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当今中国是否面临“道德重建”的问题与任务?如若面临“道德重建”的问题与任务,那么它又是一种什么性质和意义上的“重建”问题和任务呢?这是我们探讨“道德重建”问题首先必须澄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引出的“道德重建”问题与任务,概言之,也就是已有道德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要的问题和依据时代要求重新建立建构一种能满足需要的新型道德的任务.从这一意义上说,只要一个社会出现了新的道德需要,出现了已有道德不能适应或满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事实上涉及到现今我们社会精神状态的一个核心问题——在社会面临剧烈改组后的失范状态下道德如何重建?现今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很大,社会阶层和文化出现"断裂",价值观日益多元,如何重建道德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大学生道德意识的现状入手,从中国社会改革现实和全球化的影响角度探寻现今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认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重建大学生道德素养,必须从社会层面和大学生个人层面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削弱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导致各个领域出现了"道德滑坡""、道德缺失"等现象。摆脱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必须重构中国当代道德价值观念。本文选取当代道德价值观念中的道德基点、道德主题、道德旨归等几方面的内容来分析,从而达到重建现阶段道德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道德状况出现了紊乱和“滑坡”的现象。新旧体制转换带来了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使现代中国人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表现为道德评价失落、价值取向紊乱、各式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控制机制弱化、道德教育扭曲变形等。要克服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必须重建与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新型的道德文明,重建现代中国的道德文明,必须建立一个适合道德建设创新需要的道德评价体系,必须加强道德立法、借助法律文明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其支撑。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与社会秩序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民生问题与道德理念、民生问题与道德失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改善民生与社会秩序重建的关系.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道德理念问题.民生问题总是与道德理念密切相关,民生问题既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是道德理念问题.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道德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道德又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前提.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制度问题,还需要仰仗一定的道德理念,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重建,使各种民生问题在新的社会秩序中不断地调整、解决.  相似文献   

6.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以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为原则,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动机理论进行了"道德重建"。本文认为,尽管该派学者的"理性重建"结果作为一般性观点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重建所使用的方法论立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从而在无产阶级革命的道德动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所提供的解释路径与理论图景并不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隐忧"在当代中国社会引发出一些道德难题。功利与价值关系的矛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失衡,公平与平等关系间的不协调以及国人道德观中出现的"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主体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据儒家道德学说对"现代性隐忧"进行化解,存在较大可能性。但传统与现实间的张力又促使儒家道德学说必须进行体系重建。重新诠释道德范畴内涵,将"德得相通"原理与和谐社会建立相联系,在新的意义层面托举"内圣外王",显然是体系重建中一个较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以道德为本位的以道德立邦、立人的国家,然而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道德真空和行为失范”的现象。中国的伦理文化需不需要重建?怎样重建?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黑龙江大学柴文华教授的新著(再铸民族魂——中国伦理文化的诠释和重建》(以下简称(再铸》),本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学术良心”,正视当前伦理道德领域不容乐观的现实状况,在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诠释,探寻其中与现代化精神相一致的即“反映人类的价值初具有现实化和未来化因素的东西”的基础上,对中国伦理精神的重建作出了有益…  相似文献   

9.
现代经济学将道德视为实现功利的“工具”或“手段” ,它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因此 ,许多经济学家从“经济人”理性的角度 ,呼吁社会重视道德意识的激励和培养 ,以实现从个体到社会全体更大的功利。但是 ,现代经济学唯一化了“经济人”的人性规定 ,道德只能是处于有用则用 ,无用则弃的“工具或手段”的地位 ,道德本来的地位被现代经济学人为地忽略掉了。现代经济学由此面临重建的选择。文章提出 ,在现代经济学的重建中 ,道德意识形态、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组合而成的社会道德状况本身具有目标性质 ,道德意识形态下的人类行为 ,可以联系功利评价 ,也可以脱离功利性来直接评价 ,重建的经济学应当树立起更多人类社会生存的功利目标和非功利目标 ,以此增大人类社会对于道德建设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崔绪治,王晓升对当前道德状况的研究,我们不仅需要从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关系、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而且也要从道德价值体系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角度加以考察。一、道德价值体系与社会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所谓社会系统是指秩...  相似文献   

11.
商谈理论是一种回答道德问题的学说.在当代道德哲学中的道德怀疑论与道德实在论相对峙的僵局中,哈贝马斯提出了一种程序性的商谈理论,他在吸收娜芬批评的基础上,对商谈理论进行了更加精致化的改造.哈贝马斯试图从认知主义的进路,采用道德建构主义的方式,在实在论与怀疑论之间走出一条重建道德有效性基础之路.这个方案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商谈原则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网络·道德及其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方 《中州学刊》2002,(3):162-164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大规模扩展,已经深刻地改变着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层面,人类的道德层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挑战,本文试图透过这些影响,思考未来道德发展趋势以及道德重建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意识形态诸多领域中 ,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极其密切。不但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尚对文艺产生明显影响 ,而且优秀的文艺还对一定社会的道德、理想建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特型新时期 ,文艺更肩负着参与社会道德、理想变革与重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当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歌猛进的过程中对重建社会人文道德的呼唤给作为社会主流话语载体的大众传媒提出了一个严峻而现实的命题 ,即与时俱进全面介入社会人文道德重建 ,它已成为传媒业者必须直面和承当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因此 ,回顾、梳理媒体既往的话语实践 ,探讨大众传媒介入人文道德重建的可能及其介入策略也便理所当然成了重要课题。一传媒之于社会的价值大小 ,关键在于它通过其受众所产生的对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人们在关于传媒经济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 ,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能力以及他们的决策力、消费力或“…  相似文献   

15.
毛艳 《南方论刊》2006,(12):63-64
网络道德危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根源于现实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困惑。解决现实社会的道德危机,一方面,要培养道德主体正确的价值意识,重建道德信仰体系;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6.
格拉斯对德国的战争罪责有自觉的认识,忏悔的信念坚定,在忏悔中进行精神移民,寻找新语言来为重建社会道德服务.他是战后德国文学寻找新语言来重建道德之旅中最忠实的实践者之一,他用新语言表现人在特定背景下的选择与表现、理性与非理性、放纵与适度,令人反省.他为战后德国文学谱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道德价值的冲突是当今中西方文化撞击的核心。中西方道德各有其深厚的源头活水,这就是“中国四德”与“希腊四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道德价值体系,就必须追踪到中西方道德价值的源头,在比较、选择、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中国道德价值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鲍曼是继迪尔凯姆之后道德社会学研究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道德空间是其后现代道德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一方面他看到了现代社会道德空间被拆除的事实,原于人为建造的认知、美学和道德三个空间的矛盾与冲突、理性化模式使得人类的道德本性让位于遵守规则、知识分子由立法者变为阐释者致使道德权威旁落,由此造成了伦理时代走向终结;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返魅"带来了重新面对人类道德能力的机会,对他者负责、走向无伦理的道德自治才是重建后现代道德空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基本道德准则变化的理由;目前的道德转型主要是道德行为约束机制的转变——禁止型取代倡导型占据主要地位,而根本的道德精神没有改变。因此,“道德重建”是不可取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是根本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弥漫的道义缺失、道德沦丧的现状,与我们文化传统及语言传统是紧密相关的。要改变我们的道德现状,就必须借助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对我们的文化做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望走出目前的道德危机,重建我们的价值观与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