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终极关怀论———人的哲学之悟》是陶富源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的人学建设与人的发展”的结题成果,也是他继《形上智慧论》、《实践主导论》之后又一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人的实践角度来理解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关于人自身一般本性的科学”的实践人学观。全书浓缩了作者长期潜心哲学研究的思想智慧,展示了当代学者对我国人学建设的深邃洞察力,是一部体现时代精神、学术含量…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形而上学具有共同的根源,都是人对自身包含的有限性与永恒性的张力关系的理论化觉解,是人对自身生命本性的反思。尽管中西方形而上学有共同根源,它们在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上却有重要区别。这种区别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形而上学理论的确立方式的差别,中国采取的是一种下学而上达的路径,从伦理开始而达于形上境界;西方采取的则是一种上学而下达的路径,从本体论开始而达于伦理学。另一个就是中西方人生命超越方式的区别,即从有限到永恒的通达方式的区别,前者是内在的而后者则是超越的。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中西形而上学实现方式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按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形而上学"恰恰是要扬弃存在的分离或者分裂,因而它本身是拒绝抽象的.可是,千百年来,形而上学却作为一种抽象形态扎根于人的头脑之中.其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形下的形上诉求,这是形而上学走向抽象形态的思维根源.以追求世界终极解释为旨趣的本体思维犹如一个蒸馏装置,会把一切现实的内容都过滤掉.二是人的矛盾性存在方式,这是形而上学走向抽象形态的生存论根源.人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人的灵魂总不满足于有限性的束缚,企图超越肉体、"小我"以及有限性的约束而实现永恒.  相似文献   

4.
西方形而上学就其奠基而言,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多重理论视域蕴涵的理论体系。这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就其内涵观察会看到,形而上学的理论建构和形态不是某种单一要素的简单叠加或者为内在的理论板块的外在勾连。对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历史演进逻辑的审视会发现,西方形而上学本身蕴涵着多重维度。进一步的分析会理解到,早期产生的西方形而上学既然作为探究终极原因或原则的"第一哲学",必然就有着神学的维度。而这一维度的表达又是作为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的理性表达,在相当程度上使得形而上学理所应当的,也同时具有体现人的自身价值的人学维度。虽然形而上学在其伊始指向的是概念的终极性和理论的超验性,脱离人的现实路径,但是形而上学在赋予人以本体论为载体的"终极关怀"的同时,也蕴含着从神圣性向世俗下移的现实性趋向。所以,纵观西方形而上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西方形而上学本身所蕴涵的多重性维度相互交替或者隐显的不同阶段,对这一形而上学的类型的分析可以在新的理论层面上把握形而上学的历史形态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哲学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从逻辑上说是一种指向终极性的渴求,它表现了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终极性关怀.然而正是这种终极性的关怀在传统形而上学中发挥到了极致,并以异化的形式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安身立命之本.传统形而上学赋予人的“终极关怀”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体现为对作为终极本体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理论诉求,另一方面体现为“终极关怀”内蕴的现实维度的变迁.然而这双重意蕴由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与内在困境无法达到内在统一,并以前者吞噬后者的架势呈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它无法切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为人们提供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虽然这是“终极关怀”自身无法突破的内在限度问题,但是却为基于感性实践活动的马克思哲学突破其内在限度的“现实关怀”提供了其内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从当代有限性的向度上来重新诠释"哲学是什么"问题,进而在阐述"哲学"本真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哲学内蕴的本质与不同时期的形而上学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论述了康德在为传统形而上学奠基的过程中,把形而上学重新置放在人的认识有限性前提下的难题,继而着重阐发了海德格尔为解决这一难题所确立的"比人更原始的是人的此在的有限性"思路,从而把当代形而上学建构在"此在"有限性的规定上,最后着重揭示了当代形而上学与有限性规定的联系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蒂利希提出的"终极关怀"概念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命题。它从哲学和宗教学两个维度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境遇和命运进行了反思,并对"人"所具有的全部生存价值和意义做出了诠释。"终极关怀"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实践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层面,对人的生活进行了有深度的理解和把握,为道德人格的完善和人生信仰的确立构建起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8.
从形而上学角度思考人类历史形态旨在理解人类历史形态的形上根源.有两种形上根源: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形而上学的根源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人学形而上学的根源.形上根源为思考人类历史形态问题提供了终极理由,并在此理由下给出科学化的历史形态理论;作为哲学之典范,黑格尔与马克思给出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地思考人类历史形态的不同道路.从绝对精神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精神自由的现实性;从感性生活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实践自由的现实性.精神自由和实践自由是自由的双重现实,缺一不可;而中国传统哲学对天道—人事辩证性的论述为此双重性做了印证.  相似文献   

9.
保罗·蒂里希是德裔美国生存主义思想家。他提出的终极关怀受到人文科学界的极大关注。终极关怀是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思考,是整体的、无限的、普遍的人文关怀。终极关怀与偶像崇拜相对立。偶像崇拜是人们将权威、金钱、名誉当作最高价值加以无限追求的现象。面对生活中的“有限性”和“无意义”,终极关怀表现为存在的勇气。一、终极关怀何谓终极关怀?蒂里希对此有过许多阐述和解释。在《系统神学》中,蒂里希把终极关怀当作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终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它不是文化史观。一方面,由于现实的经济基础对文化起决定作用,因此文化批判从属于现实的实践批判;另一方面,文化对现实的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而文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的终极关怀意义上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与人学密不可分。其根本落脚点都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1.
1.道德哲学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意识 ,普通道德意识关注的是实用的道德规范 ,而道德哲学关注的则是超道德价值 (绝对价值 ) ,或有关人的本性或生命意义的价值 ,而这些价值恰恰是其他道德价值及其道德规范所以可能被说明的基础 ,因此道德哲学必发端于对人本性及生命的终极意义的反思而和形而上学联系着。人对自身本性和生命终极意义的反思虽然各有分别 ,但从西方历史上看大致经历了神学的或准神学的、人学的和生命哲学的三种形态 ,它们分别指向三种超道德价值——至善、自由和生命及自然。按传统的看法 ,至善是人在将自己的价值异化的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12.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是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的形而上学。哲学的根本性的文化内涵,是以概念批判的方式而构成的确立"神圣形象"、消解"神圣形象"和消解"非神圣形象"的形而上学历险。形而上学历险中的"后形而上学"并不是放弃以理论形态表征人类自我意识的"哲学的终结",而是以哲学自身为直接批判对象所表征的当代人类的"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理性在西方文化批判中世纪意识形态,促进人的解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曾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并逐渐取得了近代公认的“理性至上”的地位。然而与之伴生的,是理性自身的发展出现形而上学教条化倾向。康德哲学最早开始了对理性的批判,迎接从近代走向现代的思想转折。本文从批判理念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排除理性方法论的教条独断,探讨理性之外的精神领域,恢复人与人学的哲学中心地位几方面,讨论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了主张“终极关怀”与倡导“世俗关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彼此相互排斥争论不休,使其成为一个二元对立的命题.从人学角度看,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都是人文精神中的应有之义,可将其理解为人文精神的两个维度,二者在人文精神的有机整体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构成一种紧张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张力”关系中,才能使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合理健全发展.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就是在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既冲突又融合的“张力”关系中,此起彼伏地向前推进的.对人文精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并从人文精神的内在“张力”关系着眼推进探讨,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李晓虹 《兰州学刊》2006,(10):21-24
儒佛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儒学从伦理道德、王道政治等经验层面对佛教进行批判的同时,汲取佛教精华,重新发掘、解读儒家经典,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从形上的高度揭示佛学的缺弱,为时人提供了不弱于佛教的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托和形上关怀,进而消融佛学,形成了宋明理学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批判,是指哲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灵魂,出于对人之生存意义、行为方式和终极理想的关怀以及表达这种关怀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或方法。本文从自哲学的批判、对哲学的批判和哲学的自我批判三个向度揭示了哲学的批判,不仅是哲学自身演变和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在社会转型期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振兴中国传统哲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和历史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因而不讨论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其实,正如马克思仅仅拒斥形而上学抽象的先验的思维方式而不拒斥形而上学一样,他改变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抽象的、先验的和思辨的探讨方法,代之以实践的和历史的思维方法,并且揭示了人的终极归宿在于历史.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与终极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而上学和终极关怀是西方哲学与宗教的两个核心观念。本文阐明了希腊形而上学、基督教形而上学、康德的形而上学等范式的理论特征和实践旨趣,并简要分析了终极关怀思想的萌芽、发展及其现代演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越出仅从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角度来解读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传统思路,立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文本,特别是其后期的《资本论》及其手稿,来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中人学旨趣的真实基础进行一番剖析.本文认为,马克思思想中的这种人学旨趣深深地扎根于他对现实社会历史的客观、唯物的分析之中,那种终极至关怀武的人学烛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是找不到的.以此为基础,本文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批评与反驳.  相似文献   

20.
论西方文化中的人性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明 《学术论坛》2007,1(10):10-13
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个不同的人性维度.古希腊文化张扬个性,放纵原欲;基督教文化在"原罪"与"救赎"中探求人性终极意义;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人性关怀则蕴涵着对意志自由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几个维度的错综延伸展示了由生命意识的统一和谐与分裂冲突所体现出的不同欲求,即自然欲求、理性欲求和形上欲求.这些欲求支撑起了西方文化的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