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载是北宋“气”学的代表人物。张载为规定和诠释“气”范畴,运用了“太和”“太虚”“太极”“神”“化”“道”“易”诸范畴,张载对这些范畴的理解和说明,又离不开对“一”“两”范畴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对张载哲学中的“一”“两”范畴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辨析,可以真实地论定张载哲学的基本架构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英语文学中缺乏明确的“海洋文学”的定义,但韦勒克关于文学类型的理论和陈平原对武侠小说类型的研究,却为“海洋文学”的确立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同时,介绍清末民初“新小说家”在文学类型方面作的努力,联系文学的意识形态塑造功能和当下中国步入海洋大国的实际境遇,指出在当今语境下推进“海洋文学”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两种形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半途夭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生产力的起点和饱和点形成了生产关系的区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区间是前后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交错区内社会现象极其复杂,只有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用联系的观点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从宏观历史高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进行理性思考,才能科学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提出的“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承继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来的.毛泽东1939年的题词和1958年的讲话,都没有明确把“两结合”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后来之所以变成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与1958年的中苏关系有关.作为一种文艺理论,它主要由周扬等人阐释而成.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更强调革命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7.
有学者认为李氏“散打“评书魅力需要听众具有成都市井文化特殊常规关系作为领略、赏析的推理前提。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前提同时也成为制约李氏“散打“评书走向全国的一种客观因素。因此,有必要通过扩大成都市井文化特殊常规关系语境传播渠道,使更多听众言语社团理解李氏“散打“评书的话语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8.
“二”和“两”的用法差异研究一直被学者关注,但以往大多是基于定性的研究,而针对特定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二”和“两”在两个语料库的使用存在较大差异,法律语言须准确详细描述事实,多使用数词“二”,体现了法律语言的精准性;法律文书中注重细节描写,常用“数词+量词”这种搭配,且“二”和“两”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在选择量词时有固定倾向,而国家语委语料库中,“二”和“两”在选择量词时相对自由,体现了法律语言的稳定性;此外,法律语料库中更倾向于使用省略量词的说法,映射出法律语言的简洁性。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理论 ,即所谓“两结合”论 ,其之所以在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现实主义理论的继承中有所变异与创新 ,是因为毛泽东的精神深处存留着传统诗学“奇正”说的深刻印记。通过对“两结合”论与“奇正”说的探讨 ,认为毛泽东的“两结合”论 ,既是马克思主义诗学的现实主义理论的民族化 ,也是传统诗学的“奇正”说的现代化和革命化。  相似文献   

10.
从“两个务必”的话语论断到“三个务必”的经典论断,二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变”与“不变”的统一。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是依据我们党执政所处时代、执政面临形势、执政回答“考题”等不同问题的创新性发展;“不变”的是二者都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更好地保持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本色。全面把握“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及其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党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鑫  卢学倩  王雅丽 《国际公关》2023,(20):176-178
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本文结合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办学实际,通过对比学院近5年毕业生就业数据,概括学院针对就业工作采取的措施和取得成效,分析目前在推进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剖析推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针对性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两美"绍兴是绍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推进"两美"绍兴建设,需要深入实施"重构产业与重建水城"的"双重"战略,努力实现人、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在我党即将执政之时对全党干部作的要求。今天,在我党执政五十多年后,仍需要坚持“两个务必”,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需要,是执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经受考验的需要,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只有坚持“两个务必”,才能使我们党真正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才能使我们党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复兴,祖国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4.
"两型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仅仅依靠传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不可能实现的。四川能源开发利用面临诸多问题,寻其突破点,着眼四川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对策分析:从可持续发展观的高度认识"两型社会"建设与四川新能源开发利用,为"两型社会"建设中四川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攻克关键技术,实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农二代”的青春与梦想遭遇困境角度切入,就如何帮助他们走出迷茫,分析生命际遇困惑,关注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生命的价值意义,从教育文化、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多层面挖掘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多角度探索有效路径和应对策略,为维护他们身心健康,解决生命困惑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如何促进“三农”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它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现阶段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以及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数词"二""两"的用法相对于其他数字词表现出独特的词汇细化现象。本文拟从历时的角度借用语料库的实证语料来分析"二""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的语用变化,以及在新的网络语言时代下所呈现的新特征,并试图从社会和文化心理的角度对可能产生这种词汇细化现象和所呈现的新特征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两个结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不是简单地增加相关的历史性知识,而是以全新的“文化叙事”来观照“纲要”课教学的体系脉络,在既有的教学目标、任务达成的基础上,将“两个结合”与“纲要”课教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主题课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两个结合”所呈现出的“文化叙事”为融入“纲要”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教学理念上必须坚持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融合创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互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统一。在教学实践路径上要围绕教材内容和特点,加强重点性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发展多样性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议题,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由于受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制约,一方面存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能源与环境的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容量的硬约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及相关机制体制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内部困难和障碍,另一方面也面临国际社会气候体制变迁带来的巨大的外部压力与挑战.面对国内与国际双重压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气候环境的两难抉择,将低碳转型与“两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不断加大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的创新力度,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之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正确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两个口号"论争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争论时间最长的一桩学案。从1934年周扬提倡"国防文学",到1988年中共中央为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胡风彻底平反,"两个口号"论争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发展进程中一再成为文艺运动的聚集点,因这次论争而导致的"周扬派"与"鲁迅派"的分化在左翼文艺运动和建国后的文学史上演绎了说不尽的恩怨沧桑。周扬是这一学案的主要当事人,从左联解散,到延安整风,再到建国后的历次文艺运动,他的命运沉浮始终与"两个口号"论争息息相关。虽说周扬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左翼文艺运动史",但实际上,周扬一生的文艺活动都深陷于"两个口号"论争的历史纠纷而不能自拔。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两个口号"论争,要么是从路线斗争的角度用政治批判方式解决文艺问题,要么是从宗派观念的角度纠缠于历史的或个人的是是非非,这两种途径都无法真正解决"两个口号"论争的矛盾冲突。新时期以来,随着意识形态的淡化和个人恩怨的消解,从文艺理论上确立"两个口号"论争的对话与潜对话状态,是解决"周扬派"与"鲁迅派"历史矛盾的正确途径,也只有从文学理论意义上寻求对话的基点,才能使"两个口号"论争的理论遗产转化为建设性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