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居民收入与GDP协同增长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所提出的协同增长,旨在强调经济成果的生产与共享、不同经济主体的贡献与分配、各类劳动产出与报酬等多种关系的平衡发展。本文以深圳市为例,从各个方面解析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内在协同性与影响因素,并积极探索居民收入与GDP协同增长可循之路。  相似文献   

2.
不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各异,这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大中小城市城镇化可持续协调发展问题迫在眉睫.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资源环境表现为微弱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资源环境约束下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单门槛区间效应,当城镇化率低于门槛临界值0.490 2时,新型城镇化对资源环境产生影响不显著;当城镇化率超过该门槛时,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发展呈现显著的正向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高等、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分析其各自对城镇化的影响效应。采用我国1992至2013年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不同教育程度的职业教育对城镇化的影响在地区间存在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对东中部地区城镇化影响程度最大,而中等职业教育对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影响最大;初等职业教育对全国以及各地区的城镇化有抑制效应,但实证结果的显著性不强。最后,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新市民培训等加快我国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宁夏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的状况,从投资、消费和居民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的主要原因,一是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消费率难以提高;二是消费结构不协调,居民消费比重太低;三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居民分配收入份额下降;四是工资增长落后于GDP增长;五是城乡之间、居民内部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影响居民收入增长质量,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是中国政府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消灭城乡差别的政策选择。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途径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职业教育、建构商业和农业科技转化体系。中国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原则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建立生态城镇、科学规划、建立农村人才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7.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进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为萌芽阶段、提高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顶级阶段。通过对每个阶段的生态效应变化趋势及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类生态效应进行分析,从生态理念、城镇绿化、生态技术开发、生态消费四个方面提出了减少城镇化进程中负面生态效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原经济区战略重点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固始县从一个没有任何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的边缘化城市和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瞩目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再以城镇人口比重而是以综合发展水平来衡量。对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综合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停滞型。在空间分布上,除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以及山东省的济南市和青岛市等大城市外,其他城镇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人口城镇化综合水平较低。针对人口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下降和停滞的城市,结合其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新型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辽市是全区、全国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因此,本文以通辽市城镇化发展为例,对蒙古族聚居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探析。通辽市凭借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和自然、人文条件,根据实际,选择分散式的城镇化道路,以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以科尔沁文化为主题塑造通辽市旅游形象。因此,城镇化发展成果比较明显,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必须时刻注意,以健康城镇化作为发展的终极考量,防止"中国式城市危机"在通辽翻版。  相似文献   

11.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9年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乡协调发展处于中度协调发展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空间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此外,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分别发挥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且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已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应加速长江经济带各区域资源流动,因地制宜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序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全国和省域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已有部分学者做出研究,但对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关系,鲜有研究。采用1996~2012年安徽省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对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在长期与短期均存在动态均衡关系,但与既有研究大多得出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同,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仅仅对城镇居民收入存在单向促进作用,对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促进关系则不甚显著,并就上述研究结果的成因及政策建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部省份的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老区,常年干旱缺水、土地贫瘠,经济乏力,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差别大,这些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举步维艰发展十分缓慢。依据平衡发展理论,研究我国北部有代表性的河北省欠发达的张家口、承德、太行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并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主要表现在:城镇布局不合理,吸纳集聚功能差;经济薄弱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全盘规划不够,城镇综合水平低;体制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的动力不足等方面。借鉴英国早期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联办冬奥会为契机,坚持因地制宜,加强规划建设,强化政府责任,拓宽资金渠道,落实政策措施,培育特色产业,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呼吁整合各方力量,动员全社会打一场“集团式” 攻坚战,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彻底改变欠发达地区面貌。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仍停留在"半城市化"的阶段。"半城市化"现象无疑拖累了中国城镇化的质量,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质"和"量"不协调的问题已逐渐凸显。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和面板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简单回归、城镇化进程中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和城镇化政府公共投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等四个方面进行层层递进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城镇化率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且我国省份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农村;脉冲响应图显示政府公共投资对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三大产业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化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以惠州市为例,围绕惠州市"早日跻身广东发展第二梯队"的发展目标,针对惠州市城镇化发展问题,提出合理引导县区之间协调发展;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完善县级以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增强责任意识,搞好综合改革,促进惠州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的审议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围绕城镇化问题,指出了我省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强调要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把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三大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安徽省1998—2013年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和城镇化率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基础设施投资的六个主要相关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利环境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育,交通因素的影响最小。这反映出安徽省基础设施投资与城镇化的发展存在不协调现象,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是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根本目标及目的。江苏省提出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既是重大利民之举,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下,如何在七年内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以至在未来更长时间内实现收入持续增长,值得深思。基于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现状,以劳动力、产业、就业、分配为切入点分析了提升居民收入、缩减城乡差距的制约因素,并以此提出了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过去20多年中滇中彝区富良棚乡城镇化发展的两阶段显示:前一阶段属于典型的"物的城镇化",后一阶段为"文化城镇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不宜照搬东部沿海地区或内地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经验。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走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高举文化大旗,走"文化城镇化"之路。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地世居民族及其文化须参与城镇化过程,并发挥主导性作用和体现主体性精神。  相似文献   

20.
邱慧 《调研世界》2016,(5):26-30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1782户农户城镇化意愿的调查,全面呈现了河南农民城镇化的意愿和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4.2%的农民愿意城镇化,其中绝大多数农民愿意在乡(镇)或县(市)城就近城镇化.在性别差异上,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城镇化.在不同年龄层次上,年龄越小,愿意城镇化的程度越高.在目标城市选择上,绝大部分农民愿意就近小城镇化.最后提出了建立农民城镇化保障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