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始终未能解决好我国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也未能处理好高校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从“公司治理”借鉴而来的“高校治理”是一种新的高校管理体制,协商民主是与选举民主相并列的一种民主制度。在高校管理体制创新中引进协商民主制度对于调整高校内外部之间的各种关系、构建高校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层群众自治中的协商民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创新了我国乡村群众自治制度。它用于乡村治理中的动力来自于村民的民主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并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我国乡村治理中政府与村民互动机制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乡村治理中的民主困境。近年来,协商民主在基层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乡村社会的经济压力导致对协商式治理方式的冷漠,相关制度的缺失,协商主体参与能力的差异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首先应该健全相关制度,其次要规范协商程序,最后需要培育村民的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3.
农村协商民主的推进需要协商主体具备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政治德性、提出理由论证自己权益要求及进行理性探讨的参与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基层政府、村民社会组织以及村民个人在政治德性和参与能力方面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协商民主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树立善治和共治思维,同时对村民社会组织进行法律、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和支持村民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培育合格的农村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  相似文献   

4.
5.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入地推进协商民主注入了崭新内容,赋予了新的使命,对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进行探讨,希望对深化认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是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半个多世纪以来,政协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不断得到规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政协在履职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比如,立法协商问  相似文献   

7.
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开辟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新途径,创造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增强了基层党和政府的政治合法性。但基层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定位问题--权宜之策还是必要程序?发展动力问题--个人还是制度?主体参与方式问题--人人参与还是代理参与?村民代表、人大代表与民意代表关系问题--合作还是对抗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在理论上思想上形成共识从法律上明确基层协商民主的地位,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制度规范与工作机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构建人民群众参与协商的新形式,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人大代表与民意代表和谐协商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两种民主类型,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民主的不同表现,是互相兼容的,二者的合作建构和共生发展既是践行我国民主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新型现代民主的必然路径。二者的合作建构与共生发展尤其在促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和政治现代化、提高基层治理绩效方面意义重大。我国民主政治的未来走向将是以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为核心推进四个民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使命、"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新论断,证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已成为当前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参与不足导致的环境决策异化。协商民主强调公民平等参与,在理性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环境决策,增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信,在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以协商民主的方式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推动政府从"统治型"向"治理型"的转变,加强协商平台建设,公开环境信息,培育和引导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协商。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人民政协具有协商民主的巨大优势,中央与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这一沟通、协商的民主制度,尤其是基层协商民主在改善党群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家有目共睹。近年来,我国基层民主、村民自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基层协商民主也存在不少问题。寻找出路,走出困境是目前中国基层协商民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推进乡村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更广泛更深入开展的同时,其制度化建设不可忽视。乡村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是其由文本制度的正式确立到切实落实趋于稳定的过程,但是目前乡村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在制度确立及制度落实两个方面都存在建设困境,推进乡村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必须要采取完善文本制度、提升制度意识、推进保障机制和衔接既有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在治理模式、社会治理创新、新兴基层社会组织、村(居)民自治等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和提高.为此,需从完善党群合作协商共治的互动机制;完善利益整合与矛盾协调机制;健全和践行平等对话机制;完善和创新基层协商民主的参与决策机制;进一步创新与完善基层协商民主的协同合作机制;注重创新和实践,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稳定和法治保障方面的机制,推动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创新,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基层协商式治理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为了有效地解决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将民主协商制度引入基层治理体系之中,并使之与选举民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基层协商式治理新模式。经过艰苦探索,我国初步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协商式治理基层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政府主导型和社区主导型协商式治理新模式,积累了基层协商式治理发展的经验,开创了基层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新格局。这为继续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吴晓林 《社区》2017,(1):15-15
大国治理的基石在社区。社区治理不但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环节,更关乎亿万百姓的福祉。正是在日常生活的社区中,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国家治理的脉动,抽象的国家可以具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社区是国家与公民互动最频繁的“节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广大农村实行协商民主既有必要又是可能的,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文化都为此做好了准备。农村协商民主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样化的特点,也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必须厘清其边界和范围,并实现不同层级的协同联动。农村协商民主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助于改变农村政治文化生态,提升广大干群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过,目前,农村协商民主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应注入现代思想意识,尤其是要强调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17.
现代民主与现代城市治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生关系.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民主实践采取了治理的取向与路径,形成一个普遍的制度建构行动.当下中国民主发展呈现出以提升治理和解决民生为中轴,以整合多元社会主体为取向的实践结构,使得社会发展通过协商民主实现了内生性的政府与社会互动.协商民主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把民主作为一种治理资源嵌入到现代城市治理当中,而不是单纯地建构一个具有民主形式的外在约束制度,其发展路径化解了民主与发展互为前提或者结果的外生困境,为中国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协商资源按其制度环境和实践特点可分为先秦和秦汉以后两个阶段。先秦时期的议事习惯是原始民主及其在早期国家的遗存,包括部落联盟的议事民主、君主重大决策中的咨询、国人议政、"三询"的制度设想和士人议政,秦汉以后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协商演变为权力体系内部决策过程中的朝议、谏议以及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清议、乡约。在君主专制的制度安排下,中国古代有政治协商但无协商民主,古代协商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政治过程中的重大决策的咨询和审议。历史上协商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治理功能,咨询和审议能够赋予决策以合理性和合法性,协商促进各方参与和达成共识,是专制政治的安全阀。健全人民民主制度,培养理性审议精神,鼓励形式多样的协商实践是古代协商资源,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当前层出不穷的邻避冲突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了基本方法、价值导向和制度平台。目前我国邻避冲突及其治理的突出问题是严重的协商不足,其原因在于协商意识、协商能力以及协商制度不足等。应从树立协商理念、提升协商能力、拓宽协商渠道、丰富协商方式等多方面来寻求以协商民主破解城市邻避冲突治理困局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