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问题的应对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上升,失能老人规模不断扩大。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面临支持网络体系不健全、长期照料保险体系欠缺以及照顾规范化、人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严重缺位的状况。建立、健全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法律保险保障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与管理体系;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的介入可以为长期照料服务发展提供专业化保证,这是解决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问题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与城市失能老人相比,农村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较低但失能的经济影响更大,物质性需求低但社会性需求高。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中由于孝道不彰、家庭半解体化以及机构养老面临困境等原因,导致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面临较严重问题。解决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应围绕家庭做文章,重树孝道传统,抑制家庭的空巢化趋势,完善失能老人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家庭有意愿、有能力承担起照料农村失能老人的重担。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长春市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对失能老人带来的影响的调查分析,得知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对失能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的减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改善了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境况,有效降低了医疗保险账户资金的运行和支付压力.但在实施中仍存在养老护理机构力量严重匮乏,专业照护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护理分级缺乏明细标准的问题.通过对长春市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其实施效果的一些内在的因素,从而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制度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老年人都会在家里养老。然而,少子化家庭,其养老功能在削弱,人力在减少,照料失能老人在人力、财力、精力上将是沉重的负担,甚至力不从心。解决担当失能老人照料的繁重任务与小型的核心家庭资源匮乏的突出矛盾迫在眉睫。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必须注重发挥家庭照料的基础作用、社区服务的依托作用、政策支持的保障作用。在着力巩固家庭照料地位的过程中,政策支持的方式有待完善改进。即资金投入应由"补机构"向"补人头"方面转变,医疗保障应由"管大病"向"管小病"方面转变,照护老人的职工所在单位应由"送奶假"向"照料假"方面转变,养老院建设应由"围墙式"向"虚拟式"方面转变,以求得投资效果见效快、最大化,将优先的资金、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失能化日趋加剧,我国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日益增大.而养老机构在失能老人护理服务中的供给不足、护理等级不统一、医养分离、护理服务人才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结合机构失能老人护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需要继续加强养老机构建设,通过增加床位为更多的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其次,要加快养老机构的分类,来分流失能老人;最后,机构要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通过统一护理等级、解决护理费筹集难、医养结合、建设护理队伍等途径,提高失能老人护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完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民生问题要“保基本、托底线、救急难”.目前中国的2亿老年人口中,处境最为艰难的是1200万之多完全失能老人.如今的当务之急,是立即考虑制定对完全失能老人提供社会化长期照护的政策乃至形成稳定的制度.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部分大学和老年服务机构为此做了题为“完全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课题,并以调研成果为基础,设计一个将市场化的保险项目和准市场化的老年服务结合起来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孤残老人的社会支持在物质支持、情感慰藉与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孤残老人的物质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提供的五保户补助,资助渠道较为单一,资助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孤残老人心情不好时没有倾诉对象;养老院中的孤残老人没能得到及时的照料,生病时得到的照顾却更少.要从来源、形式、内容、效果等方面改善农村孤残老人社会支持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救助责任,拓展社会救助渠道;创造社会物质条件,由传统养老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养老方式;建立高水平的养老机构和高素质的服务队伍;从建立与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程亮 《中州学刊》2015,(4):78-82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老人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机构养老逐渐为人们接受并成为一些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的重要选择。但是,我国养老机构普遍面临"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老人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求,要求打破养老和医疗之间的分割界限,建立集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主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发展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面临政策支持不足、养老机构缺乏资金、医保结算难以实行、医院参与医养融合缺乏动力等诸多困境。因此,未来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应从政策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入手:在政策层面,要规范管理,完善医养融合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及社会保障体系;在管理层面,要多措并举,创新机制,推动医养融合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在操作层面,要整合资源,通过内设、转化和合作方式构建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服务新模式,真正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9.
福利多元主义强调多元福利提供主体在满足福利需要中的积极作用。过往相关国家、家庭、市场和志愿部门提供老年人照料的文献显示,已有的理论研究范式并不完全适用于研究和引导多元福利主体协同参与构建养老服务体系。面对中国社会快速老龄化,基于多元福利主体共同提供老人福利,立足中国家庭照料文化传统,循着多元主体参与老年人照料的政策偏好,建立家庭为核心的"一核三维"多元共治老人照料体系,应是中国老人照顾福利体系构建的核心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发展和机构养老事业的兴起,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机构养老的选择;但老人超出家庭和社区之外的机构养老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不一定是主观意愿的。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城市社区老人对机构养老的主观倾向性及其影响因素。2010年7月对福建省某地级市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城市社区老人对机构养老持一种普遍的拒斥态度;他们的这一态度,建立在对其所处的系统环境的自平衡基础上,为老人对健康、家庭照料可及性、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机构养老的社会合法性的考虑和支付能力等因素所形塑,并且心理因素也有较大的影响。机构养老往往是老人“最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失能老人的配偶、子女等家庭照顾者,为履行看护职责心力交瘁,需要政府制定政策和援引社会支持进行介入性干预。喘息服务可缓解照顾者疲劳,是应对家庭养老问题和社会风险的良策。国家层面要重视喘息服务和家庭政策议题,建构支持网络、丰富服务供给模式、做好照护和医疗转介,让失能老人接受居家照料或机构暂托服务,使得照顾者身体得以休憩、压力被缓释;拓展以社区为主体的喘息服务载体和路径,建设照顾型社区和进行适老化改造,利用智能化手段和护理机器人等提质增效,营造家庭、社区和社会有序衔接的友好照顾氛围;规范喘息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技术,促进失能老人照护、养老、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开展广泛覆盖的社会帮扶、经济支持和心理辅导,提升家庭照护能力、摆脱全天候照顾责任羁绊和降低社会风险,形成恩慈、有爱、恒久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高龄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心理健康与长期照护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咏 《学术论坛》2012,35(9):168-173
中国日渐增长的高龄失能老人的现状已逐渐挑战家庭结构重塑和政府预算调整的重新定义。文章利用质性研究方法中深度访谈法,分别访谈10例高龄失能老人照顾者,围绕高龄失能老人的负荷、来源及影响因素作出三项主题分析:一是高龄失能老人照顾者负荷感严重;二是高龄失能老人照顾者的身心灵感受;三是长期照护服务的严重缺失。研究建议鼓励民间团体发展社区照顾机构,依需要联结居家、社区和机构服务等各项措施,为高龄失能老人建构整合性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问: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去年退休后,有一家中小学教育机构邀请我做顾问,并帮他们培训新入职的教师。请问我是否应该和他们签劳动合同?如果签合同,要注意哪些事项?答:根据您提供的情况,您不需要和教育机构签劳动合同。具体法律依据为:《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相似文献   

14.
常回家看看     
亲,你多久没回家探望父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喊你"常回家看看"。2013年7月1日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首次立法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望空巢老人。这既强调了伦理道德的正义性,又体现了法律的善意。  相似文献   

15.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2):187-192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的照护责任需要家庭、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不同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各具特色的三方责任分担机制。我国应当以积极老龄化理念为指导,合理划分家庭、政府和社会在失能老年人照护中的责任分担,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制体系。具体包括建立老年人家庭照护的税收补贴机制;构建老年人社区照护法律制度;完善老年人机构照护法律机制;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借鉴代际关系理论、福利多元主义思想,构建基本养老保险、双代个体特征对家庭双向代际支持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相关数据,建立OLS和有序Pr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分析框架.研究主要结论有:基本养老保险"挤入"了亲代向子代的经济支持,加剧了逆向反哺现象;婚姻状态在生活照料方面具有显著的"互馈性";亲代学历具有经济支持"溢出效应";子代学历越高越容易出现"代际精神支持冷漠";子女提供的生活照料具有"母亲偏好".研究主要启示有:在加快社会养老事业建设的同时应适度提高农村地区养老金待遇,充分发挥婚姻稳定对家庭建设的双向促进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对此,本研究以失能老人为关注点,并首先对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政策对象作出了一个操作性定义,据此对需要护理补贴的老人作出定量分析。最终设计了一个包括指导思想、管理部门、服务体系、需要评估、政府补贴、资金来源和管理考核等七个方面的失能老人护理补贴的制度框架,希望能在探索中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18.
综合 《家庭科技》2013,(8):48-48
今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法)正式施行,该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写入条文。新法与旧法相比,内容从原来的50条扩展到85条。尤其需注意的是,新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如赡养人在单位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此外,新法还首次从法律上明确了将每  相似文献   

19.
长期照料社会保险是国家帮助公民解决因年老、病残、伤害时遭遇生活障碍的社会保障措施,是当代社会保险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家庭照料能力下降的形势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加.长期照料社会保险不仅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家庭和个人养老负担,而且对于缓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资金不足以及拉动老年照料服务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基于国情,建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制度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渐进式推进、思想舆论准备、制度准备以及加强机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人们热切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极具典型意义的苏州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虽然较好,但大部分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对策是,不断完善城市的养老保障制度,给老年人提供就业的机会,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加快社区照料服务的发展,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