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减贫一直是我国高度重视的工作,我国已经进入"十三五"规划实施时期,离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不到五年的时间,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精准扶贫的具体落实,成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面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难点,以四川省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我国,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往往是共生的。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连片特困地区,因而,片区扶贫攻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从优化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完善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战略选择,为该地区推进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1年12月,我国启动了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工程,加大对连片特困区中央扶贫资金投入。但是,大量扶贫资金投入能否增强连片特困区的经济增长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文章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11个连片国家级贫困县为样本,应用CD函数回归模型和面板分析,测算了中央扶贫资金及其分项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发现中央扶贫资金对连片特困区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显著;其分项分析中,扶贫发展资金对经济增长作用良好,以工代赈资金对经济影响不显著,贴息贷款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为负。因此,文章提出优化连片特困区中央扶贫资金结构、加大扶贫发展资金投入、改善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管理、改革贴息贷款制度、推行有利于穷人的包容式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增长成果分配公平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及脱贫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准扶贫战略提出以后,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于精准扶贫与片区攻坚的关系应如何把握而产生了不少困顿。连片特困地区这一提法早已有之,经过一系列的政策演变,在区域发展和减贫方面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仍需解决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发展带动减贫效应的削弱、进一步提升片区攻坚减贫效率、多维贫困问题、消解片区的贫富分化、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精准脱贫精准扶贫与片区攻坚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区域发展为视角、提升片区定位精准度,以多维贫困为视角、提升减贫内涵精准度,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提升脱贫手段精准度,构建精准扶贫与片区攻坚融合推进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扶贫开发是一种政府行为,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开发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为了打好新时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时间表 ,扶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 ,以四川省为例 ,从经济 -社会总产出、结构变迁、贫困动态和资金效率四个方面 ,对民族地区的扶贫绩效进行了系统考察。考察表明 ,扶贫攻坚使民族地区的绝对贫困状况有了实质性缓解 ,但比较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据此 ,本文提出了加快民族贫困地区整体脱贫步伐的两项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8.
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在2018~2019年的脱贫攻坚实践中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取得决定性成效,为2020年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文章通过梳理和阐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方法与措施,归纳和总结了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国家制度作用、重点扶贫方向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机制体制完善、具体方法措施创新四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分析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艰巨性的同时,还探讨了扶贫政策后续调整、自我发展能力养成、教育基础薄弱等亟待解决的现实挑战和难题。最后,在宏观政策、干部队伍和贫困群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分析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绩效,判断不同环境因素对扶贫投入效率的影响,并结合具体绩效空间分布情况对12个县域2012—2016年的扶贫绩效进行时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总体扶贫绩效较好,但逐渐由稳步上升状态进入转折期,部分地区遇到扶贫瓶颈;第二,不同地区间扶贫绩效存在较大差异,皖西片区扶贫绩效比皖北片区高,北部中心区域扶贫效率较低;第三,扶贫绩效综合效率值良好,纯技术效率较高,扶贫规模存在一定不合理性;第四,精准扶贫瞄准度不够,特色扶贫工作开展不到位。根据研究结论和片区实际情况,提出开展特色精准扶贫工作、加强扶贫渠道拓宽与创新、提高精准扶贫瞄准度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供给侧视角来说,民族地区依然面临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约束因素。本文从资本、技术、劳动力、制度、土地、民族特色资源等六大经济增长要素和贫困户、农村经济组织、企业、政府等四大参与主体出发,分析了构建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路径的理论,探索了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路径,即贫困户、农村经济组织、企业和政府四位一体的有机组合,四个主体承担了六大要素的高质量供给。  相似文献   

11.
2020 年在脱贫阶段目标实现后?持续的减贫任务仍将继续伴随? 立足于脱贫后民族地区的现状?民族地区旅游扶贫 转型需求也将发生转向?作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典型模式?景区拉动、全域乡村、旅游商品、“三变”也各有其可持续推进的 要点? 产业融合、社区参与、能人带动、吸引投资、政策倾斜是推进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路径?  相似文献   

12.
离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有不到2年的时间,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非常重,还有较大规模的贫困人口,以及较高的贫困发生率,亟需加快做好"弱有所扶"的民生建设,助推弱势群体如期实现脱贫。基于武陵山地区X县16村的问卷调查发现:民族地区贫困农户人力资本严重缺乏,老弱病残人口多,劳动力严重不足,家庭经济十分脆弱;"弱有所扶"的民生建设存在低保兜底保障效用有限,医疗保障不足,对残疾人扶助缺失,养老保险缴费压力大,因贫困"摘帽"的目标压力,贫困农户受助机会显著降低等突出问题。聚焦民族地区弱势群体基本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亟需加快建成基于兜底保障、"医疗-养老-助残"、社会参与和发展扶持为主导的"弱有所扶"多层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扶贫具有特殊性。丰富的民族文化、天然的秀美风光、纯朴的民风民俗令各方游客神往。这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精准扶贫打下了重要、良好基础。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这与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还有差距。全面实现小康是各民族群众都同时实现小康,通过旅游开发助脱贫对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相关工作开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西省D县N村产业扶贫的个案研究,探讨农村地区产业扶贫成效、瓶颈及优化机制。研究发现:贫困地区受内外部条件制约,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无法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政府主导下的产业扶贫基地承担了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要功能。然而产业扶贫基地却存在以下发展困境:产业多处于发展初期,扶贫对象受益有限;产业扶贫基地政策依赖明显;产业扶贫项目缺乏贫困户等其他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尚未形成产业扶贫大格局;扶贫产业价值链较短,产业效益有待提高;贫困农户利益诉求难以满足,参与产业扶贫项目意愿不足。最后据此提出相应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功能。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较多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选举措。文章以旅游产业为引领,以生态、旅游、民族文化和特色农业"四链"特色产业群为精准扶贫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提出产业政府主导化、产业精英引领化、产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产业民众参与化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脱贫模式之一。文章梳理了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模式,认为我国产业扶贫实践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脱贫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产业趋同、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缺乏、绿色生态保护有限、风险抵抗机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深入阐释精准扶贫方略和产业扶贫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精准扶贫方略对产业扶贫实践的新要求后,指出了注重政策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协调作用、建立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与精准共享机制、重视风险保障机制的建设及研究、通过绩效考核有效监督生态绿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的产业扶贫实践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比较集中、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的区域,脱贫攻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仍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和硬骨头。采取何种精准扶贫模式,切实提高民族地区扶贫实效,已成为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传统"需求为本"导向的扶贫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急需进行转换。"资产为本"导向的扶贫开发模式克服了"需求"导向的不足,以社区"资产""优势""能力"为核心,正逐渐显示其优越性,是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需要和选择。  相似文献   

18.
特色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精准耦合不但是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金融服务相对缺乏,企业及个人获取发展的资金途径单一,大部分政府扶贫资金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作用有限。因此,根据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多元化资金需求,从融资渠道、融资模式、担保机制、风险控制等方面探索金融服务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统一战线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工具,精准扶贫是统一战线的政治任务和不可推脱的社会责任,“统一战线+精准扶贫”模式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然而,理论上的重要性并未使“统一战线+精准扶贫”模式获得实践中的理想效果。究其原因,该模式面临统战思想认识的误区、统战部门人员和经费配备不足、统战工作缺乏机制保障、统战部门的统战能力受到统战和帮扶对象复杂性的挑战以及社会参与性政治文化未建立等困境。以问题为导向,从思想认识、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统战平台、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五方面寻求破困之道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旅游扶贫既能改变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系统论和协同论的指导下,构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武隆县仙女山镇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演化趋势与耦合态势,结果表明2004-2013年仙女山镇旅游扶贫系统的演化速度高于生态保护系统,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的交互耦合状态由低水平协调阶段(2004年)进入改善磨合阶段(2005-2013年),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交互胁迫约束作用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