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发展将呈现出七大趋势:民族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无法避免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城市社区将成为民族问题发展的基本单元;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成为民族问题发展的重要变量;少数民族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国际移民新群体的身影逐渐显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构将进一步走向深化.综合来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会出现大的民族纠纷.  相似文献   

2.
在单位制逐渐弱化的今天,社区认同没有像预期那样成为单位认同的替代.针对利益链因素、共有资源因素和差异化因素等社区认同缺失的原因,以及社区认同与同为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企业认同的区别,在社区管理中导入仿企业化模式,寻求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一致目标、共同利益和高效行动,不失为一种建构社区认同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直接影响着社区治理的绩效.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村改居"社区的大量出现,处在城市的新社会空间之下的"村改居"社区.由于进行"居站分设"治理模式的变革,出现了治理困境,给和谐社区的构建带来了难题.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来分析"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因素,以及在"村改居"社区治理中利用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快速城市化导致现代新型社区的迅速崛起,社区权力结构出现了新的变迁,但是不少基层社区管理者一方面没有看到或不愿承认权力分化的事实,另一方面其既有的权力运作仍旧停留于传统的行政式管控,从而加剧了社区治理的困境和社区权力冲突。现代新型社区治理亟需社区权力理念与结构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洪岩 《理论界》2012,(8):152-153
城市边缘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社区类型,它具有的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新特点,这给城市边缘社区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应当从实际出发,创新城市边缘社区党建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6.
郑中玉 《兰州学刊》2010,(11):116-119
社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多元化倾向。单位制解体之后,从社区实践上看,中国居住社区也是一种多元社区。而继单位制之后,这种多元社区的社区整合缺乏制度和组织基础。社区参与和认同不足成为中国社区建设的瓶颈。弱关系理论提供了一条社区整合的路径。社区网的发展成为信息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力发展社区组织,促进社区弱关系的形成,进而促进社区认同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表明新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形成,体现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文化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真正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的于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高 《西域研究》2002,(1):66-71
11世纪之后,西域南部绿洲的于阗文化进入新的转型期.随着伊斯兰-突厥文化逐渐占上风,其物质、制度、精神层面发生重大文化变迁.在这种文化变迁中,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汉文化与西域其它民族文化之间都在一种多元文化的格局中出现整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社会日益丧失文化主体性的今天,面临着现代国民教育、市场经济、现代传媒等强势因素的全面形塑,农村青少年已完全接受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建构起他们对"现代"、"发达"、"城市文明"的想象与憧憬,对"传统"、"落后"、"乡村社会"的厌倦与背弃.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成长,同时也导致了三个方面的后果:一是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崩塌;二是农村社区的认同下降,农村社会的迅速解组与衰败;三是农民"城市梦"破灭后将处于"拔根"的困苦之中.这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必将加剧中国在文化认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困境.针对此,教育的内容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与完善,增强对农村青少年传统文化、乡土认同的教育.如此,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农村社区的整合与维系;有利于农民,尤其农村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会因此而更加平缓、稳健.  相似文献   

10.
闫文秀 《东岳论丛》2011,32(11):135-139
从"村落"到"社区"的转变是当前中国乡村社区变迁的重要表现。基于不同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划分标准,山东省目前形成了工业化推动下的就地城镇化型农村社区、城市化扩张下的"村改居"型农村社区和农业产业化推动下的合村并点型农村社区。对这三种类型农村社区的分析表明未来中国乡村社区的转型与发展不但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与整合,更需要借助国家"看得见的手"消除不利于乡村社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提供新的制度供给,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流动性增强,社区认同感下降,村落体制精英可以通过提供公共舆论和活动空间、重建社区记忆动员社区成员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等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增强村民的社区情感、加强社区整合,但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在社区整合中的作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2.
快速城市化给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城市社区管理带来了挑战.根据快速城市化地区现行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位一体、多方协同共治"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模式.并从建立社区准入制度,完善社区民主政治参与体系,培养和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建立共建共管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创新经费使用和投入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加快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化进程等方面对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渝湘鄂黔毗邻地区巴楚文化圈内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累积了一系列的习惯法规范和程式,构成了颇具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并在国家法制与各民族传统习惯法的冲突、调适、整合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了多种纠纷解决模式,即自我约束模式、习惯法调解模式、国家法介入模式、习惯法与国家法共同作用模式.这些纠纷解决机制的运行,整合了习惯法、传统习俗、道德力量、宗教因素各方面的资源,最终实现社会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探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有利于民族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使城市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同步进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混合社区"是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种空间变迁与重组的特殊社区类型.地缘与业缘不同的群体骤然间共同生活在一个社区,因而滋生出较为严重的空间区隔与排斥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屋"以类聚的社区物理空间分隔,"人"以群分的社会阶层分殊,群体认知与行为模式差异所导致的心理空间区隔,传统生活与现代时尚对撞所造成的数字鸿沟等.基...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使得社区建设局限于封闭内循环的建设模式,制造并不断加剧由机制、体制限制而导致的种种不和谐.从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的角度入手,打破城乡分割,构建开放型社区,正在成为我国社区建设实践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新型社区的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的人际关系对于促进城市新型社区的社会整合乃至实现城市的社会和谐,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当代中国,城市人际交往不仅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特点,同时还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城市居民的人际关系形成多取向和多层面.我们应克服城市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障碍因素,寻求构建城市社区的新型人际文明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8.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179,自引:0,他引:179  
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15年来的社会结构变迁作了总体描述和概括性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前重国家、轻社会的模式已经改变,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开始形成;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社会整合由行政性整合向契约性整合转变;国家与组织(单位)的关系由总体生存模式向独立生存模式转变;原有的城乡各种身份系列为一种新的、以职业身份为标志的身份系列所取代;全国一盘棋的区域格局被打破,地方社区开始成为利益主体。文章还指出,社会整合明显滞后所导致的分化与整合过程的不同步,是现阶段社会运行的一对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9.
李阳 《江汉论坛》2014,(5):141-144
微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已成为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微信自媒体化与社交分享平台相结合的强效传播机制驱动下,一场人际交往模式的变革正在逐渐展开。撇开微信的即时性、强关系连带、个人媒体化等自身固有优势外,微信发展的迅猛势头更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人际交往模式变革的深层原因。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整合模式渐趋消散,都市化的社会整合模式逐渐确立。社会转型要求人际交往模式进行重新整合,民众需要寻找新的集体归属。此时,带有强关系连接的微信交流平台的出现正迎合了民众的这种心理需求,从而在短时间内被广泛接受。但值得警醒的是,微信的半匿名性和去个性化等潜在特征,给社会转型时期,情感需求尚未找到适当归属的民众带来的人际交往隐忧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申剑敏 《人文杂志》2001,(6):123-128
中国传统民族认同符号以华夏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形成一牢固的泛化政治文化秩序.在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下,华夏中心主义被动突破,导致了整个传统文化认同符号的结构性危机.中国先进分子从种族、文化、经济、政治四个方面,试图重新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形成一复杂交错的多元化态势.四种认同符号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最终无法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民族认同危机无法解决,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停滞与中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