论坛》2016,(5):116-120
《记丁玲》正文本之外,还有《〈记丁玲女士〉跋》等对文本意义有建构功能的副文本.在《记丁玲》副文本中,有沈从文对创作的主观意图的说明和阐释,即《记丁玲》在文本内容上,关注日常生活的"细事"与传主"人性"的一面;在文体选择上,运用小说笔法与夹杂议论.这种叙事侧重和文体选择,反映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特点及以作品表现"人性"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