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产权的分割与整合统一谱系上,“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之间具有方向相反的单向性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对称性”特点.“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两者理论的同源性以及产权效应在量化意义上的等距离性.文章从理论模型、本质属性和定量分析三个方面,系统介绍和分析了西方学者对于“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现象之间“对称性”的有关论证,以期阐明“反公地悲剧”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研究路径,并为后续产权配置方式的研究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农村土地权利配置不当,导致大量的反公地悲剧,土地浪费和土地低效利用,丧失了大量的附着在土地上的经济机会。由于农村缺乏相应的经济机会,农村生产要素要么大量浪费,要么纷纷流入城市,进而导致农村空心化。由于土地是农村最为丰富的生产要素,治理农村空心化应首先从激活附着在土地上的经济机会着手,调整土地权利,落实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从而为农村自主非农化开创条件,发掘农村非农经济机会,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剥离土地的社会功能,为巩固和加强农户的土地流转权利创造基础条件,增加农业经济机会。  相似文献   

3.
加强药品专利保护才能避免"公地悲剧"、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但目前医药产业"专利丛林"现象,极易造成专利成果利用不足和上游基础研究被闲置的"反公地悲剧",为此学界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形成了"药品专利消极主义"和"药品专利积极主义"两种不同观点,笔者通过深入剖析指出,"药品专利消极主义"更具有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严重短缺,大量农地被以各种开发的名义“圈占”,农民出于理性选择导致蔓延全国的耕地抛荒和农村建设用地闲置浪费,基层政府财政供养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乡官”、“村官”的腐败行为,正交织形成了我国农村“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同时盛行的奇特现象.究其根源还在于低效滞后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残缺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将农地集体所有上升为农地国家所有,赋予农民永久的农地使用权,引导和鼓励个体农民在产权清晰后以自愿的方式,重新走向多种形式和不同规模的联合,大力改革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等是消除这两种“悲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运用“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理论,分析了高校校办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难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难等现象的根源,指出了校办产业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产业管理体制、加强资产委托管理及完善学校产业投入撤出机制等校办产业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遗产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公地悲剧现象是遗产资源公共物品的性质所决定的。由于遗产资源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奥斯特罗姆认为社区自我组织和自治的多中心制度是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文章分析了民族村寨型景区的公地悲剧现象,并从博弈论的视角入手,指出社区自治型遗产旅游地的制度设计应从制度规制、精英治理以及外界援助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公地悲剧"与产权调整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地悲剧"的产权模式表明了产权结构调整与资源配置效率相适应是一个不断的试错过程,有效的产权制度必然促使成本与收益向行为者集中.产权结构调整与产权束调整是产权制度创新的主要方式.无论何种方式的产权制度变革都需遵循一定的规则,其调整的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权效率、增加产权主体收益.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移民的主要承载地。山区小城镇已经初具规模,但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其人居环境不断恶化。现有小城镇中的道路凌乱、河道堵塞及污染是典型的"公地悲剧"的产物,公共建设使用呈现反向"公地悲剧"现象。为促进社会转型,提升小城镇的承载力,必须对现有小城镇进行改建、扩建,破除"公地悲剧"难题。为此,需从散居农民变身城镇公共人、组建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管理机构、小城镇规划预留公共用地建设公共设施、共同承担公共义务、修建管护公共设施、提倡公共文化锻造培育公共精神几方面重建小城镇。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分权与城市扩张:基于公地悲剧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公地悲剧"理论为分析的起点,阐释了地方政府在分权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对城市扩张带来的影响。由于各地区的策略选择趋于一致,结果最优点个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各地区纳什均衡所确定的城市扩张面积总和大于全国最优的城市扩张面积,导致了城市过度扩张。采用System-GMM法对我国1999—2008年分省份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后证实,分权对城市扩张起到正向影响,在影响程度上支出分权大于收入分权,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努力也推动了城市扩张,需要中央政府通过"做对激励"和"做对协调"的相关政策措施来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从而实现合理的城市扩张。同时,还发现滞后一期的城市扩张对当期的城市扩张存在正向影响;土地市场建设有利于减缓城市扩张的速度,但效果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公地悲剧"论认为,公共资源一定会遭到滥用,从而必然是无效的.现实生活中却存在大量反"公地悲剧"现象,人们往往可以进行有效的合作.之所以出现这种相悖的现象,就在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抽象掉了人类的社会性,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个体行为都具有亲社会的倾向,这种亲社会性将会导向社会的合作.其实,如果在社会性的基础上引入"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沟通"公地悲剧"和"无形的手"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促使"公地悲剧"向"公共福祉"的现实转化.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背景下,跨界水污染治理问题已成为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对2019年四川省和重庆市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文本分析,得出两个重要结论:城市面积和人口数量与水污染排放主体呈现正向增长趋势;城市产业的数量与水污染治理难度呈现正向增长趋势。将长江上游作为水资源"公地",将川渝两地长江上游地方政府作为"水资源使用的主体",运用"公地悲剧"理论构建逻辑框架,分析川渝地方政府长江上游跨界防治水污染面临的问题:地方政府"经济人"特性扩大跨界防治张力,水资源使用的非排他性加剧地方政府的竞争,长江上游的跨界及竞争场域增加防治的难度。提出加强顶层设计,落实责任;严格依法治理,提供保障;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支持;建立第三方评价考核机制等跨界防治水污染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虚拟水贸易与生态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了虚拟水贸易与生态农业之间的互动性,并以民勤沙漠化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在生态环境的约束下,发展虚拟水贸易是发展生态农业、合理配置水资源以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双一流建设受到公地悲剧、逆向选择和搭便车框架的宰制。无论是公地悲剧还是逆向选择抑或是搭便车理论或行为,都与人的逐利性无法分开,人的经济理性决定了人们可能会选择最利于个体的方式行动。利益冲突蕴含利益一致,通过不同层面的制度设计和个体的德性规约等方式,公地悲剧、逆向选择和搭便车行为能在双一流建设中得到有效的规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地悲剧”现象。从哈丁的“公地悲剧”理论视角,以安徽黟县N村外包制乡村旅游开发为例,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形成机制进行探析,认为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政府权力寻租、社区居民参与缺失等是“公地悲剧”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通过建立多元治理模式、重视社区参与等调控路径,以破解乡村旅游中的“公地悲剧”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治理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全球公域问题正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环境资源作为全球公域的一部分,也正面临着严重的“公地悲剧”。全球气候环境资源开发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和国际社会主体责任与实践的不规范,导致气候变暖、碳排放量超标等一系列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安全的环境问题频发。全球公域问题作为全球治理的一部分,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其中。在当前以国际法为规则秩序的国际框架下,可以从国际法制度规范层面、责任划分层面、主体实践层面进一步丰富完善国际法体系,为各国有效参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提供多边协作平台和行为规范准则,同时也要正视国际法在解决全球气候环境资源所面临的“公地悲剧”问题中的成效有限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运用层层剥离的结构分析方法,以鲁迅 阿Q正传 为例,解剖了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悲剧情境,认为中国人的悲剧情境表现在三个层面,即精神或道德悲剧、爱的悲剧、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17.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苔丝的形象,描写了贫家女儿外出谋生,失足泥淖遗恨千古的故事。苔丝出污泥而弥洁,有其不朽的美学价值及悲剧研究价值。尝试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分析苔丝悲剧,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与其性格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等方面进行剖析,通过对其悲剧命运具体分析。读者能更理性、系统地赏读这部作品,从而加深了作品所表达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悲剧是人类在实践创造自由的过程中,面对暂时不可能实现自由的准自由状况所产生的特殊应对状态和精神。中国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可从《诗经》入手。中国人在实践-创造中企图理性把握世界(自然、社会),以实现三种类型的自由,但理性反思实践自由的暂时不可能实现,使其准自由的形象呈现悲剧性。但当理性可知,悲剧性就弱化。中国的悲剧意识是一种理性反思意识,在《诗经》中包括形而上追求的反思,向死而生的反思,和实践自由过程中挫折的反思三个纬度,是一种准自由状态的忧患意识。而中国的悲剧精神则有柔韧之风,那是因为面对实践自由的受挫,中国人具有用迎合的方式化解个体与群体、社会矛盾的趋向,以达到统一的自由。这不同于西方悲剧一味深信终将实现自由,却必然挫败的惨烈。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悲剧多以“大团圆”告终。  相似文献   

19.
霍桑的小说大多主要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着重探讨社会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作者通过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清教社会的宗教伦理观,抨击了清教社会伦理观对性爱、婚姻的严厉惩罚。霍桑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伦理因素。本文以《红字》为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小说中悲剧人物的伦理身份及复杂的伦理关系的分析,解读霍桑小说中人物悲剧的成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霍桑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发生在清教社会伦理背景下,悲剧人物改变各自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身份,违背了清教社会宗教伦理道德标准是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湛江市是广东省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旱灾频发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用水问题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从水资源条件和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入手,分析湛江市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节水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