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主观幸福感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后的一种积极体验."大学生村官"工程是政府加强和推进基层民主和经济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大学生村官一方面选择了与众多留在都市的毕业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责难与质疑,在国内关于大学生村官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本研究通过总体幸福感量表(GSWB)和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版简式量表(EPQ-RSC),并结合深度访谈,对连云港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和非村官就业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结果发现:(1)大学生村官的主观幸福感与非村官就业生不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村官以外向稳定型人格为主.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3)外倾的和情绪稳定的大学生村官个体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4)理科专业较文科专业村官的主观幸福感高;(5)收入差距并未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粤西地区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粤西地区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以及人际关系.学业成绩是否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采用问卷法对粤西地区大学生幸福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粤西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2)家庭经济情况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3)粤西地区大学生幸福感与人际关系、学业成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江西为例,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本科生报考欠发达地区村官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家庭住址、报考时父母态度、是否江西人、从政偏好、吃苦耐劳精神、农村情感、村官经济待遇满意度对报考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村官政策了解度、家庭经济状况、村官岗位设置满意度对报考意愿产生负向影响。本科生报考欠发达地区村官意愿受到牵引力、支持力、助推力和扰动力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桥梁,能否使高校大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素质教育的成败。欠发达地区受经济以及其他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其素质教育在高校仍然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分析了国外素质教育的举措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并构建了欠发达地区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琼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进行概括分析,发现大学生村官思想状况总体向好:乐于奉献、职业定位准确、乐于接受挑战、思想政治素质较高,但是仍然存在着成就感不强、扎根农村意愿弱、锐意创新信心不足以及对村官发展前景感到迷茫等思想问题.结合上述思想状况产生的原因,可以通过拓展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空间、加...  相似文献   

6.
村级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建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是国家稳定、边疆稳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村官"工程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十分重要.我们通过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幸福感的基本状况。问卷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对生活总体上是满意的;对征地安置政策满意的人群幸福感程度普遍高于其他水平的人群;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及经济状况等因素都会对失地农民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西部地区农村纠纷频繁发生,村民对习以为常的调解方式越来越不满意。通过分析村民维权的困境,提出大学生村官调解机制的构想,并从组织保障、法律依据、程序设置、受理范围、调解准则等维度对大学生村官调解机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对常州工学院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村官任职能力的因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村官任职能力的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取得的有益成果,对大学生村官机制推进中存在的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村官培育按照成熟的机制推进,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村官跟踪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源头选拔跟踪制、农村实践淘汰制、跟踪培养导师制、跟踪培养联动制等多种培养大学生村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村官作为村级特设岗位,是连接政府与村民、高校与社会的桥梁,同时也是培养新一代农村基层管理干部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文化素质好和科技素养高的优势,在提升其组织决策水平和农村治理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应急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应急管理体制的构建不仅十分必要也尤为迫切。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的中心环节是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基于流程管理理论和案例分析,使大学生村官了解和掌握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程序,应作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重点。大学生村官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路径:一是明确应急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事前预防行为规范、事中处置行为规范和事后恢复行为规范;二是构建应急管理行为评估指标体系,诸如评估内容的确定、评估考核办法的制定以及评估结果的运用等。大学生村官应急管理能力应作为其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此项能力的提升对于实现农村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以及村级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长效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鼓励和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农村扎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在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采取了多种优惠政策,为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造成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短效性,使大学生将去农村就业当成谋求自身利益的跳板,难以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成为一项长效运行机制。政府部门应在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及出路分析的基础之上,探求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以解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短效性和大学生村官自身职业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村官是我国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文化建设不只是文化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形成文化自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村官具有诸多的优势: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强;思想活跃,适应和沟通能力较强;工作热情高,自信心较强;网络应用能力强和消息更新快等资源优势。他们起到完善农村的法制建设;信息导向;形成地方特色文化;传播新理念,树立农民信仰;搭建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社会渗透的桥梁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既是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一方面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扎根农村,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能力,多方形成合力,才能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然而由于大学生村官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融入现状难,各种待遇差,角色不明确和管理不科学等问题。要在实践中探索成功经验,从精心组织、严格选拔、任职培训,就任后的管理和保障等方面,完善和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各项制度,建立起长效的基层干部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双赢战略。大学生"村官"计划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全面分析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的不同评价的基础上,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当"村官"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大学生当"村官"有优势也有劣势,因此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社会环境,因势利导,同时也要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尽快成才。  相似文献   

17.
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决定。通过对祁县100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升迁、工资、待遇等方面都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文章在阐述男女大学生村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的基础上,对产生差异与不公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山西省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基层任职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解到,目前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面临"心理反差较大、待遇普遍较低、担心一事无成"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村官选聘重视程度不够、村官教育管理工作滞后、村官行为的短期性明显"等.针对这些问题和成因,笔者从"沟通交流、激励机制、教育培训、严格考核"等四方面加以研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实效性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利用第一手的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资料,基于Ordered Logistic模型对陕西省282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及留任意愿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与留任意愿普遍较低;留任意愿与大学生最初选择从事村官工作的动机紧密相关;大学生村官的性别、年龄、从事村官年限、婚育状况、学历等人口学特征对工作满意度及留任意愿影响显著;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的重视与认可对工作满意度与留任意愿有显著影响;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水平、实行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直接晋升事业编制的政策以及增加晋升为国家公务员等政治机会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并增强留任意愿,而其它因素对于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与留任意愿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从“知青”下乡到大学生“村官”的历史考察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开始的中国城镇"知青"上山下乡,从一项解决城镇就业困难的措施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前后历经"文革"前和"文革"中两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的大学生当"村官",也从初期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从"文革"前"知青"循序渐进的上山下乡到"文革"中上山下乡成为运动,再到新时期大学生当"村官",对此进行分段的历史考察和相互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